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亮
【摘要】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很多教師對于數學素養的概念和內涵領會不夠透徹和深入,沒有充分發揮數學教學的全部職能,導致小學生的數學素養無法得到全面發展和有效培養。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針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力求履行數學教學職責、加強學生數學素養培養。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
數學素養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們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有著重要影響。在小學階段,數學素養主要包括數感、符號概念、空間意識、統計觀念、運算能力、簡單推理、數學初步應用等幾個方面,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文化、數學實踐和數學品質等。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數學意識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處于感性思維占據主導的心理發展階段,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直接掛鉤。因此,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要學生樂于學數學、用數學,教師需要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用數學邏輯思考、用數學方法實踐,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數列”的時候,教師先是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本次數學測試中,小玉、小明、小紅和小剛四名同學的分數分別是:82、84、86、88分,第五名同學小澤的分數暫時保密,需要大家根據前四名同學的分數的規律進行計算,請大家開動腦筋,看這四個數字之間有什么規律吧?教師通過生活情境和巧妙設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積極利用之前所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觀察、分析與思考,培養學生的數感、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當全體同學通過思考,成功求解之后,教師繼續發問:大家看這些數字,是按照什么順序排列的?這跟我們生活中的什么情境相似?學生回答: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類似于我們上體育課時候按身高排列。教師繼續引導:很好,我們按照身高排隊之后,叫做隊列,那么這些數字按照大小排列之后,能叫什么呢?學生經過思考之后,嘗試給出:數隊、數排、數列等答案。教師由此引出“數列”的概念,引導學生利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概念,并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概括與描述,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
二、實施啟發教學鍛煉數學思維
學生的運算、推理、統計、空間等能力,需要在主動的體驗與構建中獲得,而不是在被動的記憶與灌輸中獲得。因此,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應該實施啟發教學,通過提問、討論、辯駁、實驗等方式,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并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的觀察、分析、表達、推理、反思、總結等能力得到鍛煉。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時候,在講解“分數”概念之前,教師先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白紙,并要求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將這張白紙分成:兩等份、三等份、四等份和五等份。當學生完成之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我把一張白紙看作是“1”,當白紙分成三份的時候,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如果是三等份中的兩份如何表示呢?這種表述方式如果換做在二等份、四等份、五等份中是否同樣適用?在解決完以上問題之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通過以上的幾種表述,大家能否概括出“分數”的概念?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看哪組的討論結果最全面、最準確。通過一步一步的問題引導,使學生跟隨老師的問題,逐步發現探索數學問題的規律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等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講述數學故事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素養中不僅包括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也包括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因此,教師應該通過講述數學故事的方式,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文化,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發展的歷史、體會數學研究的價值。例如,給學生講述經典的古印度數學家達依爾“棋盤放米”的故事,不僅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維,也讓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的巨大價值和重要意義,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和數學態度。
四、組織數學活動鼓勵數學實踐
數學實踐是體現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根本方式。要想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都應該組織多種多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用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實踐任務:讓學生自由分組,每組5個成員,對于學校的操場進行實地測量,并對測量結果進行運算,計算出操場的面積。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在校園內或家里尋找其他的圓狀物品,并測算出這些物品的面積。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將課內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對于數學方法的應用能力和數學文化的感悟能力。
五、開展過程評價優化數學品質
小學生數學素養,具有綜合性、長期性、階段性和差異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對于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關注學生知識積累、能力鍛煉和素質培養的過程,構建多元化和過程化的評價體系,從而發揮教學評價在學習反饋與教學指導中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養成良好的數學素養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品質。例如,教師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通過隨堂測試、階段測試、期末測試等結果性評價,對于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掌握情況有靜態的了解;另一方面,通過課堂活動表現、課后實踐報告、數學成長檔案等過程性評價,對于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有動態的了解。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對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升、態度的轉變、思維的鍛煉等各項成果給予發現與肯定,幫助學生對于自身的數學素質有更為全面而客觀的認識,達到以評促學、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細仔.小學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J].學苑教育,2015(18).
[2]徐春玲.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J].考試周刊(數學教學與研究),20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