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要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以及自主探究機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努力創設良好的思維環境,把發現問題的權力和機會交給學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
一、注重情境創設,引導質疑。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創造性思維要從問題開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并有意識地去發現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有效地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進而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圓周率”時,我在課前先布置學生量出幾個大小不等的圓的周長和直徑,上課時,讓學生說出圓的周長,我很快說出直徑。再讓學生說出圓的直徑,我又很快說出圓的周長。由于老師報出的數據與學生量的結果非常接近,引起學生的疑問,學生紛紛提出問題:“老師,你是怎么算出來的?”這時,教師還是沒有告訴學生結果,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觀察每個的周長和直徑,看能發現什么問題。學生很快發現每個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引出了圓周率。并簡單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貢獻,激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探索,敢于創造。
二、精心設計問題,激勵學生創新。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提問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
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盡量將抽象、枯燥的提問賦予情感色彩,使其更直觀、更生動,貼近兒童的精神世界,煥發兒童積極思考的內驅力。比如,練習
a×5(2)=b×2(1)(a、b≠0)時,那么a、b誰大?時,我這樣啟發:“這道題就像玩蹺蹺板,左邊坐著5(2)和a,右邊坐著2(1)和b,你會比較a、b的大小嗎?”,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形象理解題意,進而創造性地思考判斷:由于5(2)<2(1),所以與5(2)所配的a應大于與2(1)所配的b 。這樣的課堂提問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充滿生活童趣,使其簡明、通俗,有利于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
三、實踐操作,培養創新意識。
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和實踐活動中得到自主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實踐因素,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在實踐中思考問題、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例如,進行體積計算的教學時,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分給一個量杯、一把尺子、一些水,幾塊小石頭,要求他們通過實踐,計算出石塊的體積。由小組長主持,各組討論,研究操作方法。通過學生自己實踐,都懂得先量出量杯的直徑,算出量杯的底面積,再在量杯里倒入水,量出水的高度,接著將石塊投入水中,量出水上升的高度,量后用量杯的底面積乘水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塊的體積。這樣,讓學生自己操作實踐,自己觀察發現,讓學生的思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四、設計開放練習,促進學生創新
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激發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培養其創新精神。除在教學新知識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外,還設計開放性練習,促進學生在探索中創新。
1、一題多解,培養發散性思維,鼓勵多元的解題思路。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根據己有的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標新立異,喜歡當從眾說出不同的見解,只要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完全會說出多種思路,學生的學習欲望就會強烈。如“光明小學六年三班有36個同學,如果每個小組的人數相同,那么可以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幾個同學?”題目出示后,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想出多種的分組方法。
2、設計答案不唯一的開放題。有些開放題答案不唯一。對這種題,不同的學生常常會找出不同的結果。因此,開放題的設給學生提供了較為廣泛的創造時間和空間,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泛性、靈活性和深刻性,而且更主要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從中得到激發和提高。
如在學習分數應用題后,我給學生提供了下面一組信息,要求學生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再解答出來。媽媽給飛飛買了一箱飲料,共24瓶,他第一周喝了14 ,第二周喝了16 。------------------------------------?結果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了不同的答案,有的編成簡單的一步應用題:第一周喝幾瓶?或者第二周喝幾瓶?思維好一些的學生則編成兩步甚至三步的應用題:第二周比第一周少喝了幾分之幾?還剩多少瓶?還剩幾分之幾沒喝?等等。同學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真正做到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使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提供創造機會,培養創新習慣。
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欲望,創新教育就是使每個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創造力,并在創造活動中感受到創造的愉悅和快樂。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中,總要設法為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多給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自由思考。如“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教科書只編入一種用一般梯形拼成平等四邊形,推出它的面積公式,在教學時,可鼓勵學生認真思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移、拼,推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生除了用書上方法推導外,有的還用兩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兩個特殊的直角梯形(上底與下底和與高相等時)拼成正方形,還有的是把一個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通過計算兩個三角形面積和,推出梯形面積公式。這樣教學,不僅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為自主發展打下了基礎。
總之,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無限的創造潛能,普通人和天才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問題是缺少一把打開這座神秘宮殿的鑰匙。要想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精神必須積極創造條件,時刻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貫串課堂教學的始終,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解決問題,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從而享受學習的興趣,獲得成功的喜悅,讓創新伴隨孩子們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