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連云+王春華+譚暢
摘要:盡管少年兒童組織教育長期以來受到關注與重視,卻并未取得應有的效果,與學校德育一樣備受質疑。疏理當前少年兒童組織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所在,結合當前少年兒童組織的群眾性與普及性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以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為基礎和主線,以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統領小學德育,實現整體性學校德育的構想。
關鍵詞:少年兒童組織;認同;時代困境;整體德育
長期以來,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工作一直得到多方面的關注與重視,全國各地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工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產生了不少的經驗,有的地方還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模式。但總體而言,轟轟烈烈的活動與豐富多彩的形式背后,是學校管理者的迷茫與少年兒童的困惑。通過對這些年來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工作的總結與回顧,我們發現,當前學校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反思并作出進一步探索。
一、少年兒童組織教育面臨的時代困境
當前,因社會變革而帶來的變化超過了過去任何時候,使得每一個群體及個人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情境。這些變化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觀念乃至社會行為的影響都極為深刻,甚至是顛覆性的。通過觀察與調查,我們發現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第一,部分少年兒童對少年兒童組織缺乏認同感,對學校德育有抵觸情緒。
組織認同包含對組織的意義認知、情感歸依、組織評價與組織行為四個方面,這是一個源于管理理論的概念。少年兒童的組織認同主要包括少年兒童對少年兒童組織的意義認知、組織歸屬、活動的參與激情與積極地組織活動四個方面,集中起來即表現為少先隊員的角色意識。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少年兒童對少先隊組織缺乏明顯的組織認同,沒有強烈的歸屬感。我們所看到的情形常常是,每一個適齡小學生都帶著具有象征意義的紅領巾,但在他們內心深處,卻并沒有將自己看作是一個特殊的兒童,相當多的人基本上不理解少先隊工作的意義和少先隊組織應該發揮的作用,更沒有意識到自己肩上的社會責任以及應具有的主人翁意識。
與此相關,這些年來,學校德育同樣倍受重視,各學校均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從近幾年對學校的調查與訪問看,幾乎沒有一所學校不重視德育,他們在校園文化建設、兒童道德發展、教師專業倫理與道德、校本德育教材的開發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同樣,這些努力也并沒有帶來應有的效果。不少學生,甚至教師都對學校德育產生了一種潛在的抵觸心理,認為學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沒有達到真正的效果。
第二,少先隊活動與學校德育重復交叉。
這一問題是從學校管理的角度提出的。我們發現,各地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即教育者并不清楚少先隊活動與學校德育的區別與聯系,往往把少先隊活動、課程設計與學校德育混為一體。他們并沒有認識到少年兒童組織活動與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特殊性,結果造成了這樣的尷尬:盡管兩者分屬兩個不同的部門,一個是團委,一個是教委,卻做著同一件事情,這導致的一個直接問題是,活動時間安排的沖突;另一個問題是活動內容的重復:由于都在從事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都強調自身的特殊性與重要性,一旦不能達成一致,就難以形成教育合力。如共青團要求的每周一課時的活動,往往會與班會活動及其他主題活動相沖突。
第三,少年兒童組織缺乏退出機制,導致激勵感減弱與榮譽感降低。
現今的少年兒童組織與過去稍有不同,其性質由當初的少年兒童先鋒隊轉變為少年兒童的群眾性組織,其參與形式是適齡兒童全員入隊,以充分體現少年兒童組織的普及性與群眾性。不能說這樣的改變沒有道理,這或許是時代的需要,是出于對少年兒童情感的尊重,不歧視每一個兒童。可是,從理論和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改變可能帶來的負面或者說消極影響,是少年兒童組織神圣感的弱化!由于沒有退出機制,少年兒童入隊時并沒有初步的道德甚至政治上的預期,這就使得少年兒童入隊時難以產生內在成就感與榮譽感,心中難以產生積極的渴望。由此,我們不得不在少年兒童組織中重構新的活動來體現其曾經擁有的“先鋒性與先進性”,如開展“中國少年雛鷹行動”“雛鷹爭章”“雛鷹假日小隊”等活動。這些活動雖然能夠達到一定的激勵先進的效果,卻不能實現通過少年兒童組織全面地為培養與發展兒童思想意識奠基的作用。
第四,少年兒童組織與管理者對少年兒童組織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認識模糊。
這與前面所說的教育者將少年兒童組織工作與學校德育混為一談相似。不少管理者認為,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就是對少年進行德育。如果不從理論上深究,僅就學校教育而言,這樣的認識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從理論上研究,便會產生疑問。這種疑問首先指向兩者的本質,也就是如何理解少年兒童組織教育與學校德育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如果我們將兩者視為一體,就面臨為什么要開展單獨的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疑問;而假如認為兩者是各自不同的方面,又怎么區別兩者之間的差異呢?這些疑問如果不弄清楚,學校少年兒童組織教育與學校德育就會產生混亂,從而造成教育效果的低下甚至因為相互沖突而失效?,F實中就不乏這樣的案例。
二、對少年兒童組織教育時代困境的歸因分析
上面所陳述的只是學校少年兒童組織教育中遭遇的主要現實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學校德育長期存在的忽視理論探究的傳統,導致中小學“德育活動化”“德育片斷化”。
“德育活動化”是指,在中小學,教育者普遍認為學校德育就是開展一系列有關少年兒童道德發展與思想品德形成的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各種報告會、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等等。而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多以各種活動為主,因此,許多教育工作者便很自然地將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納入各種學校德育實踐活動之中,以至于有時候自己都無法分清楚,究竟是在進行學校德育,還是在進行少年兒童組織教育。
“德育片斷化”是指,中小學德育實踐中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的狀況。這與前述“德育活動化”密切相關,教育者將德育分解為一個個獨立的活動,各自有著獨立的主題。如此,教育者雖然組織開展了大量的活動,但由于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這些活動很難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系統、持續地發揮作用,其結果便是,活動開始時激動,活動結束后平靜。
第二,忽視了對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內涵的深入研究,未能體現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重點與特色。
毫無疑問,少年兒童組織教育與中小學德育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但少年兒童組織教育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前所述,由于中小學德育理論研究的缺乏,人們對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本質與內涵的研究較為薄弱,這從這些年來在相關教育理論研究文獻中所發表的相關論文中便可以看出。在為數眾多的關于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理論研究文獻中,我們較少看到有深度的理論研究文童,多數文章都是介紹學校少年兒童組織工作的實踐以及較為表面化的操作性內容。這樣說,并不是要貶低研究者們的研究,只是想說明,作為研究者,我們可能并沒有真正思考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理論研究,或者說,更多的研究者將此納入到學校德育或者兒童思想道德發展教育研究中去了。如此,就造成了今天這樣的研究局面:一是研究內容深度不夠;二是研究文章理論水平不高。
第三,少年兒童組織的群眾性質影響了少年兒童的先鋒意識啟蒙,導致了少年兒童參與少年兒童組織活動時被動甚至消極態度。
心理研究表明,兒童早期活動對于思想意識形成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也非常強調兒童早期的行為訓練,并特別強調從這種訓練中培養其團體意識。古人所說的“三歲看長,七歲看老”,強調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團體意識可以說是兒童成人后產生社會組織認同的基礎,對于兒童的未來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由于當前的少年兒童組織缺乏選拔與淘汰機制,使得少年兒童既失去了加入少年兒童組織的內在激勵,也失去了退出少年兒童組織時所產生的內疚感與挫折感。全員入隊表面上保護了兒童的自尊,實際上卻降低了兒童的成就感。兩相比較,后者造成的負面效應更大,影響也更深遠。如何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需要深入研究。
三.運用創新思維,把握時代機遇。走出時代困境
以上是對學校少年兒童組織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所作的簡要分析。我們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如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強化理論研究意識,探索新時期少年兒童組織工作的規律,實現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目標的科學定位。
在新的歷史時期,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作者應轉變傳統的慣性思維一一將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工作當作簡單的、表面化的工作。不少人將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工作視為政治工作,并因為對政治的敏感與回避而采取簡單的方式應付了事。如今,社會政治經濟改革已經走過了幾十個年頭,我們更應該采取理性的方式對待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工作。應該對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本質與規律進行深入研究,找到其自身的特殊性,確定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力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認識現代社會的特點,深刻認識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確定科學的目標定位,實現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科學化、系統化與常態化。
第二,深入研究與理解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實質,切實把握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特點。
此處所討論的學校德育是如今普遍流行的所謂大德育概念,即學校德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與心理品質等方面的影響與教育。在此意義上,其教育與學校德育具有緊密的、無法分割的聯系。但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個群眾性的少年兒童組織,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重點應與學校德育有所區別,這種區別應該首先體現在它的組織性上,即對少年兒童進行初步的政治意識培養。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我們教育者好像不再理直氣壯地對學生講政治、談政治了,似乎一談到政治教育就顯得保守與落后。這是一種非常不理智的情緒,甚至可以說是不成熟的表現。要知道,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離開政治。因此,我們應該大張旗鼓地講政治,要從小培養兒童的基本政治素養。當然,這種培養需要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需要尊重兒童對政治的理解能力。只有充分考慮這一特點,才能真正使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發揮應有的作用。這種早期的政治意識培養與訓練可以為兒童更早地實現理性思維奠基,進而為今后進入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在當前少年兒童組織的全員性與群眾性的基礎之上,整體設計學校德育框架,實現以少年兒童組織教育活動統領學校德育的基本架構,切實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兒童的基本政治素養包括對組織的認同,對規則的服從,具有團隊意識與集體意識,具有初步的社會責任感等。由于每一個兒童都是少年兒童組織的成員,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學校德育的所有活動無外乎兩種:作為少先隊員的個人活動與作為少年兒童組織的集體活動。紅領巾是兒童作為少年兒童組織成員的身份標志。有了初步的政治意識,兒童就會在日?;顒又袑⒆约旱膫€人與集體活動同少年兒童組織聯系起來,通過所具有的政治素養,自覺調節自身行為,這種內在的自我調節比其它形式的德育活動具有更為直接與深遠的影響。學校德育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強化兒童的組織形式,強調他們對學校規則的認同與服從,進而理解并服從社會規則,真正為其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基。由此,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學校德育的持續效果,切實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第四,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平臺,深入挖掘少年兒童組織教育資源,探索少年兒童組織教育的新路徑,力爭實現管理機制創新、教育方法與途徑的創新。
隨著以網絡技術為標志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今天的少年兒童組織教育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這在帶給我們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這種挑戰特別表現在教育資源的利用、路徑與方法的拓展等方面。網絡時代所創設的虛擬社會空間,迫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重新認識新的工作環境與路徑。因此,如何利用這一技術平臺,搭建虛實結合,鏈接社會、家庭與學校的立體教育網絡,將是我們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無論是對于少年兒童組織還是少年兒童自身,如何利用網絡進行教育活動與發展自身都是無法逃避的。創新將是一個時代的主題。
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工作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都將是學校德育與教育理論研究者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少年兒童組織研究的學科建設,還是學校少年兒童組織的具體教育,都是如此。以上所作的研究只是近年來對這一問題的簡約思考,不足之處尚多,特別是對少年兒童組織教育實質的認識也許失之偏頗,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