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摘 要: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評價要“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注重過程性評價。要將師評、學生自評、互評結合起來,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在評價中要注意發(fā)揮評價的激勵機制,以促進學生的自覺改善與發(fā)展。
關鍵詞:美術欣賞課 教學評價
美術欣賞課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而且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審美觀。但長時間以來,在一些學校的美術教學中,卻很難體現這一目標的完整實施。透過一些學校的美術教學方案和學生在校的美術活動,不難發(fā)現,在學生的技能技巧訓練培養(yǎng)與鑒賞力、創(chuàng)造力素質的培養(yǎng)上,存在著不協調的發(fā)展,存在著片面強調學生美術技能的訓練,認為學生只要有一定的造型能力,會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和實用教學用具就合格了。以技能訓練內容,來代替整個美術教學內容,從而忽略了對學生藝術美的熏陶。對待學生的作業(yè)評價,總是把像與不像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客觀上造成了學生思想僵化,抑制了他們的發(fā)散型思維。
那么,如何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實施正確的評價呢?
一、觀察記錄
具體包括課前診斷和教學過程中的觀察記錄。1、課前診斷:美術欣賞課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多,有的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距離很大,所以教師需在上課前對學生掌握學科知識任務所需知識、能力、情感,以及學生課前資料準備情況作出診斷,以便教師調控教學方向和作出相應的知識補充。診斷方式一般是通過談話、提問、復習等形式。2、教學過程中的觀察記錄:教師要對美術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種種表現進行觀察,重點關注學生能否做到認真專注的聽、積極主動地想。通過觀察,了解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等,以便教師及時準確地判斷了解學生,掌握情況,適時地調節(jié)教學方向。觀察評價的結果記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學習結束后進行;既可以由教師實施記錄,也可以由指定的學生進行,注意記錄的形式一定要簡單。至于對學生行為觀察評價的反饋的方式,教師要掌握適時靈活的原則,用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句適當的口頭表揚就成,如對學生參與意識的適時評價:“老師注意到了,同學們對這個問題都很感興趣,討論也非常熱烈,非常投入”。
二、口頭評價
現代課程教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在課堂中師生互動多了,對于美術欣賞活動中學生的參與行為,無論是對教師提問的回答還是發(fā)表自己對作品欣賞的不同的意見,教師都要做出及時適當的評價。教師要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俗話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一件作品會產生各種看法或不同的評價,有些可能超乎教師的想象,但只要他們是真實的感受,教師就要給予尊重與認可。這時教師可以給予一些提示和補充,但絕不可輕易地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因為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本來就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更何況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閱歷的豐富,他們會慢慢自己懂得作品的真正的內涵的。所以,教師在口頭評價時要注意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改善功能,即通過評價給學生積極暗示,使學生對于自己的美術學習加以調節(jié),獲得更好的狀況。要更多肯定學生好的一面,即便要指出學生的不足,語氣也要委婉些,讓學生樂于接受。如教師這樣的評價:“××同學對于畫面主體觀察得非常仔細,既注意到了人物憂郁的神態(tài)表情,又看到了明暗與色調對表現人物的作用……雖然聲音不夠洪亮,但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還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的,值得大家學習。”(肯定點: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又如:“看得出××同學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收集了很多資料,回答得比較全面,如果在語言組織再精煉一點就更好。”(在這兒肯定了學生的課前準備)。教師并沒有輕易打壓或否定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不充分和不恰當,而是暫時忽略學生語言表述中的種種不足,著重肯定和贊賞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精神。因為在這里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表達評價意見,相比語言表述的流暢和詞句的準確更為重要和關鍵。
三、作業(yè)評價
美術欣賞課的作業(yè),主要包括撰寫小論文和有創(chuàng)意的臨摹或表現。
1、撰寫小論文:作為課后評價,撰寫賞析短文(一般在200~300字左右)是為了判斷是否達到欣賞教學目標的一種常見的評定方式,具體做法如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件美術作品,對其從審美特征和文化價值方面寫出書面評述意見,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如對中國古代山水畫某一件作品進行賞析,從其用筆、用墨、構圖、意境、思想性等方面進行簡要描述。
2、有創(chuàng)意的臨摹或表現:美術欣賞在一個單元結束時,往往將鑒賞與表現結合,以增進體驗,加深對作品主題和思想的認識,如在欣賞完中國古代人物畫之后,不妨讓學生臨摹其人物中的一個局部,如我在讓學生欣賞完《歷代帝王圖》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臨摹其中的一個人物,體會唐代人物畫在用線、造型方面的特點。再如在欣賞完新印象派畫家修拉、西涅克的點彩畫之后,鼓勵學生也模仿點彩派進行臨摹或創(chuàng)作,通過試驗進一步理解點彩派。
對于學生的作業(yè)評價,教師除了要給以適當的量化評價之外,還要有較多的質性評價。短文可以在小組里朗讀,也可以以板報的形式在班級或校園櫥窗內展出。美術作品除可以在校內的櫥窗中公開展覽外,還可以對作品進行評獎。這種選拔本身是一種很好的鼓勵和表揚,其激勵作用不可低估。
四、學生的自評、師評
《美術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個自我認識和反省,以便對今后的學習能自覺地作出相應的調整,修正不足。自我評價有利于學生形成一種反省的習慣和能力,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幫助學生確立自我評價的依據。我一般會在美術學習單元結束后,根據單元總目標,設計一個簡單的“學生自評+師評”的評價標簽,復印裁剪后,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粘貼于小論文或美術作品的左側,在學生完成單元小論文或“創(chuàng)意的臨摹或表現”作業(yè)之后自己測評。
教師的評價無疑具有導向性,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教師的評價不能僅僅依賴于自己的直覺經驗,以及教師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還應注意整合學生的自評,要更多的肯定成績,讓評價成為一種無形的激勵機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
總之,在美術欣賞課教學評價中,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fā)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著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美術欣賞評價的最基本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