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陽
在當今“學習化社會”中,知識更新異常迅猛,今天知道的東西,明天就可能過時。如果停止學習,就會落后,況且一個人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又是極其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知識的學習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認識科學本質,掌握學習方法,發展思維能力的手段。因此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使之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新的教育精神使個人成為他自己文化進步的主人和創造者。自學,尤其是在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參見《學會生存》)。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文教學責無旁貸。本文擬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表幾點看法。
一、指導自學方法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師不僅要曉之以理,而且要授之以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少走彎路,徑入廳堂。
1、“多讀”。閱讀教學的中心是“讀”,主線也是“讀”。對一篇課文,應提倡多讀,多看幾遍,反復琢磨、體會。葉老曾說:“老師教語文,主要在于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而所謂透徹理解課文,須反復玩味課文,由字詞章節而通觀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脈絡,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只有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才能得其要領,讀懂讀好。我每教一課時,都要向學生提出:一篇課文至少要讀四遍。第一遍是“認讀”,初步理解課文的字、詞、句,掌握課文的大意。第二遍是“研讀”,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主題。第三遍是“品讀”,品味文章風格、特色,掌握課文的重點、難點。第四遍是“熟讀”,使課文了然于心,完成課文的外部語言向自己的內部語言的轉化,把知識、技能初步運用于讀寫實踐。
2、“多思”。“思”與“學”是密切相關,互相促進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條“祖訓”道出了“思”之重要。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重視求同思維的訓練,更要重視求異思維的訓練。應鼓勵學生努力學會對同一個問題要從多角度、多方面、多種可能性上去“思”,養成“多思”的習慣。由于課堂的容積是有限的,故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把思維伸向廣闊無邊的課外空間,涉獵和思索許多同課內相關的知識。
3、“多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事實確實如此。因為“提出問題”常常會使人獲得“創造性的想象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前行的歷史,就是一部”問題史”。人類就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向前邁進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教育無疑應當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提出、解決各種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多種問答方式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問的意識,開掘學生問、辯的潛能。譬如:學生問,老師答;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問,學生答;自己問,自己答。在一問一答中,開放學生思維空間,訓練學生善于思維、敏于思維的能力。
4、“多歸納”。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依靠自己的頭腦,由自己概括出重要的原則,揭示出科學的規律,這也是一條重要的自學方法,在課內或課外可以讓學生做一番歸納和整理工作。歸納內容:聽、說、讀、寫。歸納的方法:因人設題,發揮所長。譬如:讓文言文學得好的同學,將語文課本中常用的虛詞的古義和今義進行對比,舉出例句,并作成筆記。又譬如:讓作文寫得好的同學,整理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的寫作方法和要領。讓部分同學指出難認易錯的字,而讓另外的同學列出多音多義字……教師全面精心設計,學生每人一題,最后,在全班組織語文學法大交流,使同學們能逐步朝著“自能讀書,不待老師教”的目標前進,逐步進入到“望盡天涯路”的境界,直至“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最高目標。
二、創造自學條件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要有一定條件的,我們應該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學條件。
第一,激發學生興趣。布魯納有過這樣的話:“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無疑,這話是有道理的,學生對學習一旦有了興趣、樂趣,那么,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就會從中而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極需要語言的生動性,提問的啟發性,教學的直觀性,練習的多樣性,教學手段的先進性等等。總之,要調動一切辦法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第二,加強基礎訓練。自學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難以想象,一個知識貧乏、思維混亂、基礎極差的學生,會有很強的自學能力。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訓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基礎訓練必須要有明確的規范要求和檢查措施,力爭把基礎打得深一些、牢一些,為學生進行自學創造條件。
第三,增加學生活動的機會。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熱衷于滿堂灌的狀況,呂老說:“語文課既然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當前課程改革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兒童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課程中獲得合法地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
第四,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深度融合。當今信息化時代,教育正面臨著深刻的影響和變革。網絡已成為人們基本的學習平臺,跨界已成為人們基本的學習方式。學習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講授,課堂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當今語文老師要真正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深度結合,努力拓寬學生自學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利用網絡去查閱資料、整合資源,合作探尋客觀規律,從而使語文教育質量搭上信息技術快車發生質的飛躍。
第五,抓好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東西越多,他掌握課內基礎知識就越容易。因此教師對學生應充滿深厚的感情,排除“怕麻煩”、“沒時間”、“不習慣”等種種干擾,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參加社會實踐等,進行評論;讀科普、文藝書籍及其他報刊,開展名著知識競賽、讀報競賽、演講比賽、作文競賽、小記者行動等多種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聰明才智,增強他們的自學能力。
總之,指導自學方法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而創造自學條件則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保證,兩者猶如鳥之雙翼;唯有兩者協調一致,鳥兒才能展翅翱翔于知識的天空,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