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荔
21世紀的競爭在于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在于教育。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不僅關系到教學的質量,而且關系到21世紀人才的培養。數學被稱為“思維的體操”,最適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挖掘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數學教改的重要課題。綜合本人的數學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更新教育觀念,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長期以來,傳統的教育觀念過分強調師道尊嚴以及單調機械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而創新教育強調的是民主、平等與和諧的師生關系,教會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創造性地學習,培養的是創造性、開拓性的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就必須更新傳統的教育觀念。
人的感情有遷移功能,特別是小學生更為強烈,學生如果對你有感情,就特別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就樂意學習你所教的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熱愛、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要面向全體營造師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課堂氛圍,和學生建立和諧、朋友式的師生關系,讓每個學生心里都有老師這個大朋友的位置。例如教學中,我經常和學生共同討論疑難問題,對任何問題都不是自作判斷,總要和學生共同商量,共同找出答案。提問題時,我盡量用“你能和老師一起想嗎?”你的想法和老師的一樣嗎?”“老師請你幫幫忙”“你愿意動腦筋替老師想出個好辦法嗎?”等等,這樣,教師對每個學生都傾注了滿腔的愛,同時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都有一種輕松感,這樣學生煥發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創新學習的過程;課堂的主導活動是學生的活動,教師的活動則作為一種輔助,融于學生的各項活動中。
事實上,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都蘊藏著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強烈欲望,蘊藏著廣泛的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關鍵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轉化為主動探索知識和新問題的學習行為。因此,教師不能置學生于不顧,“獨霸”講臺,要努力創造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的教學情景,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探求規律的機會,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
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用故事導入新課:“小明今年12歲,已經過了12年生日;爸爸今年37歲,只過了9個生日。小明問爸爸:‘你過的生日為什么比我還少?爸爸笑著不回答,讓小明自己想。小明想了很長時間也沒想出為什么。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們一個個直搖頭,這時我抓住時機:“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嗎?”從而導人新課。這樣的導課方法,新穎恰當,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這就喚起了學生創新的意識,使學生產生了創新的欲望。
三、激發動機,培養興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而少年兒童好奇心更為強烈,不斷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應針對學生心理特點對教學方法加以改進,使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中來。如:“年、月、日的認識時”,教師可讓學生舉例哪些年份是閏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隨后教師讓學生做小考官報出年份,教師判斷它是閏年還是平年。這樣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躍躍欲試。從而為孩子學習提供了最佳心理準備。
(2)讓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學生的學習是認識和情感的結合。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成功,這是學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悅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去學習去探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并根據學生的各種差異來訓練學生,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實際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對于綜合性比較強、比較靈活的問題,可以請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同學來回答;對于一般性的問題可以請學習中等的同學來回答。這樣所回答的問題與學生的能力相符,回答問題的正確率也會隨之提高,學生也因此獲得成就感,學習數學的興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一旦有了進步或開始獨立的思考問題,教師應給予學生及時的支持與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教學內容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如鼓勵學生自己出題、改題,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考查和評議等方法來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質疑問難,參與教學,實踐操作,培養創新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能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創新。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動手、動腦、動口,親自操作感知,就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動腦中形成鮮明的知覺表象,有助于他們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加強數學問題的本質特征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我強調底乘高必須“除以2”,這時一個學生舉手問:“為什么必須除“2呢?”此時,我如果對學生說:課本沒有介紹這些,等以后學習了就明白,這樣效果很差,這位同學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學習。這時,我抓住學生的這個亮點,首先讓學生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擺一
擺,再量一量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關系,然后再讓學生用一個平行四邊形,折一折、剪一剪,通過想一想,再說明為什么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里必須“除以2”,同時引導他們怎樣推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既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獲取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保護了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欲望,同時,也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總之,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基礎在教育,責任在教師,關鍵在教學。創新是教學的生命,是培養未來改革家與科學家的沃土,教師必須從課堂人手,全身心投入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出新世紀所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