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摘 要:湖口縣史家橋遺址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在采集的標本中,發現紅燒土塊數量眾多,土塊上留有大量的稻谷殼的印跡,這些稻殼印跡,為研究鄱陽湖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稻作農業提供了新的線索。
關鍵詞:新石器時代;稻作農業;史家橋遺址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史家橋遺址,位于江西省湖口縣流泗鎮與凰村鄉交界處史家橋東頭的坡 地上。西距鄱陽湖12千米,北距長江3千米。遺址東高西低,海拔高程20米,文化層堆積4米左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屬港岸坡地形遺址。1986年修建的湖口至彭澤的牛湖公路從遺址北部由西向東橫穿而過。公路兩側呈現高出路面近4米的弧形斷面。公路南側西段臨港處,有一段現代修筑的提水灌溉土筑壩槽,公路北側建有一座占地100余平方米的姚王廟。部分遺址遭受人為破壞,導致許多遺物散落在斷面和耕地地表。
20世紀90年代初,湖口縣石鐘山文物管理所所長楊赤宇率領考古人員在鄱陽湖畔野外考古調查時,發現了這處古文化遺址。此后,專家們先后對該遺址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確認這是一處具有考古價值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專家們在對遺址調查采集的標本進行研究后,發現這些遺物為填補鄱陽湖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稻作農業的空白提供了新的線索。
遺址采集的文化遺物主要有:①石器。如斧、錛、耜、鐮、刀、鏃、網墜、磨盤等,分別為農業農具和漁獵工具、加工工具和紡織工具。②陶器制品。如釜、罐、壺、缽、盆、鼎、豆、杯、臼、觚、鬹、鬲等,均屬殘片,分別為生活用具和祭祀用具。③房屋建筑材料。主要為紅燒土塊,且數量眾多。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紅燒土塊上,有的留有柱、木棍和稻谷殼的印跡,當屬新石器時代房屋建筑材料遺物。
從遺物分布情況來看,遺址東北麓應該是石器加工場地,在這一帶斷面中,有一層長30米,厚0.5米左右的碎石層,一些石器就是從中采集到的;東南部可能屬于居住區,在這一帶斷層中,留有大量的原始房屋建筑材料紅燒土塊;西北部為陶片分布密集區,在近港處的斷面發現了疊壓的陶坯遺存,可能為陶器制作加工場。
20世紀60年代,在江西省上饒市萬年仙人洞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距今15000~9000年。中外考古學家先后5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發掘,在對采集的標本檢測分析研究后發現,禾本科花粉在仙人洞遺址全部剖面中有自下而上(時間上自早至晚)數量逐漸增多的規律。這一現象表明,由于人口的增長,需要的米越來越多,促成了當地原始居民由以采集野生稻為主的攫取性經濟向以人工栽培稻為主的生產性經濟這一生存方式的轉化過程。這種水稻兼具野稻、秈稻、粳稻特征,它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它有力昭示了贛鄱地區是亞洲和世界稻作農業一個重要的發祥地。
從史家橋遺址紅燒土塊上稻谷殼印跡特征來看,屬于粳稻品種。正是由于稻作農業的出現,原始農業生產工具石斧、石耜、石鋤、石鐮、石錛及糧食作物加工器具石磨盤等在這里應運而生。這些農業工具和加工工具都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物,距今7000至9000年。由此看來,史家橋原始稻作農業經濟至少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已經形成,并且有了一定的規模,可以認為是萬年仙人洞遺存的延伸。
迄今為止,在鄱陽湖濱相繼發現了原始農業遺存20余處。這些遺址的共同特點是:①有適宜居住的環境和空間,能儲藏多余的食物;②遺址旁邊有溪流經過,并外通大河,確保用水便利,溪流不至于干涸;③附近有豐富的可食動植物可供采集和漁獵。史家橋遺址的原始先民正是看中了當地優越的居住環境和得天獨厚的水稻栽培條件,毅然定居下來,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逐漸掌握水稻的栽培技術,
參考文獻:
[1]楊赤宇.江西湖口史家橋新石器時代遺址[J].南方文物,1998(2).
[2]楊赤宇.鄱陽湖史家橋原始稻作農業遺存[J].農業考古,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