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珩 王思遠
摘要:
作為地理、文化、歷史相關的研究問題,地理環境對文化發展的影響一直是重要的課題內容。狹義地理環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環境,而廣義的概念中也包括人文地理環境,文化的形成與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優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基于農耕文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復雜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的、一體多元的傳統文化;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曾中斷、具有連續性的文化;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較具保守和封閉性的文化。在不斷發展的今天,探討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狹義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與文化發展相互作用,帶動了人文和社會發展。本文將對自然地理環境對文化產生的影響以及作用展開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地理環境;自然;文化發展;影響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文化發展的影響不會間斷
作為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人類的所有活動都離不開自然地理環境,同時自然地理環境對于人類文化與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反作用,有力的推動了文化發展。不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范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地理環境都是相互聯系的,并且是連續不斷的,伴隨著人類歷史發展的始終。在歷史變化的長河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對于人類文化的發展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國歷史上一些草原地帶退化為草原,就對人類行為產生了影響,“榆林三遷”就是與這一事件相關的歷史文化實踐,并在此之下形成了地域性的民間文化。
由此看來,地理環境中的各種因素,比如地質環境、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土壤、動植物情況等,都會對此地域的人文環境產生重要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各種因素的作用也在發生變化,即對人類文化發展的作用力有些在增強,有些又在削弱。特別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很多自然因素都在失去決定性影響的地位,而一些勞動資源因素,卻隨著時間推移發揮出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早期人類社會中,人們對于大自然的依賴性很強,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于文化發展的影響很重,而隨著科技生產力的進步,這些自然性的因素依賴性正在逐漸減弱,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自然地理環境對于文化發展的影響自始至終不會間斷。
同樣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
1.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征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2)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干燥,旱情增加。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于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亙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回旋余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于自信。
二、地理環境中的復雜系統以及對文化類型、層次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于人類的意義不言而喻。人類依靠地理環境進行生活和生產,也是以地理環境為依托,文化才能形成和發展起來。
1.地理環境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是在一個復雜系統內的
地理環境中包含著眾多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包含很多要素,每一個要素的變化都會讓整個系統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地理環境的變化。而文化發展也是如此,文化發展的構成要素很多,每一種要素的變化都會引起社會文化的變化,地理環境與文化發展之間是相輔相成且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說地理環境中各個要素的變化會對人類文化發展產生影響和變化,同時人類文化的變遷也會對地理環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原理。以氣候為例,在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長河中,氣候是地理環境中變化最為活躍的,氣候對人類社會以及文化產生的影響是具有沖擊性的,如果一個地區連續5年以上發生干旱,那么就極有可能出現游牧民族的遷徙,人類食物出現危機,甚至出現社會動蕩。而在第四季冰川期時,全球氣候變暖,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氣溫適宜人類生存,這才讓人類得以快速生存繁衍,同時文化也獲得了繁榮。而有些地區沙漠化的出現和擴大,讓很多古老文化也就此淹沒。可見地理環境中任何因素的變化都會對文化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地理環境對不同類型、層次的文化影響不同
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產物,它具有物質、行為、精神文化三種類型,與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事物有所不同,文化是復雜且綜合的,是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誕生并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的構成要素越來越豐富,包括語言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風俗文化以及藝術文化等,且隨著歷史階段的不同,地理環境對于各個層次的文化影響都是不同的,并且如前文所提到的,有些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影響力在減弱,有些則在加強。在相同的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文化影響的力度也是不盡相同的,通常說來,地理環境對于人類物質文化的影響更為明顯,而對于精神層面的文化則相對較弱,在特定地理區域下形成的民俗習慣、生活方式、藝術文化,自然地理環境表現出的影響力更強,對于學術、語言等方面的文化影響力較弱。
三、地理環境對不同文化的影響是多種途徑的
通常,地理環境通過生產方式這一中介作用于人類文化,對文化發展產生了多種途徑的影響,并且對于不同地區人們的性格和思維也產生了影響。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生活在山區的人,多穩重少言,堅忍剛直,形成像大山一樣的性格;居住在水邊的人,多活潑善言,靈活敏捷,具有水一樣的氣質。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于人的生存,不用同氣候作斗爭,使人們性格變得軟弱;惡劣的氣候使人們經受鍛煉,性格變得堅強。
四、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造就了文化發展的區域性
地理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地域性,成就了世界各國各地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地理環境的變化讓不同區域的區域文化和內容在發生變化,地域范圍也在不斷變化,有些在擴大,有些在縮小。比如我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讓自身地域性的文化發生了變化,比如齊文化、魯文化、楚文化等,隨著秦朝統一,各個地域的文化特色逐漸減弱,形成了大一統的封建文化。割據混戰、戰爭頻發的歷史年代,在削弱初始地域文化的同時,又在形成了新的地域文化,這便是文化發展的區域性。新時代隨著“一路一帶”的開發建設,地理環境將發生一些變化,不同文化也將帶來融合發展。
(作者單位: 1.南京市第十三中學;2南京市第九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