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張大達,丁曉龍
(廣州草木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高速公路建設對自然保護區影響評價及保護措施
張 靜,張大達,丁曉龍
(廣州草木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以潮汕環線高速公路項目一期工程穿越廣東揭東桑浦山-雙坑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在道路選線論證、項目區生態環境現狀及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對項目建設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了預測與評價,提出了建設方案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監測與管理等一系列保護與恢復措施,以期為廣東省乃至全國高速公路建設的生態環境影響提供指導和借鑒。
廣東省;高速公路;自然保護區;潮汕環線
1.1 保護區概況
廣東揭東桑浦山-雙坑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于廣東省東部揭陽市境內,總面積6 809.1 hm2,包括桑浦山和雙坑兩大片區,兩片之間距離約30 km,主要保護對象是水源涵養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桑浦山片位于空港區東南部,總面積4 015.2 hm2。雙坑片位于揭東區北部,總面積2 793.9 hm2。
1.2 項目概況
潮汕環線高速公路(含潮汕連接線)一期工程(以下簡稱:“項目區”)位于汕頭市金平區、潮陽區、潮南區,及揭陽市空港區境內,項目路線全長50.9 km,由潮汕環線(主線)和連接線組成。研究首先對三條線路進行選線分析,論證線路A1從保護區北側繞行、線路A2從保護區南側繞行及K線。經過分析,K線路里程最短,走向最順直,A1線較K線長21.2 km,A2線較K線長4.4 km,A1、A2線總體走向均繞行嚴重,合理性差,因此K線為最終的選線位置。經分析,因此,項目區涉及保護區路段為K線所示,里程600 m。
2.1 生態系統影響分析
工程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施工期,隧道建設過程中臨時占地的影響。隧道穿越區涉及的生態系統主要為灌草叢生態系統。相對保護區而言,隧道穿越區影響的生態系統類型較少,且涉及面積較小,因此不會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2.2 植被及植物多樣性影響分析
一期工程以全隧道形式穿越保護區,穿越路段長600 m,隧道口不在保護區范圍內。不破壞地表植物植被,隧道埋深對上層植被影響較小;一期工程建設引發環境因子改變,但通過采取有效地防護措施,可將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且是暫時的,隨施工結束而得以消除。
2.3 動物多樣性影響分析
在評價區域內調查到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種類為43種,占保護區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總數(117種)的36.8%。對調查到的保護物種而言,穿越位置不是其中心分布區,調查過程中未發現其繁殖地,而且在此分布的數量極低,未超過種數數量的1.0%,受項目影響造成波動的幅度較小。
2.4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影響預測
(1)水源涵養林。保護區桑浦山片區的水源涵養林主要為分布在南隴水庫、伯公陵水庫、小寮水庫等周邊的闊葉林。評價區域分布的水源涵養林就保護區而言數量較少;擬建隧道路線上方植被主要為灌草叢,水源涵養林并未處于隧道穿越區內;施工期間產生的噪聲、大氣污染、水污染及固體廢棄物等環境因子改變會對水源涵養林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通過設置聲屏障、種植綠化帶等措施,可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且施工期間環境因子改變所產生的影響是暫時的,隨著施工結束得以消除。
(2)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評價區域不是褐翅鴉鵑和蛇雕的中心分布區,區內無繁殖地,在此分布的數量較少,且其具有較強的移動能力。因此項目建設引起種群數量波動的幅度較小,高速公路的施工和運營不會對這些物種產生嚴重影響,更不會引起這些物種的消失。
2.5 工程對保護區管理的影響
(1)對現有管護設施的影響。保護區內設有管理處-管理站保護管理體系,其中,桑浦山片設有一個管理處、兩個管理站、三個哨卡。擬建隧道穿越保護區路段沒有相關管護站點。擬建隧道在施工期和運營期給保護區管理帶來不少管理隱患,如人為活動和火災隱患的增加,為了適應新的人為活動監控和防火監測需要,并加強管護點的統籌管理,需在隧道穿越區域新設一個管護點,并布置攝像頭,實施全天候24 h無線視頻監控,實現“人防”向“技防”的突破。
(2)對當前管理制度的影響。在隧道穿越保護區路段未設立明顯的標準化的界樁,隧道修建后,建議設立界碑、標樁、標牌,闡述工程信息,表達保護信息,起到提示警告的作用。
(3)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隧道建設對保護區的管理造成影響,保護區管理機構需要加強日常巡護和宣傳教育方面的管理力度,同時開展生態監測。保護區管理機構與公路建設單位應簽訂正式生態補償協議,并把補償資金用于保護區管理、生態保護與恢復。保護區管理機構需要參與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及報批等。
3.1 建設方案優化措施
在項目方案實施階段,需遵循以下原則:工程設計中,擬定以全隧方案通過保護區實驗區;隧道開挖過程中,沿線設置地下水環境監測點位;禁止在保護區內設立生活區、石料堆放區、取棄土(渣)場等臨時工程;易灑落散裝物料在移動程中須采取防風遮蓋措施,施工單位需對沿線施工便道和進出堆場的道路經常灑水;嚴禁將瀝青、油料、化學品等建材堆放在水體附近,產生的污水需經過處理達標后再排放;盡量采用低噪音機械,施工期間安裝隔音屏障進行降噪;施工期應盡量避開4~6月動物的繁殖期,限制車輛運行時速,以免驚擾動物;施工階段須邊施工邊復綠;進行野生動植物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識。
3.2 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施工期。水泥、砂、石灰等易灑落散裝物料的運輸及使用需采取嚴格的防護措施;經常對沿線施工便道和進出堆場的道路灑水;施工爆破時,加強保護措施減少揚塵對空氣環境的影響;選擇物理降塵法,以免化學降塵中化學物品對保護區環境產生影響;對空氣污染要加強監測。
運營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在隧道口及公路兩側,尤其是敏感點附近多種植喬、灌木,嚴格執行車輛排放檢驗制度。在隧道口設置蓄水池,定期對排水系統進行清理疏導,在大霧、大雨等惡劣天氣,禁止載有危險品或污染性化學品的車輛來往,同時對隧道內采取吸聲處理。
3.3 植物植被及動物保護措施
植物植被保護措施。在項目施工期,需合理規劃節約用地,嚴格控制洞口開挖作業面,避免超挖,避免隧道出渣順坡而下破壞周圍植被,加強施工人員的野生植物保護宣傳和執法管理。在隧道口設置高效的防火林帶和生物防護林帶,設計為喬木、灌木、草本多層次的群落結構。
動物保護措施。在項目施工期,應盡量避開4~6月動物的繁殖期,若不可避免,如有發現動物的繁殖地必須及時采取保護措施,施工運輸車輛應盡量低速行駛,禁止鳴笛,盡量避免22∶00~次日6∶00時施工,堅決不用超過國家標準的機械;機械施工時要采取加防震墊、隔音罩等措施,做好爆破方式、數量和時間的計劃,盡量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在項目運營期,臨近保護區路段應適當控制車輛速度與鳴笛,設置防護網、邊溝等,針對隧道口設置的防護林有較大孔隙的地方編織鐵絲網,防止隧道周圍保護區的動物穿進公路,在隧洞口上方栽培一些地帶性帶刺植物,形成生物阻隔帶,阻隔帶沿隧洞口呈“u”形設計,在隧道穿越區建立野生動物監測、保護的站點,同時積極宣傳野生動物知識,提高人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3.4 生態監測與管理措施
施工期定期調查生態資源、環境、地下水位變動情況,分析項目對評價區域生態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運營期的生態環境監測,主要包括定位監測、物種監測、生態環境因子監測、運營期污染因子的監測4項。建議在項目所在位置專門建立一個保護監測點,為科學保護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
3.5 生態恢復與補償措施
生態恢復。制定生態恢復技術方案,在施工期和運營期進行分期動態監測,在項目臨近保護區路段的路基兩側設置防火林帶和生態防護林帶,在隧道穿越區建立動植物監測體系及生態因子監測點。
生態補償。根據征地有關規定計算補償經費,包括防火林帶經費、生態防護林帶經費、監測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費、監測管理費四項。
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如下:一期工程以全隧道形式穿越廣東揭東桑浦山-雙坑省級自然保護區桑浦山片東南側實驗區,穿越路段長600 m,隧道口不在保護區范圍內:北隧道口距保護區邊界21 m,南隧道口距保護區邊界178 m。項目建設不破壞保護區地表植物植被,不阻隔野生動物交流通道,不會對保護區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為確保將保護區生態功能質量受項目影響的程度降至最低,必須要對項目進行科學的組織和嚴格的管理,加強文明施工,工程建成后,應及時對公路段周邊進行復綠還林工作;項目在施工和運營期間必需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配合保護區做好相應的生態管護工作,規范施工人員在保護區內的活動;施工期和運營后產生的污水要做好導流、預處理、處理和排放,以降低風險的產生。相關部門還應當加大白色垃圾的清除與管理。
[1] 宋偉香. 高速公路建設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及對策[J].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25(6):58-61.
[2] 陳玲玲, 屈作新. 我國森林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 江蘇農業科學, 2016,44(1):483-486.
[3] 劉洪, 魯琛琛. 包茂高速公路對太安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環境影響及保護措施[J]. 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2012,(2).
2017-02-11
U418.9
:C
:1008-3383(2017)07-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