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峰
摘 要: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現行中學歷史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打破“圣經”式的教材觀念,彌補教材科學性、時代性、開放性之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育學生的史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歷史教材;科學性;時代性;開放性
“從廣義而言,所謂教材,即教師教學所用的種種教學材料,包括教學活動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從狹義而言,所謂教材就是指教科書,是根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地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盵1]在絕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的心目中,教材具有官方性、權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但由于受編寫者主體意識、史學觀念、學術視野以及編寫時間等諸多條件的局限,現行中學歷史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例如:史實記述過于簡單甚至錯誤;不能及時反映學術成果;歷史觀點的固化;過于晦澀艱深;等等。亟須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二次加工,重新解讀,彌補缺漏,匡正失誤。
那么,具體來說,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應當如何補教材之缺呢?
一、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應當補教材科學性之缺
所謂科學性,是指歷史知識正確,歷史評價客觀?!皻v史教材應該相對穩定和平實,反映經過檢驗而比較準確無誤的歷史知識、歷史過程和多數人認可的學術觀點。”[2]7已經被證明不正確的歷史知識,不應在歷史教材中出現。
例1:筆者近日翻閱2009年版上海教材《高中歷史·第六分冊(試驗本)》,在第13頁看到這樣一張歷史照片(圖1),文字說明為“岡村寧次遞交投降書”。不少歷史專著和論文也采納了這一說法。但事實上,遞交投降書的是岡村寧次嗎?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教材記述有誤。
從當時《中央日報》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何總司令命岡村大將呈出證明文件。岡村乃命小林總參謀長呈遞何總司令,何氏檢視后,當將該證明文件留下。旋將日軍降書中文本兩份,交由蕭參謀長轉交岡村寧次大將。岡村起立,雙手接受?!睂鍖幋魏炞稚w章后,“一面命小林總參謀長將降書呈遞何總司令,一面點首,若在表示日本業已無條件投降矣。小林總參謀長,當將岡村簽名蓋章之降書兩份,謹慎持至受降席前,雙手呈遞何總司令,何氏加以檢視后,即于日軍降書上簽字蓋章,態度從容安詳。旋以降書一份,令蕭參謀長交付岡村寧次大將,岡村起立接受”[3]。1945年9月9日9時,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向中方代表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謀總長兼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遞已經簽字的投降書?!吨醒肴請蟆返膱蟮揽陀^佐證了現有資料將該照片表述為岡村寧次遞交降書的資料性錯誤。
例2: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108 頁講到“印度的泰戈爾、中國的魯迅、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尼日利亞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響”。這里的“索卡因”明顯系“索因卡”之誤。根據《諾貝爾文學獎辭典1901-1992》等資料介紹,索因卡,即Wole Soyinka,又譯作渥雷·索因卡,或握雷·索因卡,或沃爾·索因卡,是用英語寫作的尼日利亞作家、詩人和劇作家,在198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的非洲人[4]。
在目前的歷史教材中,這樣的問題并不鮮見。“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事實本身,更是指人們對過去事實的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盵5]同一史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其記錄是不同的。同樣的,不同的人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解讀也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如何,求真求實都是歷史研究的底線,歷史教學必須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真實。作為中學歷史教師,面對教材中有待商榷的內容,我們應當打破“圣經”式的教材觀念,善于分析與應對教材編寫之中出現的問題。依托各種課程資源,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盡量還原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的原貌,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真實,不能在史實方面出現解釋性錯誤,不能出現錯誤性的理解。因為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秉筆直書,力求真實,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自古至今都一直是正直和良知史家追求的理想,也是學術界所遵循的學術規則和道德準則。失去了“真實”,最終必將失去歷史研究的價值和歷史教育的意義。
二、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應當補教材時代性之缺
所謂時代性,是指中學歷史教材要跟上時代發展的節拍,不斷及時補充新內容,修正舊觀點,在史學觀念和學術成果上要與時俱進?!敖滩氖且粋€時期整體研究水平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教材的水平反映學術界的研究水平,一部好的歷史教材必須科學地吸收史學界相對穩定的研究成果。教材的活力和生機來自學術界?!盵2]8史學研究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利用和推廣歷史學研究成果的過程。中學歷史教材只有不斷吸納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與活力,才能充分體現時代性的特征。
最近幾年,歷史高考命題的學術性趨向也愈加明顯,放棄教條灌輸,鼓勵質疑正統,不斷挑戰中學歷史教材的“底線”。例如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的“東南互?!鳖}、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的“古羅馬葡萄樹”題、201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的“胡佛反危機”題、2014年天津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題、2015年海南卷和廣東卷的“包產到戶起源”題等。這充分反映了高考命題者以學術成果為基礎,把史學研究成果納入中學歷史教學與高考命題的趨勢。高考的變化也要求中學歷史教材及時恰當地吸收史學研究新成果,要求中學歷史教師緊跟學術的腳步,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例3:2015年海南卷第23題和2015年廣東文綜卷第16題不約而同地考查了“包產到戶”的起源問題,觸及到了教材的短板。現行四種高中歷史教材除人民版教材蜻蜓點水地指出“在一些地方,農民為解決溫飽問題自發開始了改革農村原有經濟體制的嘗試”以外,幾乎眾口一詞地認為“包產到戶”開始實行于1978年,回避了“包產到戶”的起源問題。據考證,“包產到戶”最早起源于1956年,從1956年浙江永嘉縣出現較為完整的包產到戶責任制,到60年代安徽等省區興起的“責任田”,再到70年代末各地普遍出現包產到戶以及再后來的包干到戶,最后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顯而易見,家庭承包制絕非無源之水,它是對包產到戶責任制的繼承與發展[6]。
教科書一旦成書,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某種意義上也有了一定的滯后性,自然也就與課程標準“時代性”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結合教學實踐廣泛閱讀,加強自身專業素養,站在學術的最前沿,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要點,主動吸收新的史學研究成果,突破傳統教學中的思維定式,重新梳理、組織教材內容,對其進行拓展和闡釋,彌補歷史教材“時代性”的不足。
當然,我們在利用有爭議的材料進行教學與考試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包括角度、深度、信度等。角度就是要從有利于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出發;深度就是所引用的學術爭議材料不能超出課程標準的要求;信度就是所引用的學術新成果不會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基調相違背,能被主流意識所包容和接納[7]。
三、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應當補教材開放性之缺
所謂開放性,是指歷史教材內容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適當減少定論,提倡探究。幫助教師改變單純知識傳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與教科書文本對話過程中,自己解讀、理解文本,形成自己的歷史觀、世界觀[8]155。
我國當前的歷史教材仍存在主觀史實多,客觀史實少,結論太多,缺乏探究史料等問題。其內容主要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習就是記憶和理解這些定論,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要方式就是聽講、記憶、做習題,很少有積極的情感投入和高水平的思維參與。歷史作為一門科學,其價值在于存在著豐富多彩的歷史認識,其特征在于學生與歷史的對話活動是在間接推理中進行的。如果教材選擇某一所謂“定論”,直接告訴學生事件、現象發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意義,就會阻礙學生的自由思考,使歷史知識變成一個個僵化的結論、教條。這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使其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缺乏思辨、批判、探究等能力,而且使學生認為教材、老師所講的就是歷史,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再作評價,只要記憶教材或教師所講的內容即可。
所以,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注意彌補教材“開放性”的不足。教師在課堂上的首要職責是什么?筆者認為,應當是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呈現史料,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制造沖突,引發思考,鼓勵探究。“教師的任務不是怎樣去傳授教科書的內容,而是思考如何利用教科書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則是在教科書的召喚和教師的啟發下,積極主動地對教科書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和建構,從而獲得智慧的發展和意義的生成?!盵8]135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提供矛盾的、沖突的內容材料,幫助學生參與討論,促進學生進行深刻的體驗、對話和反思,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例4:邦聯只是一個“丑角”嗎?
讀完教科書,學生普遍的認識是:邦聯有名無實、漏洞百出,它的降生本身就是美國歷史的災難,就是它導致新國家危機四伏、搖搖欲墜。但是,邦聯不也是后來設計出1787年憲法的美國開國元勛們設計的嗎?邦聯的出現不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嗎?為了糾正學生的偏頗意識,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這樣兩組問題。
困惑一: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好不容易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所以對于英國的政體會有一種本能的“排斥感”。美國的開國元勛們排斥的是英國政體中的什么弊端呢?為此,他們進行了怎樣的制度設計?
困惑二:在當時的美國人看來,北美獨立戰爭是一場反抗中央權力為主的戰爭。既然如此,絕不能在趕走英王之后,再建立一個集權的中央政府。怎么辦?國家最高權力多大才合適?邦聯制矯枉過正了,怎么辦?聯邦制就是中央集權嗎?如何在州權和中央權力之間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
通過問題探究,學生們認識到:邦聯是戰時聯盟的延續和獨立的產物,是特定時代人權理想的頂層設計,是獨立邦國搭建而成的松散聯盟。追根溯源,澄清認識,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美國1787年憲法的特點。
總之,中學歷史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打破“圣經”式的教材觀念,求真求實,緊跟學術的腳步,引導學生自由思考,獨立評價,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育學生的史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以此來彌補教材科學性、時代性、開放性之缺。
參考文獻:
[1]陳志剛.歷史課程論[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149.
[2]李喜所.編寫中學歷史教材的三點建議[J].歷史教學,2003(5).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軍事(一)[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777.
[4]周明學.新課標人教版歷史必修教材若干史實商兌[J].中學歷史教學,2010(4/5):97.
[5]葛劍雄,周筱斌.歷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2.
[6]吳愛華.對20世紀50、60年代包產到戶浮沉的歷史思考[D]. 湘潭:湘潭大學,2005.
[7]胡軍哲.教師閱讀與考試命題[J].中學歷史教學,2012(6):38.
[8]陳志剛.歷史課程本體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