薛亮
2016年1月,日本制定第五期(2016~2020年度)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關于日本現狀有如下基本認識: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等的迅猛發展,日本正在進入社會經濟結構日新月異的大變革時代,隨著國內外問題的增多和復雜化,推進科學技術創新的必要性也在加大。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執行20年來,成績和問題并存:一方面,切實改善了研究開發環境,LED1和iPS細胞2等成果紛紛獲得象征科學研究最高水平的諾貝爾獎;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基礎實力有弱化的傾向,政府研究開發投資的增長率停滯不前。
在上述背景下,計劃在重視著眼未來戰略布局的能力(預見性和戰略性)和準確應對一切變化的能力(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基本方針下,提出日本應當實現的四大目標:保持持續增長和區域社會自律發展;保障國家及國民的安全放心和實現豐富優質的生活;積極應對全球性課題和為世界發展作出貢獻;源源不斷創造知識產權。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計劃提出今后五年日本重點推進科學技術政策的四大方面:一是創造未來產業和推動社會變革;二是積極應對經濟和社會課題;三是強化基礎實力;四是構筑人才、知識、資金的良性循環體系。
一、計劃首次提出超智能社會“社會5.0”概念
計劃最大亮點是首次提出超智能社會“社會5.0”3概念。計劃指出,當下各國都在制造業領域最大限度靈活應用信息通信技術,政府和產業界積極合作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等。
今后,信息通信技術還會有更長足的發展,從前獨立發揮作用的物將利用虛擬空間被系統化,通過聯合協調不同領域的獨立系統來擴大自律化和自動化的范圍,在社會各方面產生新價值,改變人們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尤其在少子老齡化負面影響正在凸顯的日本,為實現人人都能快樂生活,系統化及系統之間聯合協調的舉措不能只限于制造業領域,還須擴展至其他各個領域,將其與建設經濟增長和健康長壽的社會,乃至社會變革聯系在一起。
計劃將超智能社會定義為:能細分掌握社會的種種需求,將必要的物品和服務在必要時以必要的程度提供給需要的人,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優質服務,超越年齡、性別、地區、語言差異,快樂舒適生活的社會。
在超智能社會中,人們將與提升生活品質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共生,為用戶復雜多樣的細分需求提供定制服務,預測潛在需求,提供支撐人類活動的服務,消除由于地區和年齡等造成的服務差異,營造誰都能成為服務提供者的大環境。
此外,隨著超智能社會推進工作的進展,未來不僅是將能源、交通、制造、服務等原先各自獨立的系統簡單組織起來,而且還會將諸如人事、會計、法務的組織管理功能,提供勞動力及提供創意等人類工作價值組織起來,創造更多價值。
另一方面,超智能社會將是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高度融合的社會,如果受到網絡攻擊,可能會波及現實世界帶來更為嚴重的破壞,甚至有可能危及國民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使之蒙受重大的損失。因此,要求實現更高級別的安全質量管理,這些舉措將會成為企業價值和國際競爭力的源泉。
二、實現超智能社會的必要舉措
計劃認為,實現超智能社會,需要將各種物通過網絡連接,在將它們高度系統化的同時,推進眾多不同系統聯合協調。由此,通過收集和分析多種多樣的數據4,在聯合協調的系統之間促進跨領域利用,不斷催生新價值和新服務。但是構筑聯合協調所有系統的組織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為此,計劃認為,日本應腳踏實地,先期開發“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2015”5為解決經濟、社會課題的重要舉措所制定的11個系統6,通過升級其中各個系統,階段性地推進聯合協調。
沿著以上思路,日本在產學官和相關府省的聯合下,為早日實現智能社會,建設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的共享平臺(以下稱超智能社會服務平臺),推行如下必要舉措:一是推進接口和數據格式等的標準化,促進多個系統之間的數據利用,推進所有系統共通安全性技術的升級和社會實際應用,推進構筑能夠恰當進行風險管理的功能;二是推進“準天頂衛星系統” “數據整合和分析系統” “公立認證基礎”等日本共通基礎系統的結構調整和相關技術開發,將其所提供的諸如三維地圖、測位數據和氣象數據之類的信息能夠在系統之間廣泛靈活地應用;三是強化信息通信基礎技術的開發以應對系統的大型化和復雜化,強化社會測量功能。以明確系統對于經濟社會的沖擊和社會成本;四是積極應對個人信息保護、制造商及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等課題,通過文理融合強化倫理、法制和社會舉措以推進社會實際應用,討論能夠催生新服務和形成新業態的放松管制和制度改革等;五是培養有利于構筑超智能社會服務平臺的研究開發人才和靈活應用超智能社會服務平臺創造新價值和新服務的人才;六是考慮到這些舉措也對日本重要課題之一——“健康長壽社會的形成”非常有利,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將與健康醫療戰略推進本部、先進信息通信網絡社會推進戰略本部及網絡安全戰略本部攜手合力推進。
三、在超智能社會階段,提升日本國家競爭力的必要舉措
計劃指出,為了維持和強化日本在超智能社會的國家競爭力,必須通過推進引領世界的舉措,積蓄經驗技術和知識,先行一步推進知識產權化和國際標準化。此外,經常升級所構筑的平臺,在催生新業態、精準滿足多樣需求的同時,確保平臺和單個系統都擁有日本獨有的特長,以確保優勢地位。為此,日本需要做的是:
一要在產學官和相關府省的聯合下,推進關于超智能社會服務平臺技術和接口等的知識產權戰略和國際標準化戰略;二要進一步強化構筑超智能社會服務平臺所需的基礎技術和進一步強化作為單個系統新價值創造核心的日本強項技術;三要促進打包出口已經達成課題目標并完成實證的系統,為日本創造全新的全球商務模式;四要培養能夠活用超智能社會服務平臺創造新價值新服務和構筑全新商業模型的人才,發掘擁有數據分析和編程等基本知識且能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基礎技術靈活用于發現和解決新課題的人才。
四、在超智能社會階段,強化日本基礎技術的必要舉措
(一)構筑超智能社會服務平臺必要的基礎技術
計劃認為,構筑超智能社會服務平臺所必要的基礎技術即在虛擬空間中關于信息流通、處理和存儲的技術,對于日本率先建成超智能社會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為此,日本須優先強化以下基礎技術:符合信息通信技術從設計到廢棄生命周期長的特征、支撐安全信息通信的網絡安全技術;實現硬件和軟件組件化和大型系統構筑應用等的信息通信技術系統構筑技術;從包括非結構化數據在內的多種多樣的大數據中挖掘知識價值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支撐信息通信技術、大數據分析和智能交流的人工智能技術;在低耗電的狀態下實現高速實時處理大數據的設備技術;實現大容量和高速流通大數據的網絡技術;實現升級物聯網所需的現場系統實時處理高速化和多樣化的邊際計算。此外還有支撐上述基礎技術、橫跨所有科學技術領域的數理科學,要留意一方面強化與各技術研究開發的合作,另一方面強化人才培養。
(二)強化作為新價值創造核心的優勢基礎技術
計劃指出,通過將日本優勢技術的組件與各系統要素進行組合,能夠確保日本的優勢地位,創造滿足日本國內外經濟社會多樣需求新價值的系統。為此,計劃羅列出在個別系統內作為新價值創造核心且在現實世界發揮作用的優勢基礎技術,從國家層面謀求強化。包括:有望在交流、福利和工作支持、制造業等眾多領域靈活應用的機器人技術;從人和所有物收集信息的傳感技術;關于讓虛擬空間中信息處理和分析的結果在現實世界發揮作用的機械構造、驅動、控制的執行器技術;為傳感技術和執行器技術帶來革新的生物技術;靈活應用增強現實、感性工學和腦科學等的人體界面技術;創新性結構材料和新機能材料等通過升級各種組件來使系統形成差異化的材料和納米技術;創新性測量技術、信息和能源傳輸技術、加工技術等通過升級各種組件來使系統形成差異化的光和量子技術。
此外,將多個基礎技術有機結合,會促進技術發展,因此要充分留意技術之間的聯合和整合。譬如,將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聯合,通過人工智能的識別技術來提升機器人的運動能力。
(作者系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注釋:1、即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2、即誘導性多功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3、“社會5.0”寓意繼狩獵社會、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后,科學技術創新引領社會變革所誕生的新型社會;4、包括網絡數據、人類行動數據、三維地理數據、交通數據、環境觀測數據、制造業等的生產流通數據等;5、“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2015”是日本政府于2015年7月19日制定的一項科技創新戰略,制定了“推動連鎖創新的環境整頓工作”與“解決經濟、社會課題的重要舉措”兩項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的支持政策;6、這11個系統分別為:能源價值鏈的最優化、地球環境信息平臺的構筑、高效率且有效果的基礎設施維護更新的實現、能夠抵御自然災害的強韌社會的實現、智能交通系統、新型制造業系統、綜合型材料開發系統、地區統括關懷系統的推進、接待系統、智能食物鏈系統、智能生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