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存續分立與股權轉讓是公司經營過程中都可能出現的公司行為,但這兩種不同的公司行為,其導致的行為過程與結果各不相同。江西某公司將本應做公司存續分立的工商備案申請行為,誤進行了股權轉讓,導致了隨后的一系列訴訟等活動,也增加了公司后續相應的人力、物力負擔。
關鍵詞 存續分立 股權轉讓 無效合同 可撤銷合同
作者簡介:黃琨宇,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研二,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43
一、基本案情分析
2012年6月,江西某公司作出存續分立的股東會決議,即:江西某公司存續,新設江西某管理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管投公司”),并決議分立后,分立前江西某公司投資于江西某餐飲娛樂有限公司占注冊資金20%、江西某百貨有限公司占注冊資金65%、江西某商業股份有限公司占注冊資金63%、江西某商業投資有限公司占注冊資金100%(下稱“四公司”)的股權屬于管投公司,該存續分立決議并對分立后江西某公司與管投公司的注冊資本作出了調整。同年,江西某公司因分立申請減少注冊資本先后于6月、9月刊登了分立公告,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并于2012年11月16日向江西某公司換發了營業執照,營業執照載明的注冊、實收資本均與存續分立決議一致,2012年11月16日管投公司按分立方式注冊成立。2012年12月18日,工商局就管投公司作出了內容為“核準存續分立登記”的《證明》。此后,江西某公司、管投公司未就該存續分立事宜再辦理任何的工商手續(但稅局在管投公司成立后,已經開始按分立方式計稅了)。2015年11月,江西某公司通過股權受讓方式,持有了江西某百貨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2015年10月和12月,江西某公司分別就其持有江西某百貨有限公司、江西某商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兩公司”)各100%的股權,與管投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并辦理了股權轉讓手續,將兩公司股東登記變更為管投公司唯一持有。2016年8月,審核江西某公司等公司稅費問題時,才發現原本應按2012年6月分立決議將江西某公司持有兩公司的股權變更到管投公司名下,由于公司經辦人員的失誤,錯誤采用了股權轉讓方式。后經溝通,工商部門僅同意:在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文書(不接受仲裁委的仲裁文書)判決將登記在管投公司名下兩公司股權變更登記回江西某公司名下后,再由江西某公司依2012年6月“存續分立”決議內容重新申請辦理變更手續,這樣才能符合稅務部門實際已采用的公司分立計稅方式,否則,將按股權轉讓的方式收取相應的稅費。
二、處理方式與論述
結合案件相關資料,在工商部門前述意見的指導下可以確定,江西某公司與管投公司僅可通過民事訴訟方式達到恢復原股權狀態并依存續分立決議辦理股權處置手續,從而達到合法免于繳納稅費、關鍵是做到與稅局實際計稅狀態一致的目的。但對于如何達到這一目的,公司內部出現3種不同的觀點:
(一)以江西某公司無權處分兩公司股權為由,要求依法判令股權轉讓合同無效
持該觀點的人認為:根據2012年6月“存續分立”決議可知,江西某公司全體股東(4個自然人)決定:將江西某公司分立前所持有的兩公司股權由其存續分立(新設)后的管投公司持有,并將注冊資本由12800萬元減為10000萬元,減少的2800萬注冊資本作為江西某公司全體股東(4個自然人)對管投公司的全部出資,江西某公司不再持有兩公司股權,其出讓兩公司股權的行為屬無權處分。據此,應對主張股權轉讓合同無效。
但理論上和事件中,“分立存續”決議與事后的工商變更情況及據此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存在沖突,且后者從程序、內容方面均優于“分立存續”決議。
首先,從程序上,工商局作出“管投公司”名稱預先核準通知的時間為2012年6月13日,與江西某公司全體股東(即四名自然人股東,下同)簽訂“分立存續”決議的時間為2012年6月11日,且在此之前亦未有材料顯示有關發起人就設立管投公司簽訂書面協議,也即,管投公司在江西某公司作出“分立存續”決議時,尚不具備商事主體資格。而雙方2015年就兩公司股權轉讓工商備案時所提交的股東會決議系由兩公司唯一股東江西某公司作出,且該股權轉讓決議存在否定“存續分立”決議的可能。
其次,從內容上,“分立存續”決議作出后,雙方并未辦理其他工商變更手續,也即“分立存續”決議并未完全實際履行。相反,2015年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中約定,江西某公司以其占有百貨公司(兩公司之一)100%比例的股權全部轉讓予管投公司,而2012年6月“分立存續”決議作出之時江西某公司僅持有百貨公司65%的股權,足以見得,“分立存續”決議作出之后,江西某公司繼續以其名義持有并受讓百貨其他股東的股權,江西某公司并未依據“分立存續”決議處置兩公司股權,其于2015年轉讓兩公司股權給管投公司屬有權處分(至少就其增加持有百貨公司的35%股權而已)。根據《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再次,工商部門2012年12月18日作出的內容為“核準存續分立登記”的《證明》雖系基于“存續分立”決議內容,但無任何材料顯示公司申請并獲工商部門準許將兩公司股權處置為管投公司持有,且江西某公司自“分立決議”作出后仍然享有兩公司股東權益,分配兩公司經營利潤。
最后,江西某公司減資行為系對江西某公司注冊資本的調整,減少的注冊資本系江西某公司4個自然人全體股東對管投公司的出資,該次減資金額雖與管投公司注冊資本一致,看似與“存續分立”決議關于新設管投公司并將江西某公司持有四公司股權由管投持有這一決定高度契合,但該減資行為并未在江西某公司與管投公司之間產生改變股權性質、結構的法律后果。因此,以江西某公司無權處分為由起訴股權轉讓無效,很難獲得法院支持。
(二)以重大誤解為由,要求依法撤銷股權轉讓合同
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因重大誤解訂立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第五十六條規定,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參照相關司法解釋,重大誤解的情形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對合同性質的誤解;對合同當事人身份的誤解和對合同標的物的誤解。雙方因工作人員失誤未按“分立存續”決議而對兩公司作出的股權轉讓處置極可能被人民法院認定為“不構成對事后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性質的誤解事由”,據雙方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可知,雙方對擬進行股權交易以及因股權交易需辦理變更手續并據此繳納稅費應有所預見,將江西某公司所持有的兩公司股權轉讓予管投公司亦是股權轉讓合同應有之義。唯一存在誤解的,只能是2012年6月股東決議的是以分立的方式進行股權變更,但誤被按照股權轉讓方式進行了股權變更。但這種誤解,基本不符合《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重大誤解。故此,以重大誤解為由撤銷股權轉讓合同極有可能存在人民法院駁回訴訟請求的風險。
(三)以管投公司受讓股權后,違反股權轉讓合同約定未支付轉讓價款為由要求解除股權轉讓合同
管投公司與江西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合同并受讓兩公司股權后,并未依約履行支付股權轉讓價款的義務(因為原本就是關聯公司,所以財務上一直是掛賬處理),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或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江西某公司可以據此為由要求解除股權轉讓合同。
綜上,按第三種觀點操作、以管投公司違約為由申請法院判令解除合同相對較為妥適。
三、實務操作與觀點
但是,實務中,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多方面考慮,比如起訴立案后是否會影響到江西某公司的日后經營規模擴展問題,如信托上市等,會否對江西某公司、管投公司的日后融資借款產生信用污點等不良后果。如果按普通立案程序,一審階段普通程序法定審理期限就得6個月,時間過長對信托上市的籌備都無形中增加了壓力。而且當前,民事商事審判領域存在的虛假訴訟現象,不僅嚴重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破壞社會誠信,也擾亂了正常的訴訟秩序,損害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加上近期國家法官隊伍改革,法官辦案應承擔的責任壓力越來越大,辦案法官在審理、調解本案過程中是否會為防止虛假訴訟、以合法的形式掩蓋包括逃避國家稅收在內非法的目的而拒絕同意雙方立案后采用簡易程序調解的申請、甚至最終是否會判決解除合同,都存在不確定性。幸運的是,起訴立案后,辦案法官經了解實際案情,按第3種觀點同意雙方以調解的方式結案,并出具了調解書。
通過上述案件可以看出,參與公司經營活動的人員、特別是辦理公司工商登記事務的人員,必須謹慎對待經手的公司事務,明確不同法律概念及操辦流程。比如,本案中的存續分立,是指一個公司將一部分財產或營業依法分出,成立兩個或兩個以上公司的行為。在存續分立中,原公司繼續存在,原公司的債權債務可由原公司與新公司分別承擔,也可按協議由原公司獨立承擔。新公司取得法人資格,原公司也繼續保留法人資格。而股權轉讓,簡單來說,就是是公司股東依法將自己的股東權益有償轉讓給他人,使他人取得股權的民事法律行為。
兩者主要不同之處在于:
(一)內容不同
股權轉讓,是股東將一部分股權轉讓,以獲得相應的對價,公司的資產總額不變,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也不變動,只是資產內部的科目發生變動;存續分立,則在原公司分離一部分資產后,不會獲得對價,資產總額因此減少,所有者權益也相應減少。
(二)股權地位不同
股權轉讓不會使股東地位發生改變,不會使獲得股權的新股東的股權地位發生變化,而公司分立則會直接改變股東地位。在存續分立中,原公司的股東獲得分立出來的公司的股權,對原公司的股權則相應減少;在新設分立中,原公司的股東獲得分立出來的新公司的股權,對原公司的股權則因原公司不存在了而自然消滅。
(三)法律性質不同
公司分立的本質是公司的人格的變化;而股權轉讓的本質是買賣合同。
當然,以上兩種方式所要辦理的行政手續也各不相同。這個需要根據各地各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實務操作并配合辦理。但這兩種方式產生最直接的經濟效應就是存續分立是要繳納印花稅和契稅,而股權轉讓則需要繳納印花稅、個稅、企業所得稅等等,從稅收角度來講,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企業現實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企業在進行下一步動作之前,應該根據想要達到的有利結果,結合自身的資源,并了解清楚各種方式所帶來的直接行政結果與經濟承擔,綜合考慮清楚再進行。
如前述案件,因經辦的工作人員對存續分立與股權轉讓的認知不足及工作失誤,誤將需對公司進行存續分立而進行了股權轉讓,導致了后續高額訴訟費的產生,如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則之后也許還會產生相應的高額稅費征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