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玲玲
所謂人格,按《中國大百全書》的定義是“個人相對穩定的比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心理特征包括個人的能力、氣質、性格、愛好和傾向等。它們是在一定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形成和鞏固的。”作為教師應重視自己的人格魅力的培養,懂得怎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使學生從情感體驗上受到良性的潛移默化。
一、以真摯的愛心去影響學生的情感
“愛心”是教師必備的人格內容,是教師最基本的心理品質,是教育永恒的主題。古今中外,凡偉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滿愛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學道則愛人”之語。孟子講究“仁愛”治天下,于學生何嘗又不是呢?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他一生中最可貴的東西就是熱愛兒童。全國優秀教師魏書生、曹鐵云、張玉仁等,在他們的經驗之談中無不談及對學生一片真摯的愛心。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民主和人道的時代,教師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學生的心理,以愛心為前提,充分尊重學生個體,才能贏得學生的歡迎,也只有友愛、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對待學生,教師的教育才能使學生在平和、愉悅的心態下接受,才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達到“仁愛產生仁愛”的效果。
二、以高尚的品質去陶冶學生的情操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教會學生做人”,這就需要教師“身正為范”。教師的高尚品質會對學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一般人的交往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效,何況教師還是在特定的場所、特定的時間“傳道”呢!
教師大公無私、誠實守信、和藹謙遜、勤奮敬業、團結協作等品質,讓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接觸中,受到感染和啟示。“溫、良、恭、儉、讓”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辯證地看也不失為傳統美德。教師身上若具有這些品質,對學生和諧地與人相處的影響極大。尤其是當今獨生子女社會,在一個班集體中,大多數學生個性都特別突出,而這種突出的個性,多是自我意識太強、專橫獨斷的表現,需要教師以成熟的道德品質去平和、去中和、去協調、去感染。這種影響產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會讓學生心中形成自已的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價值判斷。
三、以優雅的行為去潛化學生的習慣
優雅的言談舉止是一個人氣質美的表現,也可以說是內在美的外化,作為教師應在這方面努力嚴格要求和完善自己,因為“身教甚于言傳”。魏巍在《我的老師》中寫道,學生們連老師握鉛筆的姿勢都“急于模仿”,這表現出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許多學生在坐、立、行、課前準備、衛生習慣等方面做得很差,許多教師也是天天強調,但就是不見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師自己在這些方面就不太注意,常有粉筆頭亂扔,隨地吐痰,寫字潦草,上課兩手叉腰,手機呼機隨叫隨接,甚至言語不檢點等不良習慣,對學生不僅沒有形成正面的積極影響,反而造成負面的消極影響。
其實教師優雅的行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靈的外化。一個著裝大方優雅、言談風趣、表情豐富、舉止得體的教師往往給學生“美”感受,使不少學生產生“偶像感”,不自覺地接受教師的行為習慣,而改變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四、以淵博的知識去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教師的愛心、道德品質和行為美無疑會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但當你的“道”不夠“精”、不夠“深”的時候,不能以一桶水來澆灌無數朵花時候,學生勢必會對你產生懷疑,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注意“教學相長”達到“學高為師”的水平。教師淵博的知識的涵義不光是書本知識,還應包含能引導學生輕松愉悅地接受新知識,在學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和學習的方法,培養起鉆研精神的高超的教育教學技能。
當學生在高明的舵手——教師的引導下遨游知識的海洋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浩瀚無比、繽紛絢麗,定會激起他們刻苦奮進、揚帆前行的豪情壯志。
我們崇拜偉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在他們所從事的領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使我們心靈受到威懾。我相信一個教師的人格魅力定會在童稚、純真的心靈中形成一個瑰麗的光環,當在學生身上看到這個光環發光的時候,我們也許就會真正感受到自己作為教師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