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潘紅
摘要:傳統禮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駐扎在每個人血脈里的傳統文化。然而,由于現代社會上的現實背景,民辦高 校傳統禮儀文化有待加強。通過打好融入的基石——灌輸法、提升禮儀的價值——實踐法、創新文化的內涵-交流法,三種方法提升傳統禮儀文化融入到民辦高校學生當中去,同時提倡為人師表,教師做好禮儀素養的排頭兵;潛移默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共同堅守與傳承“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精神。
關鍵詞:傳統禮儀文化;民辦高校;方法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由此可見禮在人與人交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如今,良好的禮儀修養應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雖然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較比以往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現今社會上素質水平低下之事件也大都發生在青少年時期。“喝酒抽煙打架斗毆”、“公交不讓座”、“摔倒的、生病的老人不扶不救”、“辱罵家長教師”、“亂刻亂畫亂扔垃圾”種種現象仍在不時上演,面對這種種現象都應感到羞恥、慚愧。所以,現在就需要我們迫切的將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文化深深地融入到高校當中去,尤其是民辦高校,融入到大學生的骨子里,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學生的素養,為祖國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棟梁之材。
一、傳統禮儀文化的基本定義與發展
1、傳統禮儀文化中“禮”的基本定義。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歷史悠久的文明之國、禮儀之邦,燦爛的文化瑰寶不勝枚舉,自古以來我們就擁有明確的禮儀規范以及一套道德準則。禮儀的范圍涉及到交往、溝通等多種方面,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它既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道德律,也是一種公認的規范。同時,禮儀交往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種技巧。
2、傳統禮儀文化中“禮”的發展歷程。王國維先生從《說文》中隊士部的解釋說起,“禮,履也,所以侍神致福也”,[2]也就是說,最早的禮是祭祀神靈的一種行為,之后的禮儀一詞出自《詩經》:“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3]后來關于禮儀真正的定義出自《禮記》:“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4]也就是從這里開始,禮儀一詞用來確定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判斷為人處世的準則,判定事件的對與錯,判別人與人之間的大同小異。
二、民辦高校的基本特點和現實背景
1、民辦高校的基本特點。改革開放以后,由多元化的教育體系演變成公立學校獨存的體系再到現如今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并存的教育體系。民辦高校有著自己的辦學理念與特點,它們更傾向于培養實用型人才、專門型人才、職業性人才等,它們有著自己的教學目的與培養目標,在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中,民辦高校有著更高的發展空間。在經濟方面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類:就讀于民辦高校的學生大部分是家庭情況相對較為優渥,愿意支付昂貴的學費考取學士學位證書;小部分是家庭條件一般甚至貧困,但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考不上公辦高校卻想要較高文憑的同學。
2、現實背景。民辦高校雖已成為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存在一些弊端。現今,民辦高校中的同學大多對學校抱有較高期望與要求,以至于學校在建設方面有很高的要求,但因為資金有限,只能從學生的學雜費中收取,以至于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以學養學”惡性循環。
三、傳統禮儀文化融入到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
民辦高校的學生們在學校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無外乎來自于教師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的講解。而傳統的禮儀文化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源頭;與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
1、打好融入的基石——灌輸法。高校課堂仍然是大學生學習傳統禮儀文化的主要陣地,雖然灌輸法是最基本的但不是唯一的途徑,但是作為最基本的方法,還要繼續實行,定期的對學生進行傳統禮儀文化的講解培訓,讓高校的大學生們學會如何將所學的文化禮儀牢記于心,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續流傳下去。大學生們學習了傳統禮儀文化的講解后,會在思想上,行為上慢慢的形成一個標準的文明禮儀體系,并自覺的把這一系列禮儀文化長此以往的在大腦中循環,在結合教學課堂上的講解,不斷地延續下去,進而提升每名大學生在傳統禮儀文化方面的道德素養,發揮了灌輸法的深刻作用。
2、提升禮儀的價值——實踐法。民辦高校的教學方法大多以灌輸為主,然而當今社會,灌輸已經不能成為把傳統文化融入民辦高校的唯一途徑,反而會導致當前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課堂與現實嚴重脫節,所以民辦高校為了使同學們能夠更好的了解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更應該把傳統文化應用到實踐中去。禮儀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最具有實踐性的內容,不僅可以從思想上還可以從行為上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可以擺脫傳統課堂教育與生活脫節的弊病。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學習了傳統禮儀文化知識后,并積極的把這一思想應用于實踐當中,長此以往在學生們的思想上、行為上一定會形成完整的傳統文化理念,并把這一理念永久的流傳在實踐當中去,從思想的整體上來提高民辦高校的思想道德素質。
3、創新文化的內涵-交流法。傳統禮儀文化理念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民辦高校現階段最缺乏的就是傳統禮儀文化,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實質性問題,不僅是采用灌輸法和實踐法就可以,還要學會妥善利用交流法,論語中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得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有討論才會有進步,有進步才會有發展。
四、傳統禮儀文化與民辦高校融合的途徑
“觀念的東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罷了”[7]馬克思的這一句話,恰恰說明了人的思想和觀念是對外界環境的反應。高校的德育環境的優化,將對于傳統禮儀的發展、塑造高校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及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高校德育環境指的是在進行傳統禮儀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傳統禮儀文化的政治建設造成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為了使傳統禮儀文化能夠更好的融入到民辦高校當中去,做到優化高校德育環境,發揮德育的滲透功能,這就迫切的需要我們采取可行措施將禮儀文化與民辦高校更好的融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為人師表,教師做好禮儀素養的排頭兵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8]要想學生有很高的禮儀修養,使傳統文化駐扎在民辦高校當中,教師的禮儀素養是首當其沖的主要問題。一方面,培養和引領發揮教師在教學培養過程中的示范作用,為人師表,要做到以禮儀來培養禮儀,以人格來培養人格,在教學培養的過程當中若能符合禮儀的言行舉止和工作作風,有助于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將更好的引領民辦高校學生的傳統禮儀文化的學習與培養,無論是在授課中還是在人際交往中都會有一個較大的提升。在高校的禮儀文化有著較高的禮儀素養。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禮儀素養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和體現教師的尊嚴,對大學生的尊重、關愛和帶領是高校教師禮儀素養的核心,也就是說,民辦高校教師在職業道德方面的禮儀文化素養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修養的表現,還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影響力量。因此,作為民辦高校的職業教師不但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還要不斷的努力提升自身傳統文化素養的價值。可以做到以下兩點基本措施:第一,主動學習禮儀文化的相關知識與規范,先習得再教之。第二,不斷提高自律的意識,將“為人師表”融入教師的血脈里,形成心中的道德律。
2、潛移默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馬克思曾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9]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自然而然的決定了人的禮儀文化的形成不僅受生理因素的影響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成長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傳統的禮儀文化要想真正的融入到民辦高校當中去,民辦高校必須要為學生們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普及傳統禮儀文化的相關知識,學習名人名言,禮儀文明示范標準,積極宣傳禮儀文化教育,開展高雅的校園活動,寓教于樂。
參考文獻
[1] 孟子·離婁章句下.[M].
[2] 王國維.《說文》[M].北京:中華出版社,2003:24.
[3] 孔丘.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6:18.
[4] 戴圣.禮記[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25
[5] 荀子.王制篇[M].
[6] 孔丘.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15.
[7]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
[8] 孔丘.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21.
[9]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