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祖明
[摘 要]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充分地“活”、“動”,突出主導引領和主體為本的理念。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入手,強化三維目標實現的過程,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力求把小學數學課堂打造得豐富多彩。
[關鍵詞]豐富多彩;課堂;教學;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2-064
豐富多彩的課堂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活”起來,“動”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那么如何讓每個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呢?作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活化資源,通過正確有效的課堂對話與指導,讓每個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地體驗課堂活動的真實。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數學課堂往往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和枯燥,如果教師能把抽象和簡潔的知識進行改造,變成對學生有意義的游戲和活動,使學生能在游戲情境中學習,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因此,創造一個優質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
一、生活經驗,還原自己的課堂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生活中存在著大量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高明的教學在于教師能準確看待和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感性的、零碎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再現學生的生活經驗,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把這些感性的、零碎的生活經驗為課堂知識教學的延伸“推波助瀾”,使學生學會遷移,提升數學認知。
例如,教學“體積概念”時,針對“體積”這一概念的抽象性,我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物體被擠出來了”“東西太多了,箱子里裝不下”等感性經驗,把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上同樣多的水,把一塊較小的石頭放入其中的一個杯子里(石頭要被水浸沒),然后問學生從中發現了什么。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水面比原來升高了,我接著問:“是不是這個杯子中的水增加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都知道是石頭占了一部分水的空間,把水“擠”高了。我在表揚他們的同時指出:地球上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我再拿一塊較大的石頭放入另一個杯子里,問學生又有什么新發現。學生回答:“第二個杯子的水面比第一個杯子的水面高。”我接著問:“知道為什么嗎?”學生很快就知道是因為第二次放的石頭比第一次放的大,于是我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說說他們的發現……通過操作實踐活動,抽象的數學概念有了直觀的表象作支撐,學生自然理解了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從而順其自然地得出體積的概念,為后面學習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奠定了基礎。這樣的教學貼近生活,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學科。
二、動手操作,找到自己的課堂
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是否能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和情境。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操作過程中不能只是簡單的模仿,應當重視引導學生對整個操作過程進行觀察、分析,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學中,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后,讓學生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獲得知識形成的體驗。這樣的動手操作能使學生親自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把抽象的知識量化的過程中,學生的操作活動貫穿始終,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從具體數量的發展變化中領悟到知識的內在聯系,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越,他們從中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成功感,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自主學習,主導自己的課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堂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的生活。”只有這樣的課堂,師生才能是全身心地投入,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這正是我們當前改革所要追求的課堂: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角色,從“臺上”走到“臺下”,從“臺前”走到“臺后”,成為學生的引導者,讓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探索新知。
例如,教學五年級“鋪地板磚”時,先根據教學內容出示小明家新買房子的客廳裝修的情境圖(包含客廳的面積(長和寬)),出示建材商店的幾種不同規格、不同價錢的地板磚,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小明家的客廳有多大面積?怎樣選購地板磚?選什么規格的地板磚?哪種省錢?等等,學生再根據問題設計解決方案。短短幾分鐘,學生不僅自己提出了問題,解決了問題,而且掌握了本課學習的重點,效果遠遠比教師一味地講解好得多。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地指向性地回答問題”的格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其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思維培養,創造自己的課堂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尋找時機,指導學生對不同的思考方法進行優化整合,當學生對不同的思考方法進行比較、篩選時,正是他們認真思考,積極參與整個學習活動,經歷知識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碰撞出火花的時刻。
例如,教學五年級“旅游費用”時,我根據教材內容出示師生外出旅游圖,并給出旅行社推出的優惠方案。
A方案:景園一日游,大人每人160元,小孩每人40元。
B方案:景園一日游,團體5人以上(包括5人)每人100元。
請學生分小組實施合作研討活動,根據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斷哪種方案最省錢。
學生在展示交流各自的結果時,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通過激烈的爭辯和不斷的修正,最后選出了最合適的購票方法。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利用自己的才智解決了問題,體驗了成功的樂趣,學生的思維能力自然得到了培養。
五、數學日記,延伸自己的課堂
寫數學日記確實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有的教師會說,堅持讓學生寫些毫無新意的數學日記,只會耗費時間。因此,要真正發揮數學日記的作用,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就要在寫日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應用、反思、觀察等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一個學生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知識后寫下的數學日記:
12月3日 晴
今天,我家的椅子掉了一只“腿”,真氣人。當我正要拿去扔掉的時候,媽媽說:“椅子還那么新,不要浪費了,拿去給你爺爺修一修,看能不能修好。”于是,我拿著破椅子去找爺爺,只見爺爺把椅子的那只“腿”裝回原來的位置,在上面釘了一根釘子,就成功了,真厲害。我連忙坐上去試試,沒想到,椅“腿”又掉出來了,爺爺又在那里加了兩根釘子。我坐上去搖了兩下,結果摔得我屁股那個疼呀!我忽然想起老師曾經說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于是,我找來一根木棒,把原來的“腿”釘好后,再讓它和相鄰的腿上連接上一根木棒,形成一個三角形。我坐上去,結結實實的。連爺爺都豎起大拇指來夸我呢。老師,如果你的椅子壞了,也可以像我這樣修,保證會很堅固。
總之,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和感悟數學,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只有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才能讓數學課堂神采飛揚,充滿歡樂。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