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軍
面對新課標應如何轉變觀念,明確目的,積極探索,推動新課標的貫徹實施,擺在教師面前是一個迫切需要探索的問題。新課標實施以來,大多數教師都能做到師生互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媒體教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效果好。但同時也暴露一些問題,如課改目的不明確,觀念沒轉變,穿新鞋走老路。在此,作為一直在一線的語文教師,我根據平時的教學,教研的積累,認為教師在新課標實施中應注意幾點問題:
一、目的明確,積極探索,促進新課標的貫徹實施。
受舊觀念的影響,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依然存在,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德國教育家斯普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教育的創新最根本要從課堂改革抓起,課堂上要改掉過去照搬教材教學,學生被動聽講,被動回答的局面,通過學生與書籍建立起直接的聯系,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研究者,發現者,探索者,通過學生自己動口動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何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思考力何創造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探索發展的過程。這種形勢,課改勢在必行,教師應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明確目的,積極探索,促進新課改貫徹實施。
二、轉變觀念,互尊互愛,營造平等,誘發學生創新的火花。
傳統教學,老師常常居高臨下,思維機械單一。新形勢下,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又是研討的參與者,知識的獲得者,能力的發展著,課堂上學生可以發表不同的見解,自由討論、爭辯,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所以更應互尊互愛,把學生當朋友,營造平等友愛的氛圍,誘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學生遇到難題,及時引導,學生思路狹窄,誘發他們去拓寬,老師也要學會蹲下與學生對話。
三、立足教材,認真專研,注重探索,防止走秀。
新課標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倡導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在平時教研中,部分教師盡管花樣百出,課堂很熱鬧,也很吸引人,但是效果不好,教材中配套的探究性學習,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也是新課標新理念的重要體現,很多教師簡單的一問一答,包辦分析結論,有的干脆放棄。這樣做法,不利學生理解感悟,同時陷入傳統落后的我講你聽的舊模式,犯了穿新鞋走老路的錯誤。正確的做法,應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看、讀、議、說、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學以致用,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深挖教材,活用教材,防止走秀。
四、整合目標,研究學法,教與學要互動推進。
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系;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必須注意的第二點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現代教學論認為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包含著字詞句篇、語言篇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層,包含著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志。而且,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其次,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五、要拓寬教育渠道,改變評價模式。
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范例,堅持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辟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絡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為教學內容。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在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評價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試卷考核的方法,這種以“分”為本的評價嚴重地扭曲了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其實,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說它最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就對語文課程的評價提出了新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并為實施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于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于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以上是我個人在平時教學中得出的一點思考,當然,要是新課標更好貫徹落實,還學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總之,一切的革新,必須在實踐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希望初中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道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