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龍
主要談以下幾點內容,第一是我們對經濟和物流的運行怎么看;第二個,我們來分析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我們對于未來物流政策的取向怎么辦;第三個,切合大會的主題,多式聯運,我們怎么想。以下都是我個人的觀點。
第一個,談到當前的經濟,我記得在上半年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匯報經濟發展情況和運行情況,在解釋6.7的時候,他講了幾個字,穩、進、新、好、難,這是對今年上半年經濟的運行判斷,我們做經濟運行的,我們認為這五個字也是非常的貼切的,三季度過來了,數據是6.7。那么,我們對當前的經濟怎么看?鐵路全面緊張,煤炭價格上漲,天然氣也很緊張,是經濟確實好了還是一些其他的因素導致的大宗物資短時間內的爆發性上漲,從我們監測到的情況來看,目前全國的經濟運行情況是穩了,出現了向好的趨勢,特別是在經濟結構還有新動能的發展上出現了一些向好的跡象,或者向好的態勢,在第三季度比較明顯,但是說好到哪種程度,也不能確切的給出答案,因為每個企業都會在不同的階段,產業鏈的不同的環節對經濟運行的好壞感知不一樣,中國經濟這么大的體量,但仍然保持非常強的韌性和回旋的余地,可調節的空間非常大。國家正是基于這樣的大的邏輯判斷,所以屢次出現了在經濟運行波動的時候,并沒有出臺點對點的刺激機制,而是采取了用改革的辦法來拉動或者推動經濟的向好。所以從去年經濟工作會議以后,著力的實施供給側改革以及三大戰略,分別是“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任務,分別是城鎮化、國際產能合作和創新驅動。希望通過一些措施不斷的來釋放,或者叫孕育極具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動力的方面,才能使中國經濟運行的彈性和韌性好,這些就是大的背景。
我查閱了物流統計的數據,物流行業的運行基本上反映了這樣的發展。物流的前十個月基本上處于需求平穩增長、結構不斷優化、規模逐步擴大的態勢,物流總額是同比(去除價格因素)漲了6.1%,特別是消費,單位居民的物品物資總額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長速度,包括我們大家很熟悉的快遞業保持了高速增長,
消費需求在不斷的擴大,行業的總收入也漲了4.8%,在前三季度比上半年增長的速度還快一點,市場還是呈擴大的趨勢。
物流的總費用,今年的增長速度比較低,說明我們的結構在優化,我查閱了重點監測的數據,物流的時效,庫存周轉率,運輸結構等都在優化,去年發布的物流業景氣指數,里面的幾個先行性的指標也在往上走,比如主營業務利潤指數,庫存指數等都回到了適當的區間,這說明,從物流反映出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物流業本身的發展都在朝著回升且慢慢向好的趨勢發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政策不會有特別大的調整,應該還是穩健穩步的通過改革的辦法來解決我們經濟中的突出問題。我們矛盾很多,這些問題必須用改革的辦法來一步一步解決,我們不論做物流還是做其他生意,都要把握宏觀政策的基本走向。
第二個,我想匯報一下我們對物流政策未來的取向怎么看。我們都很清楚這個行業,十二五期間,我們國家的物流業綜合服務體系已經基本構建起來了,我們的基礎設施,高速公路12萬公里,鐵路12萬公里,高鐵2萬公里,年底還要通車2千多公里。我們的基礎設施很好,我們的企業增長也很快,一些物流企業這幾年也在很快的成長,包括我們的服務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我們物流行業確實還有很多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說第一個,就是我們現在交通基礎設施的能力,在轉化為物流服務能力的時候就打了很大的折扣,怎么樣把這個能力支配起來,這是大的經濟運行結構中的一個問題。第二個,我們的企業可以很精細化集約化的運作,但是整個物流的運行相對來說還是很粗放的,個體與總體不匹配。還有,我們大家都有手機電腦,都有移動互聯,但是在信息化如何讓它盡快的實現智能化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我們整個行業市場的秩序,市場的競爭,公平性,確實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基于這些問題的存在,我們感覺下一步,包括現在正在做的一些工作,主要從這么幾個方向著手。第一個,就是怎么樣把這種基礎設施的能力轉化為物流服務的能力,國家物流服務系統的能力,剛才李處長也講了,物流大通道的概念,實際上跟運輸通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更重要的是怎么在這樣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運輸體系上構建幾個更重要的高效率的通道,還有剛才講的交通物流如何發展,現在多個文件都提到多聯運包括基礎設施的銜接,包括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對接,這也就是怎么把基礎設施更好的結合在一起的問題。第二個方面,實實在在的補短板,比如現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就是城鄉配送網絡或者全鄉配送體系的共享,怎么做?市場的部分歸市場,公共的部分要歸公共,怎么樣利用預算資金進一步補這個短板。第三個方面,現在都提互聯網+,都提智能網絡,關鍵是如何加上一個真正的翅膀,讓它真正的通過互聯網+實現智能化。最近這兩年我看到很多做透明管理的企業,包括實現了信息不對稱等等,這些都會給我們未來物流行業帶來很大的變化,包括像機器人,我知道的是有幾個汽車廠已經開始研究了,把坦克生產線物流的服務,通過機器人的方式實現,現在已經正在洽談了,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會落到實處。用信息化的手段實現行業信息化,還有區域物流的一體化,現在實施三大戰略,怎么樣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上構建一個區域協調的交通體系,長江經濟帶是綜合立體的交通走廊,怎樣使交通走廊能夠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實現。還有城鎮化,我們要用城鎮化來構建我們的服務。第四個方面,怎樣利用信用體系的手段建立市場的秩序,我們一直在跟有關部門商量這方面的事情,怎樣把信用記錄建立起來,怎樣把聯合懲戒的機制構建出來,怎樣用市場的手段把信用發揮出來,比如你的車輛是嚴重的違規不可原諒的,未來你的車就上不了保險。發改委去年到目前在一些項目或者在一些資金的支持上,我們都會首先看這個企業的信用報告,不過關我們絕對不會合作,在物流行業我們更加的注重信用體系,這是制度的供給,就是現在國務院經常提到的三個字,放、管、服,哪些該放的沒有放,哪些該管的管不起來,哪些服務還沒有做好,這些年一直在梳理,未來具體的工作要有具體的人干,但是大的思路是在我們宏觀經濟發展下怎樣讓成本高效形成,實現交易成本最低。
第三個大的方面,結合多式聯運,我想說,比如說以前做聯運,都是基于港口的,方圓一百公里的地方,效率很高,但是未來中國的企業,中西部的企業怎樣利用多式聯運來實現物流成本的降低,來拉動經濟,這是我們談論的一個問題。多式聯運是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但是我們更加看重的是如果這些不同的運輸方式之間的比較優勢和比較關系沒有很好的建立,即使銜接上了,你也不會用,企業就是要選擇最便宜的,效率最好的,收款最低的路徑。還有就是未來的節能減排,外部經濟性,都是推動多式聯運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了,背后還有一個環境的問題,剛才講的銜接還有政策,要把成本降到最低,實現標準、協調、信息、對接。標準化的單元怎么做,這是一些具體的細節,使現在的銜接做到最好。
(作者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運行調節局交通與物流處副處長;根據錄音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