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王義坤
摘要: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探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域下,加強高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分析高校在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方式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高校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一些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要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甚至是涉及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在此背景下,加強和深化對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為了高校工作者和教育界人士的一種共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域下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組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一些明確政策導向、針對發展難題、順應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華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僅要有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的“硬實力”,而且需要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軟實力”。為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文化方面主要有四點要求: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深入人心,二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三是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文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讓中華文化走出去。
(二)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基。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當下,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物質水平不斷提高而道德卻不斷滑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就是道德實踐的具體過程,民族復興道路上,需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文化精神、思想境界,浸潤在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之中,落細落小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去。
(三)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記載著既往的追求、理想,啟迪、滋養著未來的奮進。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用既包括宏觀視閾下對于國家、社會、民族的重要作用,也包括微觀意義上對青年大學生個體的積極作用。可歸納為:一是有利于強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覺和精神共鳴,二是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意識,三是有利減少社會偏見、不良思潮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四是有利于塑造青年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和諧人際關系和提升自身修養,五是有利于建立起高校和諧的育人環境。
二、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一)政府政策制度層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和各級政府為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得到了大力的發展與弘揚。如,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理想、倫理道德以及文明習慣養成教育”。2006年,中央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出了具體部署。2014年,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等等。
(二)高校實踐操作層面:全國各高校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教育事業的發展相結合,力求相得益彰,全力推動立德樹人。
一是利用基礎性課程進行滲透。當前主要手段是通過課程與教材滲透的形式進行民族文化教育,高校將一些優秀的、傳統的、經典的民歌民樂、民舞、戲曲、剪紙、國畫等內容編入了音樂、美術和藝術教材,作為基礎性的選修或主修課程內容。二是開設民族文化教育專門課程。為使傳統文化代代傳承,實現中華文化的振興和發展,最重要的途徑是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目前,全國很多地方政府和學校等結合民族文化教育開展了大量工作。以上海為例,目前已編寫了一批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相關的教材供學校和學生選用,如上海市教委組織專家集體編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誦讀課本》、華東理工大學教師編撰的《中國文化導論》等。三是結合節日與活動開展文化專題教育。中華傳統節日以及重大活動等都是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有利時機和典型素材。例如,中北大學以“太行精神”為核心的革命傳統優秀文化教育、湖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推進媽祖文化“四進”校園、龍巖學院打造客家文化育人品牌、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依托七玄樂府對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等。四是形成了一批傳統文件教育的特色品牌。復旦大學的京劇藝術教育活動、中山大學的詩詞大賽、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傳承中醫國粹項目、浙江農林大學的校園農耕文化品牌活動、三峽大學的自編原創歷史劇、華東理工大學的傳統文化進課堂項目等,都是經典的傳統文化項目的典型案例。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域下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頂層設計不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域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著眼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著眼于讓師生員工享有豐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著眼于公民的文明素質和社會的文明程度提高。目前,各個高校沒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進行規劃,有的缺乏專門的文化建設發展規劃,有的文化發展規劃中缺乏具體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專題規劃。(二)統籌協調不夠。從具體操作角度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校共同參與,黨政群齊抓共管,相關部門各負其責,才能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合力,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序推進。而當前高校在具體操作中,卻很難形成全校統一的領導,各部門各負其責、全校共同參與的協同創新機制。(三)品牌建設不夠。十八大提出,“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高校是中華傳統文化建設的排頭兵,但目前我國各個高校在傳統文化建設過程中,普遍忽視傳統文化教育的地域因素和時代背景,存在內容雷同、形式單一、內涵不深、主題不明等問題,很難形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品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域下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與建設路徑
(一)完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機制
一是構建校內外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創新機制。要積極挖掘、整合、盤活資源,為傳統文化教育搭建平臺、集思廣益、凝聚共識。通過建立健全齊抓共管、各司其職、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合力;通過建立健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長效機制,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加強和完善課程體系、師資培養、校園文化及實踐基地等重要環節的建設,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發展添助力、增合力。 二是促進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度融合。要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不斷提升廣大師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覺和精神共鳴,進一步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三是促進傳統文化教育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畢業離校教育、紀念日教育,利用典禮、儀式等推動師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傳統文化;要充分發揮春節、重陽節等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在校內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在教育中要善于根據新的形勢和學生心理特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賦予傳統節日旺盛的生機力和活力,不斷增強傳統節日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構建立體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一是強化傳統文化教材、課本的編撰工作。立足于與“先哲們的對話”,要適應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覆蓋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和各學科,要采用適合大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規范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重新構建 “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材體系。二是強化傳統文化進課堂的育人效果。通過開設傳統文化教育的通識課程和選修課程,激發學生的對于優秀傳統興趣。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放到一個更加廣闊的背景下,從社會熱點問題入手,從學生的精神需求出發,發掘傳統文化有生命力的內容,使千年前圣哲的睿智卓識與當代學生的思考產生碰撞,進而循其“興奮點”,找到“共震場”。三是強化課外活動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以專家導讀為主的讀書講座、專家薦書,以及讀書會的經典導讀活動等,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師生走近經典、潛心閱讀,形成自覺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以同學讀書分享、學習討論、實踐交流為主體,開展“經典導讀”“圖書漂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深化閱讀效果;開展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文化內涵、具有價值導向的文化活動,引導師生養成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三)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
一是創新活動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系統過程,要抓住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和“踐行”兩個環節,以融入時尚文化和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高校學生參與到學習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二是創新技術載體。以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為主題,可以采用動漫、微電影、公益廣告等新媒體技術,充分表達師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三是創新實踐載體。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可以就地取材,依托當地富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底蘊,通過建設實踐基地、舉辦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加強宣傳等途徑,擴大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興趣。
(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品牌
一是要在校內形成全校師生共同創造、共同擁有、接受認同并受之濡化的校園文化品牌項目。可以先通過建設幾個優質品牌,積累一定數量的忠實粉絲,進而形成品牌效應和輻射作效應,并加以復制推廣。二是要發揮大學文化輻射功能,將文化活動產品向國際友人和社會大眾開放,積極推動優秀校園文化品牌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吸引更多人學習、體驗、分享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文化根.民族魂.中國夢: 2014年“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項目擷英[M].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5
[2] 華東理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DB/CD].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2015-11-6
[3] 華東理工大學.華理傳統文化進課堂十五載 立德樹人載體又創新[DB/CD]. 光明教育.2015-11-25
[4] 肖建平. 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文明的思想資源探析[J].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5(05)
[5] 魯鵬. 品讀書香,禮敬傳統——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探索[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6 (04)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上海 2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