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 要】在建筑工程中,現澆混凝土的施工技術決定著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文章分析了現澆混凝土的施工技術,探討了現澆混凝土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希望可以為廣大建筑工程的實施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建筑工程;現澆混凝土;模板安裝;施工技術;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TU755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ast-in-plac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ast-in-place concrete is analyzed,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of cast-in-place concrete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It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Key word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Cast - in - place concrete;Formwork installation;Construction technology;Quality control
現澆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現澆混凝土澆筑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質量安全。因此,加強和提高現澆混凝土的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是對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最有力的保障。
1. 建筑工程現澆混凝土施工技術
1.1 模板安裝施工技術。
1.1.1 頂板模板安裝。一般要求頂板底模采用1830×
915×18雙層涂模的膠合板作面板,截面為50×100mm的單根枋作內楞,間距600mm。用Φ48×3.5鋼管(扣件式)滿堂腳手架作為模板的支撐系統,整體腳手架還需與平臺作加固連接。
1.1.2 柱模板安裝。柱模板采用木夾板18mm厚,在模板制作時采用80×100mm方木作骨肋。柱模的加固方式采用抱箍圍柃,螺絲連接牢固,沿柱高度500mm一道,柱四周采用槽鋼斜撐方法。
1.1.3 梁模板安裝。在柱模上彈出軸線、梁位和高程,然后在施工好的承重排架上鋪好方木,把底模用鐵釘固定在方木上,側模采取木夾板,豎向用方木加固,外側用槽鋼直通,中間適當用木條支撐,防止模板向內側變形。
1.2 鋼筋連接施工技術。
鋼筋使用前必須按規定取樣檢驗其力學性能,只有達標才能使用。在施工現場加工制作鋼筋時,要按相關規定控制好偏差;如果是鋼筋加工場制作的,則應編寫好配料單,并檢驗半成品的質量。
機械連接、焊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應按受拉區不宜大于50%控制,如果鋼筋數量單數時,百分率可以略微超過。綁扎接頭面積百分率控制:受拉鋼筋梁、板、墻類不宜大,當工程中確有必要增大接頭面積百分率時,梁受拉鋼筋不應大于50%,其他構件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寬。
1.3 現澆混凝土施工技術。
現澆混凝土的施工過程如下:計算配合比和原材料→配制外加劑→檢驗性能(坍落度)→混凝土運輸→試制混凝土→泵送與布料→混凝土澆筑、振搗→清洗并拆除泵和輸送管→混凝土的養護。
現澆混凝土施工技術主要有:攪拌技術、澆筑技術和養護技術。
1.3.1 攪拌技術。現澆混凝土的攪拌應制定嚴格、合理的攪拌制度,并依據環境、氣候、運輸路途、運輸時間等情況,及時調整水膠比,以確保混凝土質量。對于進場混凝土由檢驗人員進行逐車檢驗,并嚴格取樣檢測,禁止不達標混凝土的使用。
1.3.2 澆筑技術。在澆筑混凝土前,要先檢查鋼筋連接和模板安裝的質量,以保證其符合澆筑混凝土的條件,并確定合理的澆筑施工方法。現澆混凝土的澆筑施工流程:采用自然流淌、水平分層的澆筑方法,通過斜向分段、持續推移等一次澆筑到頂,澆筑時已攪拌好的混凝土不能重新加水。澆筑時要把握好混凝土分層的厚度,控制好上下層混凝土的澆筑間隔,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必須完成上一層混凝土的澆筑。為確保混凝土的整體性,澆筑混凝土必須不間斷進行,當不得不間斷時,也必須在前層混凝土終凝前完成本層的澆筑。混凝土澆筑完成后,要確保混凝土整體均勻密實,新舊混凝土做到有效銜接,混凝土表面光潔平整。
1.3.3 養護技術。混凝土的養護是在澆筑完成并終凝后進行的,只有及時的養護,才能夠促進混凝土的硬化跟強度的增長。在養護期間,要讓混凝土保持濕潤,并保證其溫度和濕度。混凝土的養護一般是采用表面灑水和覆蓋草簾、土、沙等,在冬天還要采取保溫措施,養護時間通常都要在14天以上。
2. 建筑工程現澆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
2.1 模板施工的質量控制。
2.1.1 安裝模板系統時的質量控制。在支模前要先進行配板設計,再進行配板放樣圖的繪制和編號,并通過縫模調整余留量;模板的安裝要嚴格按照配模圖紙進行;模板及其支撐要設在硬實處,嚴禁出現"虛"腳,由專業人員負責安裝和拆卸;為了避免漏漿現象、防止棉板爛根,要在墻、柱腳模板加墊木、導模;當梁、板跨度大于4m時,底模要作1‰~3‰的起拱。
2.1.2 折卸模板系統時的質量控制。模板拆除要采用合理的順序。在室溫下,大約8小時后剪力墻體混凝土的強度就可以達到1.2N/mm2,這時必須及時松動穿墻的固定拉桿,使模板從墻體上脫離,防止了模板表面跟混凝土粘結,做好拆模的準備。拆模時應注意以下四點:混凝土的邊、角要保護好;在混凝土強度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時才能拆除底模及其支架;混凝土強度要保證在拆除側模時不損傷表面和棱角;拆模時不能對樓層產生沖擊荷載。
2.2 連接鋼筋時的質量控制。
2.2.1 鋼筋接頭位置的控制。梁底部鋼筋接頭應設在支座處,上部鋼筋接頭應設在跨中1/3范圍內,且同一斷面鋼筋接頭根數不得超過總根數的50%(焊接)或25%(綁扎搭接),接頭位置應錯開45d(d為鋼筋直徑);墻、柱豎向鋼筋接頭應設在每層樓板面處,接頭位置應錯開50d;板底筋接頭應設在支座處,負鋼筋接頭應設在跨中1/3范圍內,其他短鋼筋則按設計長度配料制作不設接頭。
2.2.2 鋼筋施工縫處的控制。現澆鋼筋混凝土在樓面通常不留施工縫,在特殊情況下,如水電供應、天氣、施工組織等原因需留施工縫時,為了增加其抗剪能力,要在斷面處增設施工插筋,插筋數量和伸入縫兩側的長度由施工、監理單位共同確定。板插筋放在板中間,使用Φ12鋼筋,梁插筋放于上、下受力鋼筋位置,使用Φ20的鋼筋。
2.3 現澆混凝土澆筑施工的質量控制。
2.3.1 加強對現澆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的控制。必須嚴格按照施工技術的要求,按照施工順序進行現澆混凝土的攪拌、澆筑、振搗、拆模和養護,在雨天施工時要防止混凝土漏振,避免出現蜂窩、麻面、狗洞現象。
2.3.2 混凝土不能堆積在澆入倉內,應該隨澆隨平倉。在澆入倉內有粗骨料堆疊時,不能用水泥砂漿來覆蓋它,只能把它均勻地分布到砂漿多的地方,以免在內部出現蜂窩。混凝土和易性較差時,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可以加強振搗,但不能往澆入倉內加水。
2.3.3 混凝土墻體和柱應視情況進行分層澆筑,以避免安裝、制作合格的模板因受到過大的側壓力而脹模、跑模等,為日后修補帶來麻煩。
2.3.4 提高施工人員的素質,保證施工質量。施工人員必須實行持證上崗,如升降機操作工、焊工、電工等。重要的工作必須由操作水平較高的技術熟練工人把關,如模板維護工、混凝土振搗工、調整鋼筋位置的工人和控制混凝土澆筑厚度的工人等。
3 結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工程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現澆混凝土施工技術必須順應社會的需求,不斷創新并加強質量的控制,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
參考文獻
[1] 林慶義.淺談現澆混凝土施工技術[J].建材與裝飾,2012,(2).
[2] 李巖.淺析建筑主體工程現澆混凝土工藝質量控制[J].科學與財富,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