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顥

交通問題是特大城市永恒的主題和難題之一,加強城市綜合交通管理,不僅關乎市民的出行需求,也是體現市民文明素質以及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于1997年,于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作了三次修改。隨著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頒布實施,以及近年來上海特大型城市車輛保有量和駕駛人數量增長迅速、城市道路擁堵越發嚴重等情況的變化,原《條例》的內容已經無法適應現實管理的需要。
2016年年初,市委明確將加強綜合交通管理作為“補好短板”的重點工作之一。市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市委部署,積極響應韓正書記關于“盡快修訂相關地方法規,為一線執法隊伍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創造良好的環境”的要求,全力支持和推進《條例》的修訂工作。根據道路交通立法內容多、涉及部門多、立法難度大、社會敏感性強等特點,市人大常委會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對《條例》草案進行了三次審議,不斷完善制度設計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2016年12月29日,《條例》經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修訂通過,并將于2017年3月25日起施行。《條例》的修訂,立足于超大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實際需要,體現了本市“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大整治行動”中的實踐經驗,針對管理和執法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為上海道路交通執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經過全面修訂的《條例》共九章八十二條,與1997年的原《條例》相比,85%以上的條款作了修改。新修訂的《條例》,是一部體現上海特色、綜合性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規,對于加強道路交通管理,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暢通,提高上海城市文明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亮點之一:注重全面管理與重點管理相結合
《條例》并不僅僅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法》及其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簡單細化和補充。在內容安排上,《條例》不僅規范了車輛、行人、駕駛人等交通參與者的權利和義務,還在體例上作了擴充,增加了“交通規劃與設施” “停車管理” “綜合治理”三章,對本市道路交通進行全過程、多維度管理。在完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明確交通、公安、規劃、建設等部門在交通規劃與設施方面的各自職責,增加交通影響評價的專門條款,明確常發性交通擁堵區域和路段治理的責任主體,推進交通擁堵點的常態化治理;在停車管理方面,提出使道路回歸其通行設施的屬性,確立道路停車泊位總量控制原則,充分考慮住宅小區、醫院、學校、商業街區等的停車需求,引導設置時段性停車泊位,確立各類停車資源的補充和共享機制;在推行道路交通綜合治理方面,明確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加強基層治理,落實單位交通安全責任,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推進道路交通協調發展。
亮點之二:注重從嚴管理與科學管理相結合
《條例》根據上海超大型城市的特點,借鑒兄弟省市立法經驗,進一步細化和補充了嚴格執法方面的規范,有效遏制道路交通違法行為突出現象。為控制車輛無序發展,減少環境污染,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和暢通,《條例》明確了車輛登記的基本原則,對非機動車產品目錄管理制度等作了相應規定,對本市臨時行駛車號牌和機動車駕駛證的申領作了規范,增加對實踐中交通違法行為“買分賣分”的禁止性規定;為了積極解決“亂停車”“貨車占用客車道”的交通頑癥,《條例》規定對駕駛機動車在禁止停車標志標線路段停車的、貨運機動車占用客車道的,按照違反交通標志、標線的規定處罰,為從嚴加強管理提供法律支撐。
另一方面,《條例》聚焦群眾關心的問題,對如何使道路交通規劃更前瞻、道路資源配置更合理、道路交通設施更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更科學提出了具體要求:《條例》將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寫進總則,在路權分配方面向公共交通傾斜,完善了公交專用道制度,并要求不斷優化調整公共汽(電)車客運線網,實現與軌道交通網絡的融合和銜接;《條例》倡導出行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倡導依法采用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公共自行車租賃等方式出行,將慢行交通法定化,提出應當完善慢行交通網絡,改善慢行交通環境。
亮點之三:注重從嚴執法與規范執法相結合
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既需要廣大道路交通參與者學法尊法守法,也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嚴格履行法定職責,不斷提高執法水平。《條例》根據“從嚴管理” “從嚴執法”的要求,進一步細化和補充了嚴格執法方面的內容。對有多次機動車違法記錄逾期未接受處理的加強管理,督促當事人及時接受調查處理;對機動車有多次交通違法行為記錄依法從嚴管理;針對車輛和通行工具未經注冊登記上路行駛等違法現象查處難、現場處置難等問題,規定了督促當事人及時接受調查處理的有關內容。在注重從嚴執法的同時,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關于“強化執法部門的行政責任” “提高政府部門依法履職能力”的意見和建議,《條例》對公安機關、交通行政管理部門等提出了從嚴執法和規范執法相結合的要求,專設了“執法監督”一章,對執法部門嚴格、規范、文明、便民執法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求有關執法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理常態長效機制,根據不同情況細化執法標準和指引;要求政府部門之間開展執法協作機制;要求執法部門加強內部監督與社會監督,完善執法監督機制,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斷提升執法公信力。
亮點之四:注重便民服務與自覺守法相結合
《條例》聚焦群眾關心的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短板問題,借鑒國際先進做法,對政府部門為管理相對人提供各項便民措施提出要求,如規定公安機關應當為單位和個人查詢道路交通有關信息提供便利;明確了在部分交通管理事項決策過程中,應當聽取公眾意見,以增強道路交通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接受度;倡導借助停車智能化手段,實現停車資源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條例》細化道路通行管理規定,明確了道路交通參與者的行為規范。明確了本市可以上道路行駛的車輛種類,以及城市快速路限行車種,對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人的通行、讓行等管理作了細化和補充規定;根據本市超大型城市的特點,對違反交通設施管理規定、違反車輛和駕駛人管理規定、違反道路通行規定、擅自設置道路停車泊位、違反綜合治理管理規定等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以督促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遵守道路交通管理規定,推動全社會增強交通守法意識,規范道路交通行為,引導全民自覺形成尊法守法習慣,樹立道路交通法律權威。
道路交通管理立法,是適應本市超大型城市治理的一項重要舉措。《條例》的通過和實施,為本市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有利于提升市民文明素養,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軟實力和競爭力,使上海能成為一座出行更便捷、交通更暢通、生活更美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