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進行語法教學,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教學應放在什么地位,具體應該教些什么,具體應該怎么教,這是我們今天要講到的問題,本文將從這幾個方面分別談一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
一、語法教學的定位問題
語法教學的定位問題,是說語法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放在什么地位。這包括兩個問題:一是語法教學在整個對外漢語教學中應放在什么地位;二是在對外漢語教學的不同教學階段中語法教學應放在什么地位。
我們認為,語法教學,從總的方面說,是很重要,因為通過語法教學可以使學生能準確地理解、準確地表達,盡量減少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中的語法毛病。不過,語法對學生來說,既可以看作是一項基本要求,也可以看作是一項高標準的要求。為什么呢?學生學了漢語,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句子,要基本符合漢語語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法對學生來說是個基本要求。要求外國學生學了漢語后,在說話、寫文章方面能達到“文從字順”,而且對所出現的語法毛病能自己發現,加以改正,并知道為什么錯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法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高標準的要求。毋庸置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教學是不可缺的。問題是應該怎么給它定位。
對外漢語教學,從教學內容上說,現在一般認為要包括這樣五個方面:語音教學、文字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和文化教學。語音教學和文字教學,屬于基礎教學,其中語音教學是要解決學生聽、說的問題,文字教學是要解決學生讀、寫的問題。詞匯教學,應屬于重點教學內容,特別是在初級階段;一個外國學生要學好漢語,重要的是要掌握大量的詞匯,要有足夠的詞匯量,因此詞匯教學應該是個重點,可惜現在大家對它的重視程度很不夠(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將另文討論)。語法教學,大家都比較重視,但語法教學,應該把它放在什么地位,應該教什么,應該怎么教,大家的看法、做法并不是很一致。文化教學是指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這是八十年代開始強調的。在語言教學中要適當注意文化教學,但過分強調,就不一定合適了;我覺得現在有些人強調得有些過分。以上是我對目前對外漢語教學中語音、文字、詞匯、語法、文化教學的總體認識。那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教學該擺在什么位置上呢?我們覺得,在學習的初級階段,主要是要抓好語音教學、漢字教學和詞匯教學,而不是語法教學。在一二年級初級階段,語法教學不宜過分強調,更不能直接給學生大講語法規則。要知道,在學習漢語的初級階段,要盡量鼓勵學生敢說、敢寫,多說、多寫。學生能把自己想說的意思說出來或寫出來,我們基本能了解,就很不錯了。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在語法上過分“斤斤計較”,就容易打擊學生說漢語、寫漢語的積極性。當然,這也不是說,我們做老師的,對學生說話、寫作中出現的語法錯誤可以不管。而是說不要“有錯必糾”,管也要管得恰到好處,管了以后能引得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管得合適將為在三四年級階段進行必要的語法教學作準備。在三四年級階段,學生對漢語已經有較豐富的感性知識,可適當加大語法教學的份量,可以略為系統地給學生講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實用漢語語法知識。需要指出的是,無論一二年級階段,還是三四年級階段,都要注意怎么講的問題。
二、語法教學教什么
關于教什么的問題,有待于大家深入探討。但我們認為,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明確這樣一點:“教什么”要根據三方面因素來考慮。一是漢語本身。漢語中哪些語法點是必須而且最急需教給學生的?二是漢語(即目的語)和母語(如英語)在語法上的異同。漢語和英語在語法上的共同點在哪里?最主要的差異在哪里?哪些差異特別會影響學生對漢語的學習?三是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出現的語法毛病。學生最容易、最經常犯的語法毛病是什么?根據上述三方面因素,在“對美漢語教學”中,對于中英文里共有的語法現象,如典型的“主—動—賓”句式(即“施—動—受”句式),只需略為點一點就行了,不必多講。有些語法現象漢語和英語不完全一樣,但學生并不難掌握,如定語的位置,在漢語里定語都放在中心語前面,在英語里則定語有前有后,這種差異老師只需強調一下“請記住,漢語里的定語一律放在中心語之前”就行了,也不必花很多時間去講解。再如,數的表達法、日期和地址的表達法等,中英文并不相同,但只要老師稍加指點,學生不難掌握,不怎么會出錯。
三、怎么教
確定了教的內容以后,也還有一個“怎么教”的問題。有了合適的內容,如果教得不得法,還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得不好,甚至還可能會使學生對語法學習產生厭煩情緒,看作一種負擔,雖然一般說學生學習語法的積極性都比較高。
在初級階段必須堅持隨機教學,同時到一定階段適當進行帶總結性的、又有一定針對性的“鞏固基礎語法”教學。
所謂隨機教學,是說在學習漢語的初級階段,漢語語法知識最好是通過課文、通過練習、通過講解學生在練習或作文中出現的病句,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給以潛移默化的影響。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先前大致有兩種路子。一種路子是在語音教學階段過去后就開始系統地向學生講解語法,如50年代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漢語教材編寫組編寫的《漢語教科書》就是這樣做的;另一種路子是在語音教學階段結束后以課文為綱,每篇課文后附有該課文語法點的講解,80年代以來的教材大多是這樣做的。多年的實踐證明,前一種路子效果不是很好,現在都不采用了。道理很簡單,這種教學路子,語法教學量過大,難點太集中;再說,對一個外國留學生來說,漢語語法知識的獲取與掌握,必須以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作基礎。不掌握足夠的語言材料,光聽或光背語法條條,不能真正學到漢語語法知識,更不用說掌握了。而外國學生在初級階段,漢語水平還很低,說話看書都還有困難,不可能掌握足夠的語言材料,更不用說對漢語有什么感性認識了。在這種情況下,去給他們系統講授漢語語法知識,效果當然不會好。
我們作為一個漢語老師應該有比較扎實的漢語語法基礎知識,這就要求我們要注意從學生屢屢重犯的語法錯誤中,從學生的提問中,去思索思索,悟出些道理來,并把它告訴學生,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