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紀昌
摘要:為奠定初中物理課堂的學習基礎,九年級物理教師必須運用正確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有利學習條件,利用導入教學的方案快速滲透新知識,步入新軌道。本文就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對教學導入方法提出了探索建議,目前雖然課堂講授占主體部分,但是課前的鋪墊、引導也不可小覷。首先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其次教師要因材施教,故導入教學是必做環節。滲透導入教學必須遵守簡潔性、靈活性、關聯性原則,簡潔意旨不能過于復雜,靈活在于教師要善用語言解釋,關聯指的是結合課本內容,不可脫離主干道。
關鍵詞:九年級物理;導入教學
課堂導入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據心理學家研究所得:當人在接觸新的知識領域的起步階段時,學習能力有待加強,所以更要注意新知識注入的方法。本文立足于當今物理學科的教學現狀,并指正了其中存在的諸多教學問題。為鞏固“物理在理科中首當其沖”的理論思想,文章也詳細闡釋了導入教學針對物理教學過程的優越性,而后實質性地提出關于如何有效滲透導入教學思想的措施。
一、當代九年級物理的教學現狀
隨著中考的不斷臨近,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似排山倒海般涌來,物理地位逐步提升,教師通常采用題海戰術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然而這種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被大量題目消磨掉學習耐心的后果,從而降低課堂效率。與此同時更凸顯出的一個問題是,當學生剛接觸一個新知識點的時,教師會直截了當、沒有過渡地全盤拖出自己的授課內容,然后一味做題講題,如此反復循環從而無法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造成了物理學習上的停滯。因此,為了讓初三學子以良好的心態迎接中考,改善九年級物理教學現狀迫在眉睫,以便督促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在九年級物理教學過程中滲透導入教學模式的優越性
1、最大限度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習興趣。我們不難發現,物理教材中在每個章節的開始設置了一段導語,一來是介紹新章節的知識脈絡,二來是為了給學生建造一個知識框架,以便新鮮知識的灌入。教師在每一節課開始前十分鐘至十五分鐘的講述目的所在是給予學生充分時間融入學習氛圍,帶領其漸入課堂佳境,因為初中生的自制能力沒有得到嚴格的規范,再者據數據研究表明學生的注意力在上課20分鐘之后容易呈直線下降的趨勢,為了避免白費精力的結果以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必須在前十分鐘之內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開展導入教學奪得他們的眼球,這樣便能保證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質量,降低走神、開小差的頻率。導入的過程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在這段時間內教師要精心準備課件,完善教學體系。
三、有原則地遵循步驟,給學生充分時間預習
“預習、學習、復習”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三部曲,和導入教學一樣,預習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導入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按照規定的套路開展學習活動,作為一名優秀的初中物理教師,關鍵在于以學生為本,充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可盲目給學生施加壓力亦或是跳步驟只選擇重要的內容講解,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經仔細鉆研之后將其完全吸收轉化為屬于自己的學問,因此導入教學和預習要兼容并施,循規蹈矩,才能充分發揮導入教學的效果。
四、在九年級物理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導入教學模式的措施
在學習過程中,課堂瑣事很容易使得學生亂了手腳,學生往往也對教師的口頭敘述不理解,易產生厭惡心理,反而拖延了前進的腳步,如果在遇到較難章節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進行相關實驗就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學生在學習《浮力》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的口頭闡釋屬于抽象派,對學生的理解很難起到促進效果,只有通過實驗親眼所見之后才能夠提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導入新的知識。根據浮力基本計算公式:F浮=G液排=P液g V排,由此可見,浮力的關鍵因素是密度,更涉及到三力平衡和二力平衡,況且浮力問題也是在力、密度、壓強學習之后才引入的,可見其重要性和難度,教師可以通過燒杯演示實驗,用鐵塊和鐵片兩者做對比實驗,同時浮力知識還可解決求密度問題上,用彈簧測力計讀出浮力示數,用量筒讀出排除液體體積,帶入公式可得液體密度。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導入教學”是物理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同時也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緊扣學生心弦、激起學習興趣的關鍵性步驟,所以初中物理老師要時刻謹記導入教學的重要性,巧妙地將學生帶入嶄新的知識天地。初中生自八年級起逐漸接觸物理知識,接受能力由于個人差異有強有弱,但所有的學習狀況都建立于理科思想的基礎之上,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物理中許多章節例如浮力、參照物、機械運動、力的平衡等非常考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掌握能力,導入教學關乎學生未來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發展,只有亦步亦趨緊跟教師的腳步才能確保穩定性。隨著年紀的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知識點也在逐步加深,因此教師還可以在課堂導入部分通過舉例的方式讓學生可以更加輕松的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 王成.試析初中物理導入藝術[J].新課程2014(03).
[2] 鐘啟發.重視課堂第一環節——初中物理課堂導入藝術研究[J].新課程,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