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屹
摘要:
自鴉片戰爭后,在西方軍事力量的猛烈撞擊下,中國被迫開始從傳統的農業宗法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型。在對西方文明的重新審視后,清政府打出“自強”、“求富”的口號推行了一系列變革舉措,在這之中,軍事領域的變革起到了決定性的牽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晚清軍事變革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然而隨之產生的軍隊私人化問題,解構了中國數千年以來高度集中的國家權力,削弱了中央政權的整合能力,并最終導致了清政府走向滅亡,為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轉型埋下了隱患。
關鍵詞:晚清;軍隊私人化;現代化
19世紀50年代,清廷面臨外有列強侵略勢力的不斷進犯,內有太平軍起義攻城掠池的重重壓力,急需有戰斗力的軍隊出征平亂,但此時官軍早已暮氣沉沉,根本不足以抗衡任何一方武裝力量。清政府迫于形勢壓力,無奈大辦地方團練,啟用湘、淮勇營,這就開創了地方私人武裝的先河并在日后逐步演變成了軍隊私人化的現象。不可否認,湘、淮軍的興起是晚清軍事變革的重大成就,這些新式軍隊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清帝國的敗亡,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中央權威出現衰落現象。在之后,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繼承沿襲了湘、淮軍的制度精神,以軍事管制形式把持地方政權,顛覆了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并利用私有的軍隊割據國家,阻礙統一。毫無疑問,清王朝的滅亡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體制,對于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由于軍事變革帶來的軍隊私人化對于20世紀近代中國社會的現代性成長也產生了消極阻礙的影響。
一、軍隊私人化下國家現代化轉型受挫
在現代國家的政治體系中,軍隊作為有組織的武裝暴力,其職能是維持階級統治,防御外敵入侵,維護國家安全,其所有權屬于國家。然而晚清以來軍隊私人化的問題改變了中央與地方的軍權的絕對服從關系,致使文武關系倒置,中央政府的權威和整合能力逐步被弱化,也使公共職能和公共權力遭到異化,致使近代中國很長一段時間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狀態之中,對近代中國的政治現代化進程造成了危害。
(一)軍隊的私人化導致軍隊職能異化
軍隊私人化的傾向的肇因發源于曾國藩創建湘軍,他以“兵員自募,權歸主將”的方式改革軍制,開創了“兵為將有”的先河,這種理念被之后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代表等一系列的地方軍所繼承。至此,造成了“兵餉合一”“軍政合一”“用人權與軍、政、財、權合一”的現象,并逐步演化成地方督撫專政擅權,統兵將領擁兵自重的趨勢。在清末,軍隊便成為了地方督撫為實現個人政治目的私人工具。眾所周知,軍隊作為有組織的武裝暴力,是維持階級統治和維護國家安全與主權領土完整的重要工具。在當時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急需要建立一支統一強大的屬于國家掌控的職業化軍隊來建構現代國家主權,在國內樹立最高權威。而建立在私利和私人人際網絡關系上的軍隊,非但不能具備現代化軍官團的職業精神,不能保有對國家的絕對忠誠,而且這種職能異化的軍隊也成為了阻礙國家現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軍隊的私人化導致國家能力下降。
晚清湘軍軍制改革與政制運作的變異,使軍將兵士從“仰食朝廷”變為“仰食官長”。這就直接削弱了中央集權,降低了清中央政府的社會控制和協調能力。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國家權力的地方化。這具體表現為因中央集權的衰落和地方主義的興起而帶來中央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和行政職權下移的現象。在19世紀60年代,晚清政府在面臨內憂外患的現實困境中,無奈向地方督撫放權以平定叛亂。在后期晚清軍事變革的道路上,那些在軍界擁有權力的地方督撫則借改革的契機繼續擴充軍隊,并獲取大量社會資源。新軍事變革非但沒有實現清政府的初衷,反而加固助長了地方實力派的權力。可以看出,軍隊私人化的問題不僅弱化了中央對地方軍事權力的控制,還進而改變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二是國家權力的碎片化。在清朝中后期的洋務運動中,各軍地派系繼續沿襲發展,再加上清政府自身的政治惰性,軍事變革實際變成了一場各謀私利的運動,武器裝備采購來源紛繁復雜,軍隊編制標準不一等問題層出不窮。此時中央政府已不能完全管制、調配地方軍備事務,更多的是依靠執掌各派系軍的督撫自由操辦,這實際上顯示了中央政府的整合能力已經大大降低,國家權力碎片化進一步擴大,并成為了近代以來中國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原因之一。這也印證了恩格斯所言:“地方和各省的分裂割據狀態必然產生地方狹隘性和省區狹隘性,導致人民不知如何行動,而被敵軍各個擊破。”
(三)軍隊的私人化致使國家主權受損
在晚清軍隊私人化的現象中,還透露著軍隊對各個列強勢力的依附性。從當時國內的局勢來看,清政府在面對內部起義和外國侵略不斷加深的情況下,本是為借西方軍器擺脫困境,挽救國家于水深火熱之中。然而在之后的過程中,各實際操辦的地方督撫手中的私人化軍隊卻表現出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嚴重依賴。如此一來,自身的發展便完全受到國外列強勢力的牽制,給予了他們利用此契機更多地壓榨中國的機會,也為之后帝國主義列強進一步瓜分中國提供了自然的條件。這種從私人化軍隊中表露的對外依附性也說明了這一時期的軍隊不可能為國家的現代化轉型提供支持,反而損害了國家主權,成為了反噬國家現代化成長的力量。
二、軍隊私人化下國家現代性的有限成長
在軍隊私人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對國家的現代化轉型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但也并不是完全停滯不前,在局部的一些方面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
最直觀的表現就在在軍隊私人化的影響下,高度集中統一的國家權力被解構,中央集權不斷衰敗,最終造成清政府無力回天,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力,走向滅亡。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體制的終結,宣告了封建帝制的崩潰,這無疑是國家政治體制向現代化轉型邁出的一大步。
其次,隨著清政府對社會整合能力的下降,也為民間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進步性社會團隊的興起提供了條件。在清朝末期,清政府逐漸對官辦和官商合辦的工業失去控制,這就為民間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其中還涌現了一大批愛國實業家,他們身上所具有的理性精神,都是現代國家與之相應的市民社會的要素。除此之外,帶有政治性色彩的民間團體也趁勢而起。他們以改良現存政治或者直接申言奪取政權為目標,成為了現有政治權力的批判者和反對力量。這些社會團體的興起,也成為了孕育中國近代化思想和社會力量的搖籃。
總而言之,由軍隊私人化而帶來的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階層等各個領域的多重影響,使中國在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始終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過渡狀態,無疑嚴重延緩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一卷)[M].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版.
[2]李月軍,侯尤玲.北洋時期軍權政治與國家現代性的成長[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3]韓文琦.晚清軍事變革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06).
[4]王兆輝.晚清軍事變革戰略與近代中國的政治現代化進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08).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上海校區,上海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