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炟
(伊春高速公路管理處紅星養護工區,黑龍江 伊春 153000)
寒區橋梁常見病害的處理方案
劉 炟
(伊春高速公路管理處紅星養護工區,黑龍江 伊春 153000)
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將寒區橋梁典型病害共歸納為重點病害、橋面系病害、上部結構病害、下部結構病害,通過對病害的分析,總結提出了操作性較強的處理方案,為相關單位橋梁養護工作提供了借鑒和指導。
橋梁;病害;處理方案
1.1 上部結構主要病害類型
板縫混凝土局部脫落、滲水;板底局部滲水、析堿;板底局部有縱向裂縫、滲水現象;板(梁)體局部鋼筋銹脹;個別板(梁)與蓋梁擋塊抵死;個別板底有箍筋銹跡;個別梁體局部混凝土破損;部分板底有過火煙熏現象;個別梁底有滲水、析堿現象;部分梁間濕接縫多處破損露筋、滲水析堿;部分梁翼板多處開裂、析堿;個別梁腹板有縱向裂縫、局部滲水;部分橫隔板破損等等。支座存在脫空、剪切變形、鼓肚、開裂、錯位、鋼板生銹等現象。
1.2 病害原因分析及處置方法
(1)板縫混凝土局部脫落、滲水
板縫混凝土脫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原施工過程中對板縫混凝土施工不夠重視,振搗不密實,或者是在重型車輛的行駛震動下開裂剝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使用細石混凝土局部修復或使用高強無收縮灌漿料填充修復。
板縫出現滲水現象主要是由于橋面防水層破壞導致雨水沿板縫下滲所致,建議做好排水系統,保證雨水能及時的排出橋面。
(2)板底局部滲水、析堿
板底局部滲水一方面是由于板底滲水處有孔洞或裂縫;一方面是雨水自梁端滲入板內所引起。做好橋面的防排水系統,對滲水處鉆孔將雨水漏盡后用環氧砂漿封閉孔洞,用環氧樹脂膠封閉裂縫,鉆孔時注意避開鋼筋。
(3)板底局部有縱向裂縫、滲水現象
主要是張拉預應力時,在溫度應力、混凝土收縮徐變和波紋管定位不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滲水應為預應力管道里積留的水。當裂縫<0.15 mm時采用表面封閉,當裂縫≥0.15 mm時采用環氧樹脂膠進行灌縫封閉。
(4)板(梁)體局部鋼筋銹脹
主要是由于鋼筋保護層過薄、雨水侵蝕等原因引起。采用如下方法修補:鑿除松脫、剝離等已松動的混凝土,對暴露的鋼筋進行除銹、防銹處理,然后用環氧樹脂砂漿或其它高強材料修補。
(5)個別板(梁)與蓋梁擋塊抵死
一方面是施工原因,吊梁安裝不精確導致;另一方面是溫度和車輛荷載作用下上部結構出現橫向偏移情況導致。鑿掉擋塊抵死部位混凝土,使與梁體有一定的間隙;定期觀測間隙的變化情況,若出現進一步的變小或抵死現象,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6)個別梁底有滲水、析堿現象
梁底局部滲水一方面是由于梁底滲水處有孔洞或裂縫;一方面是雨水自梁端滲入梁內所引起。做好橋面的防排水系統,對滲水處鉆孔將雨水漏盡后用環氧砂漿封閉孔洞,用環氧樹脂膠封閉裂縫,鉆孔時注意避開鋼筋。
(7)部分梁間濕接縫多處破損露筋、滲水析堿
破損露筋主要是施工原因引起的,需進行修補處理;濕接縫滲水析堿主要是雨水經橋面鋪裝局部不密實或裂縫滲至橋下,帶出水泥與水的結合物所致,建議可暫不處理。
(8)部分梁翼板多處開裂、析堿
主要是施工原因引起翼板局部開裂,雨水經橋面鋪裝局部不密實或裂縫滲至橋下,帶出水泥與水的結合物所致。可暫不處理。
(9)部分橫隔板豎向開裂:
豎向開裂的橫隔板基本位于墩頂位置,主要是重車行駛過程中的沖擊震動引起的。采用環氧樹脂膠對橫隔板裂縫進行灌縫處理。
2.1 下部結構主要病害類型
蓋梁局部滲水;蓋梁局部鋼筋銹脹;蓋梁、橋墩局部破損;蓋梁擋塊破損開裂;橋臺蓋梁、豎墻豎向開裂;錐坡局部開裂、破損、塌陷等現象。
2.2 病害原因分析及處置方法
(1)蓋梁滲水
主要是由于雨水沿伸縮縫位置滲入造成,橋臺蓋梁的滲水也可能與臺背排水不良有關。保持橋面清潔,做好排水系統,保證雨水能及時的排出橋外。
(2)蓋梁局部鋼筋銹脹
主要是由于雨水侵蝕及鋼筋保護層局部偏薄引起。采用如下方法修補:鑿除松脫、剝離等已松動的混凝土,對暴露的鋼筋進行除銹、防銹處理,然后用環氧樹脂砂漿或其它高強材料修補。
(3)蓋梁擋塊破損開裂
主要是由于梁體吊裝時碰撞導致,建議采用高強混凝土修補處理。
(4)橋臺蓋梁、豎墻豎向裂縫
主要是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引起的。建議對裂縫進行封閉處理,當裂縫<0.15 mm時可采用表面封閉,當裂縫≥0.15 mm時應采用環氧樹脂膠進行灌縫封閉。
長期以來,從一線檢測、養護工作者的角度對橋梁病害產生原因和養護對策還不夠系統和深入,本文結合多年實踐測量和養護經驗,對橋梁常見病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養護措施,對保證橋梁整體結構的質量安全具有操作性較強的指導意義,對相關理論研究和具體養護工作提供了相應技術指導。
[1] 范立礎.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 閆志剛.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橋梁結構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2017-04-12
U445
:C
:1008-3383(2017)07-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