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新

什么是“鏡像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發現,當恒河猴抓取物體以及觀察其他人抓取物體時,某一類腦細胞就會產生反應。這意味著猴子“理解”自己的行動,知道動作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設立這一目的,同時它知道其他的猴子想要干什么。那么,如果把猴子的觀察實驗推廣到人類的溝通與認知上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人類作為整體如何創造出璀璨的文明?是交流。交流的本質是什么?是語言。那么,基于鏡像神經元的模仿機制會是語言的基礎嗎?
知名心理學家拉馬錢德蘭在2000年撰文評價,認為鏡像神經元之于心理學,相當于DNA的發現之于生物學的意義,可以“解釋迄今為止仍然神秘未解而又難以付諸實驗驗證的眾多心理能力”。美國科學界和媒體大談特談,如颶風席卷。鏡像神經學成為“神話”,幾乎無所不在,用以解釋人類的語言、共情和口吃、自閉癥等各種議題。
與此同時,仍有一些科學家堅定自己的立場,希望用更有力周密的論據來驗證鏡像神經元。認知心理學家格雷戈里希科克就是其中最“頑固”的質疑者。他師從史蒂芬平克,專項研究語言的神經基礎,因此他必然要關注鏡像神經元,隨著研究的深入展開,他的疑問和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他的長期成果匯聚成了《神秘的鏡像神經元》一書。
鏡像神經元的研究起步于猴子,跨物種的差異讓人們首先關心:人類有沒有鏡像神經元?尋找的結果撲朔迷離、若隱若現。在檢索了一堆材料之后,希科克認可了人類鏡像神經元的存在。但問題在于:我們的這個系統有何作用?恒河猴實驗的核心論點是,鏡像神經元一定與產生動作反應和理解他人動作有關聯。但人類和猴子的鏡像系統存在差異,希科克歸納總結,仔細陳述了八種異常現象。比如,目的導向。如果你不知道動作的結果,模仿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只出現動作時信息是模糊的);而如果你知道動作的結果,那么有何必要模仿呢?鏡像神經元理論無法合理解釋。
鏡像神經元復蘇了言語知覺運動理論,即認為語言學習是通過觀察語音動作來實現。然而對語言障礙患者的研究似乎指向了另一個方向。不管是Wada測驗、中風病人、先天性構音障礙,還是從學語前嬰兒和栗鼠實驗,被觀測者的行為表現都顯示出,即使抽離了運動語言系統,語音知覺能力仍然完好無損,因此希科克認為言語知覺運動理論是錯誤的,與此有關的鏡像神經元論點當然也是錯的。如果結合史蒂芬平克的《語言本能》,我們會發現語言機制是一套復雜的心智進化程序,鏡像神經元用模仿來解釋顯然太簡單。不過,聾啞人在喪失聽力的前提下,為何能借助視覺觀察和語音動作模仿來實現部分的語音表達能力,這在本書中沒有提及,我想運動系統對語音的作用還是不要一言抹除吧。
模仿是我們生而為人的關鍵能力。鏡像神經元是模仿的神經基礎嗎?按照平克的講法,心智是一個由若干計算器管組成的系統,它是我們的祖先在解決生存問題的進程中自然選擇出來的,人是心智進化的產物。希科克說,心智計算是思維對信息進行的加工或轉換,從而執行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任務。認知的基本功能并不是控制運動,而是為了提高生存繁衍的可能性。整個認知是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不斷進化的系統。如果只有運動系統存在,進化就不會出現,也不可能出現。
在希科克等人的推動下,人們得以重新認識鏡像神經元。這個理論有其重要性,但不宜過分抬高,更不能當作金科玉律。希科克的努力的重要性還在于他體現了科學應當具備的質疑態度。就此而言,對于希科克和平克的心智理論,我們也應當保持適度的懷疑。相信科學的爭鳴必然會帶來更大的、更好的進步。(編輯: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