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瑜
摘 要:科學與藝術,一直存在著對立與統一的關系。隨著社會發展及各種意識形態的產生,不乏種種聲音將科學與藝術進行分割,甚至有人說:“科學家缺乏直覺能力,毫無創意;藝術家缺乏分析能力,毫無邏輯。”殊不知以這般思想來主導我們的教育觀、人生觀及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并非好事。所以應讓科學與藝術重新成為一家人,讓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這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
關鍵詞:科學;藝術;教育;分割;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一、對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認識
科學教育,是培養青少年用科學的方式和科學的態度來學習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旨在提高其科學素質及科學思維等科研能力的教育。
藝術教育,主要以培養個人感受能力為主。狹義的藝術教育指培養藝術人才或藝術家進行的教育。廣義的藝術教育則指審美教育。
對于教育領域中的科學與藝術,現代學者做出了這樣的分析:“科學朝著‘知的方向前行,追求符合教育事實的規律。藝術朝著‘行的方向前行,探尋指導教育實踐的規則。”長久以來,科學與藝術教育的價值觀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分歧 ,兩者的影響力不可抗衡,素來沒有平衡過。
二、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分割及影響
科學與藝術分類的教育方式會將一個學生的完整思維分割開,造成理性和感性的失衡,極不益于兒童身心發展。
1.藝術教育獨占鰲頭
荀子在《樂論》篇首說道:“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他認為對音樂的情愫可體現個人的內心,教育里不能沒音樂。而注重古典人文學科的古希臘時代 ,以“身心和諧 ”為核心 ,在教育方面,非常注重音樂、詩歌及文學的教育。在這些時代,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顯赫,儼然獨占鰲頭。科學教育則淪為藝術教育的附庸。
2.科學教育聲名顯赫
從蒸汽時代至電氣化時代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科學進步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先進科技文化和科學教育思潮涌入中國,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影響下,科學教育成了教育中的新寵,科學實驗室、科學發現室幾乎成了優質教育機構必不可少的硬件設備。原本的藝術類課程等日漸減少。在這些時代,科學教育聲名顯赫,藝術教育則又淪為科學教育的附庸。
3.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分裂的影響
一些人認為科學家有才智,但科學家和科學卻缺乏創造力,毫無新意。也有些人認為藝術家有獨創性,但藝術家和藝術卻不具分析能力,毫無邏輯。如果以這般思想來主導我們的教育觀及人生觀,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并非好事。
傳統的教學活動中,人們往往把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看成互不相干、相互對立的兩極。這種藝術與科學領域分割的教育,使不同的知識、觀念相互抵消甚至沖突,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應融合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并發揮其效
李政道先生說過:“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連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
正由于這種二元性,科學家和藝術家有時可以合二為一,正是因為科學與藝術的相融合,才有了人類史上的種種偉大成就。
1851年為擴大世紀貿易、舉辦國際博覽會,著名的園藝設計師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了巨型展廳“水晶宮”。水晶宮對世界近現代建筑史、工業設計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無疑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成就了如此驚世之作,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萊奧納多·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不僅是藝術大師,還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他的藝術中,科學同樣占據重要的地位,他將科學融入藝術。其眾多藝術作品中,他將建筑、光學、解剖學等自然科學理念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作品細膩的筆觸和完美的構圖,將自然科學的空間、光影、對稱、透視等體現得十分完美,將科學與藝術的合作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美術史上科學與藝術的一次完美結合。
科學為藝術證實其可行性、求真務實性,促使追求事物美好的同時又嚴格保證其存在的實質性、邏輯性,即真理性。藝術為科學表達其藝術系、悅己性,保證事物守恒定真的同時又不失雅致、悅目,即永恒性。恰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由來已久的見證,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才更應融合以發揮其效。
四、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的難點
傳統教育觀念和當前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都限制了教育對人在審美方面的引導。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總被判定為毫無內在聯系的不同領域,人們沒有看到科學教育與藝術教 育的融合的價值、目的、意義,缺乏遠見。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存在難點。
1.觀念、理論方面的難點
直線性的思維模式和單一性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將科學教育看作是數理化等一般知識的習得;將音樂、美術、舞蹈、文學戲劇等視為藝術教育,注重他們的外延而非其內延。
在觀念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由于我們處在崇尚社會價值主義的社會、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中,高效、經濟、利益被列為教育功能的首位。學科化的教育使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互不相干,各自成章。在中小學,藝術教育類的課程被視為“副科”,讓學生休息娛樂,甚至被一些“主科”取而代之。殊不知此觀念會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其理性和感性的失衡。
2.技術,實踐方面的難點
我們一開始是以學科形式來組織教學,而后又意識到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我們成年人的習慣,不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要想改變這一現象,就要重新調和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這兩個領域的內容。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們再重新使之相融合,難度非同一般,其技術層面的啟示也使之實踐起來變得如同將兩個不同源的因素相關聯起來一般有難度。我們要想把學科知識還原為原來兒童所該持有的經驗類型,那么我們的出發點是學科知識還是兒童本身?我們成人最終要達到的那個目標是什么?將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融合以處理此融合問題的愿望一直未被滿足。
五、如何將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有效融合
1.將融合落實到行動
在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在融合上所面臨的問題,美國的教育家是較早看到問題并行動的。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就進行了長達數十多年的研究。在1994年國會議定的《美國教育法》中,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將藝術與數學、語言、歷史、科學并列作為基礎教育核心。美國已經意識到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推行這樣的政策對于國民素質教育的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長遠的影響,歐美及日本等國家也相繼將教育的中心轉移到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跨領域綜合人才的培養上。
我國的融合教育相對滯后,需要及時行動。舉一個中學物理勢能的例子,老師舉高一個物體,說該物體有重力勢能,但不能做功,除非我們改變它的狀態。我們把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在嘴邊念叨千百遍,也清楚其融合具有教學優勢,但是很少有人將這個教學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如果我們不將它們付諸實踐,自然也不會達到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若我們只是喊喊口號,不去行動,恐怕是不會有任何成效的。
2.不做選擇題
如果說科學教育可幫助我們解釋宇宙里出現的普遍現象;藝術教育則可幫助我們理解某一種的個人體驗。我們要讓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融合,必須把它們看成是我們特有的一部分,它們是一個連續的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僅只是工具、形式,不僅僅只是科學、藝術。
一些藝術家認為,科學家總是過于嚴謹刻板,無法及時捕捉當前流行風尚,以致和世界脫節。反之一些科學家也會認為,藝術家總是過于自我,缺乏原則與縝密的思維,以致和世界格格不入。曾經有些學者用“二分法”談論科學與藝術,有些學者甚至要我們做“二選一”的難題,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將兩者融合?我們的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就這樣被毫不客氣地分開,但人盡皆知,這兩樣東西在生活中缺一不可。
3.分析,直覺,平衡
如何把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一起,最關鍵的就是把分析思考和直覺思考結合起來,科學和藝術不是相互獨立的。眾所周知,科教興國戰略使得科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然而藝術教育卻被置于其后,兩者各行其路,也造成了國民素質存在缺陷。
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刻不容緩。將分析能力和直覺能力結合,即是剛好的平衡,犬儒主義者弗蘭·李伯茨曾提到過三個對設計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否吸引人?這是直覺思維;其次,是否有趣?這是分析能力;最后,是否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也就是平衡。這也是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的途徑:保持分析能力和直覺思維之間的平衡。
六、結語
為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我國在世界之林的地位,鑒于這種復合人才的稀缺,培養學貫中西、文理兼備的全面復合型人才顯得更加重要。這樣的融合教育更需及時提上議程,使我們的科學家不僅懂科學,更懂得描述科學的魅力。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逐步實現更好的融合,才能發揮效果,才能做出更多杰出的事情,發現真正偉大的事物。
參考文獻:
[1]李政道.科學和藝術[J].美術,1993(10):1-5.
[2]高長山.荀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司馬遷.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1.
[4]閻 震.藝術教育的素質教育功能[J].藝術教育,2005(1):78-79.
[5]叢雅杰.造型藝術在達芬奇作品中的體現[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6):250.
[6]王 偉.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2.
[7]張亞斌.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互動關系論綱——高等教育發展的文化均衡理論[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4):99-105.
[8]錢學敏.論錢學森關于科學和藝術的思想[J].中國工程科學,2001,3(11):1-9.
[9]黃鳴奮.論藝術與科學的價值關系[J].云南社會科學,1992(5): 82-88.
[10]錢學森.藝術與科學——在紀念蔣英教授執教40周年教學研討會上的發言[J].人民音樂,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