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央提出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的意見,作為擔負法律援助義務重要責任的法援律師,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員,法援律師辦理法援案件,直接快捷,得心應手,如果再專門針對法援律師培訓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能,這樣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效果更好。這也符合中央提出的探索法律援助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
關鍵詞 法援律師 專業化 職業化
作者簡介:何玉桂,廣東省化州市法律援助處律師,二級律師,研究方向:法律服務。
中圖分類號:D92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60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說明中央重視律師隊伍建設。注重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共同發展的格局形成。法律援助律師(以下簡稱法援律師)由來已久,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文件沒有提及法援律師,不無遺憾,但不影響本文討論法律援助律師的地位和作用。
一、 法援律師的性質和地位
法援律師,指的是各級法援機構具有公務員或事業編制職員身份,同時持有律師執業證,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他們不對外提供服務,法援律師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公務員或事業干部,又是執業律師。法援機構的律師存在法律依據是《法律援助條例》第五條和第十一條規定,政府成立的法律援助機構,有一定數量的執業律師,這些在法律援助機構執業的律師,即為法律援助律師。
二、法援律師與公職律師的異同點
依據2002年司法部發布的《關于開展公職律師試點工作的意見》,公職律師是具有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供職于政府部門,其職責是為政府行政決策提供法律咨詢意見,參與政府規范性文件的起草、審議或修改。代理政府參加訴訟,仲裁活動,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等。
(一)法援律師與公職律師比較,有如下幾個相同點
1.法援律師和公職律師具有公務員或事業干部身份,是通過公務員招考或選調進入,屬于正式在編在崗人員。法援律師供職于法律援助機構,公職律師多數是供職于司法局主管的公職律師事務所,也有一些公職律師是在政府部門工作,該部門設立了公職律師崗位。
2.法援律師與公職律師均領取工資報酬,不提供有償社會服務。因為法援律師與公職律師都是公務員或事業干部,工資待遇與相同級別的公務員或事業干部相當,并隨其他公務員或事業干部的工資待遇調整而調整,同時根據法律援助條例和司法部的公職律師試點工作意見,法援律師和公職律師均不對外提供有償服務。
(二)法援律師與公職律師的不同點
1.設立的法律位階不同。法援律師是根據2003年國務院制定的《法律援助條例》,成立法律援助機構,并依托法律援助機構,法援律師在這些機構執業。公職律師是根據2002年司法部關于開展公職律師試點工作的意見而設立的。法援律師設立的依據是行政法規,而公職律師設立的依據是部門規章,行政法規的法律位階比部門規章高,且司法部發布的公職律師試點工作已有十多年,該項工作仍屬于試點階段,未上升為行政法規或法律。
2.職能不同,辦理案件類型不同。法援律師供職于各級法援機構,主要工作是接受法援機構指派,辦理法援案件,所辦案件類型涉及刑事、民事、行政及仲裁,公職律師供職于公職律師事務所或政府部門,為政府部門提供法律意見,代理政府參加訴訟,也辦理部分法律援助案件。
法援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具體涉及刑事、民事、行政各領域。其中刑事案件中幾乎遍及各個罪名,主體有被告人、被害人;民事案件案由除公司企業法律事務外,主體包括有原告,被告,第三人;行政案件案由無所不包,主體有原告或第三人;仲裁案件主體有申請人或被申請人。而公職律師主要涉及行政法領域,即使公職律師也辦理一部分法律援助案件,但畢竟不如法律援助律師辦理得多。因此,在辦理案件類型方面。法援律師寬泛,公職律師辦案類型基本為行政類案件。
三、建立法援律師的必要性
法律援助機構作為一個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服務的機構,要讓困難群眾享受高效優質的法律服務,掌握專業法律知識的法援律師顯得尤為必要。2003年司法部為此發文要求各地要為法律援助機構配備高素質工作人員,加強培訓工作,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2015年5月《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提出,探索法律援助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模式,加強法律援助人才庫建設,培養一批擅長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專業人士。市、縣法律援助機構,主要是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管理監督法律援助事項的工作不多,這些機構的律師與非律師比例,律師占比例要大。
四、法援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具有如下幾方面優勢
(一)法援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直接便捷
法援律師由于具有干部身份,需要每天按時在法律援助機構上班,遇當事人到法律援助處申請法律援助,第一個接觸的律師就是法援律師,法援律師了解案情,查閱證據后,如認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便可直接為當事人提供服務,相比較于先由法援干部了解基本案情,再由法援機構指派其他律師辦理案件的模式更快捷,也減少當事人兩次或三次向別人陳述案情的繁瑣,特別是一些情緒比較容易激動的被害人,每陳述一次案情,都是一次傷害。
(二)法援案件有其自身特點,法援律師辦理更具優勢
法律援助案件基本是發生在本地區案件,服務對象主要為經濟困難群眾或特殊群體如未成年人、盲聾啞人、可能被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等幾類人群,案件類型主要集中于工傷案件、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給付贍養費、撫養費、離婚糾紛、機動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等,刑事部分主要是未成年人涉嫌盜竊、搶劫、故意傷害、尋釁滋事等幾類。這些案件都是案情不很復雜,類型化比較強的,法援律師因經常辦理這些案件就會顯得得心應手,又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受援人的利益。相反,如果把一個普通的交通事故案件交給一個名氣很大的律師卻擅長于其他領域的律師,由他來辦理,則需要學習一番才能完成。
(三)法援律師由于有固定工資收入,工作穩定,能更好地服務受援群眾
法援律師都有干部身份,有固定工資收入,生活無后顧之憂。因此他們能安心工作,專門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因為律師資源短缺,而社會律師是靠為當事人提供有償服務維持生活,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準低,無法調動社會律師辦案的積極性,因此主要法律援助案件是由法援律師辦理,法援律師成為法律援助案件的主力軍,法援律師的工作質量成為考察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的關鍵。因此,建設好法援律師隊伍,提高法援律師素質,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重點。
五、探索法援律師專業化、職業化,推動法援事業發展
中央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表明了國家對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視,說明法律援助工作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求各地探索法律援助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模式,也對法律援助制度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法律援助機構專業化,職業化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及司法行政機關發揮智慧,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在此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幾個問題。
(一)法援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目標和途徑
法律援助機構是一個既擔負管理、監督法律援助工作,又擔任著直接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服務職能,其專業化、職業化的標準應是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員應當以法律援助為職業,具備執業律師資格。每級法律援助機構職能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國家和省級法律援助機構以懂法律的行政管理人員為主,如制定法律援助工作政策,規劃。監督管理法律援助機構及工作人員,協調跨地區的法律援助事務,指導下級法律援助機構具體開展法律援助工作。而市縣兩級法律援助機構的行政職能較少,直接提供法律援助的業務較多,因此市縣兩級法律援助機構的人員應以執業律師為主。
由于我國律師資格考試和司法考試的難度較大,律師資源緊缺,法律援助機構對律師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我國各級法律援助機構中未具備執業律師身份的人較多,各級司法行政機關應鼓勵其通過參加司法考試,考取律師資格。同時,同級其他部門中具備律師資格的人員,通過選調或互調的辦法,充實到法律援助機構來,提高法律援助機構律師數的比例。
(二)建設法律援助律師的專業化、職業化與社會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不矛盾
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不斷完善,門檻不斷降低,法律援助案件會越來越多,法律援助機構律師畢竟有限,單靠法援律師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同時,法律援助案件雖具有類型化的特點,但也有部分疑難復雜案件,需要有執業經驗豐富,具有處理同類案件能力的律師來辦理,因此,一方面要建立法律援助機構的專業化、職業化,又要發揮社會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積極性。
(三)加強對法律援助律師業務培訓,特別注重教育學、心理學和語言溝通技巧的培訓
由于法援律師面對的是經濟困難又面臨權利被侵害,這些人在社會已很難獲得溫暖,他們來申請法律援助時需要接待律師有較高的溝通技巧,運用心理學知識,認真傾聽,尋找有法律價值的事實和證據,以法律為依據,向群眾解釋,他的那些訴求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如何鼓舞他,那些訴求不能獲得法院的支持,如何引導群眾正確對待不能獲得法院判決的部分,指引困難群眾如何樂觀面對困境,走向新生。對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既要解決法律問題,還要解決思想問題。這些需要法援律師具有較高的語言溝通技巧和心理學知識。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應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律師在會見了解案情的過程中,要貫徹教育原則,既要指出其行為的危害性、違法性,進行法治教育,又要讓他看到改造的希望,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知識和做人道理的教育,要讓未成年人認為自己犯罪是自己的錯,不是社會的錯。一個既懂法律,又懂教育學的律師,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理想效果是未成年人對自己的行為認罪悔罪,知錯必改,吸取教訓,又不自暴自棄,喪失信心,既認識到社會的陰暗面,更要了解社會主要是光明的。
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首先要有人才,而法律援助機構的人才,首推法律援助律師,因此,國家應明確法援律師的性質和地位,吸引更多律師進入法律援助機構,推動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壯大隊伍,提供優質法律服務,進一步推動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白萍.法律援助制度改革與發展(第一版).法律出版社.2016.
[2]賈午光.國外境外法律援助制度匯編.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
[3]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組織編譯.國外法律援助資料匯編(第四輯).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