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慧+李姍澤+魯雯
摘要:當前的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實踐,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蘇珊·朗格基于卡西爾“人是符號化的動物”的文化符號哲學,構建了藝術符號理論。該理論啟示我們:在少先隊員愛國情感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從兒童自身的符號系統出發,選擇合適的愛國情感教育材料;要重視利用藝術符號營造愛國氛圍,利用藝術暗示的作用,于潛移默化中培養少先隊員愛國情感。
關鍵詞:愛國情感教育;蘇珊·朗格;藝術符號理論;少先隊
少年兒童的成長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因此,少先隊組織一直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然而,在全球化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西方國家的霸權文化正沖擊著少先隊員的思想,這就使得我國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有效地應對挑戰,是少先隊組織急需解決的問題。
蘇珊·朗格在卡西爾“人是符號化的動物”的基礎上,提出“藝術即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從而建構起藝術符號理論的大廈,成就了在藝術哲學和符號美學方面的巨大聲譽,被稱為“居于領導地位的哲學家”。本文希望通過分析我國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運用藝術符號理論的基本觀點,探究該理論于少先隊員愛國情感教育的價值,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少先隊員的愛國情感。
一.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對少先隊員愛國情感關注不夠
在少先隊愛國主義教育中,我們更偏重愛國主義思想觀念和政治觀念的形成以及愛國行為的訓練,而較少從個體內在需求出發,探討愛國情感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觀察到:有的學校每周一舉行的升旗儀式,很多學生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只關注“在國歌音樂結束時國旗是否升到了旗桿頂端”,有的甚至交頭接耳,對升旗時的莊嚴肅穆置若罔聞,更不用說理解背后深層的“國家神圣”觀念了。朱小蔓教授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本質上不是事實、認知或技藝的教育,而是價值態度的教育。人對價值態度的學習不同于認知的學習,它是人情感認同、主觀情愿、自覺趨近的過程,它的達成和實現必定是人的內在要求,而不是外部的強加。因此,知識化、程式化、形式主義的教育方式必然難以奏效,甚至產生負面效應。”
(二)教育內容:對少先隊員現實生活關照不夠
我國現行的少先隊章程要求,少先隊員要愛祖國,愛人民,做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于是,在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的實踐中,有教育者就直接提出了“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高要求。然而,皮亞杰早就指出:“形式運算階段(13-14歲以后)以前的兒童對于他的家庭、他居住的地域、他的本族語言等很敏感,然而,對于他自己作為某一國人的身份,包括他的國籍以及他自己的國家作為一個集體的實體卻極不敏感乃至無知。”因此,對處于形式運算階段的少先隊員而言,并不能對“國家”“社會主義”等抽象的概念產生情感體驗。所以,“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抽象要求本身就脫離了少先隊員的現實生活,脫離了少先隊員的感知水平,導致少先隊員不能引發心靈共鳴,不能獲得情感體驗。
(三)教育方法:形式多樣性不夠
自《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頒布以后,雖然從理論上看,少先隊愛國主義教育途徑逐漸豐富多樣,然而在現實的教育中,教育方法仍顯不夠。首先表現在: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主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并沒有完全調動起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參與。即便是學校里,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的承擔者也往往只是大隊輔導員和中隊輔導員。其次,少先隊愛國主義教育往往以單向的語言符號灌輸為主。例如,國旗下講話、講愛國故事、愛國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歌詠比賽等等,而影視、音樂、戲劇、美術等隱性教育的藝術符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
二、藝術符號理論的基本.觀點與社會價值
近年來,藝術符號理論對教育的影響逐漸引起了學者的興趣。回顧蘇珊·朗格藝術符號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助于我們更有效地挖掘其對于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一)“人”擁有獨特的符號系統
藝術符號理論的產生基于卡西爾的文化符號哲學。卡西爾在《人論》中明確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這使得我們對“人”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除了與動物擁有感受器系統和效應器系統之外,人還擁有獨特的符號系統,這個系統介于兩個系統之間。這使得人不是像動物一樣直接迅速地對外界作出回應,而是被思想的緩慢復雜過程所打斷和延緩。因此,人不是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之中,生活在希望與恐懼、幻覺與醒悟、空想與夢境之中,這樣的人性觀使得我們將著眼點轉移到人類的情感世界、文化世界上來。
(二)藝術即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
蘇珊·朗格將符號分為“推論性符號”和“表象性符號”。前者以語言符號為典型,后者以藝術符號為典型。通過對比兩種符號的特征,認為語言符號具有嚴謹的邏輯結構和明確穩固的含義,這使得語言符號在“傳達我們運動不息的心靈模式、內在經驗的復雜與矛盾、我們情感、思想、印象、記憶以及稍縱即逝的幻覺的交互作用上的確失敗了”。她同時說到,“不得不強調指出的一個事實是,凡是用語言難以完成的那些任務——呈現感情和情緒活動的本質和結構的任務——都可以由藝術品來完成”,進而得出自己的論點:“藝術即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她同時指出,藝術符號之所以可以用來表現人類的普遍情感,是因為藝術符號與人的生命是同構的,在整體性、節奏性、運動性以及生長性四個方面存在著邏輯上的類似。
三.藝術符號理論對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的啟示
(一)注重培養少先隊員愛國情感
多年實踐中,我們比較注重愛國認知的提升和行為的規范,這與強調人的理性特征是分不開的。基于人是理性存在,使我們在進行少先隊員愛國主義教育時,把著眼點放在了思維與意識的活動之上。我們把兒童看做差異不大的理性產物,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容易把目光集中于邏輯語言、概念語言以及科學語言的運用上,注重對少先隊員愛國知識的灌輸。而卡西爾提出的“應該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為我們加深對人的認識打開了新的視野。符號的本質使我們認識到,人不僅僅直接面對客體,對客體作出直接的反應。對人來說,不僅通過符號認識世界,同時也在能動地創造著符號,在此過程中,人“不斷地與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應付事物本身”。正因如此,人的情感和體驗才會格外重要。
因此,在少先隊員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在教育理念上明確愛國認知和愛國情感的差別,注重愛國情感的培養,強調個體的親臨感受和體驗,激發兒童心靈的共鳴,以此獲得少先隊員情感上的認同。
(二)注重激發少先隊員自身的符號系統
在卡西爾看來,符號和信號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信號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符號則是人類意義世界的一部分。蘇珊·朗格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區分,認為信號與其代表的物體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符號則包含了多層的意思。一個符號并不只是作為物理世界的一種實在而存在,而是代表了一定的意義,人在符號活動過程中融入了自身對于外界的理解。因此,在人的情感活動中,就引起人的情感刺激物來說,它是客觀的;而就情感的內涵和形式而言,它是個體自我的一種心理體驗,只有當外界的刺激物被自我感知時,才能形成自我的心理狀態,才對個體有意義。因此,我們必需重視個體自身的符號系統。
綜上,在進行少先隊員愛國情感培養的過程中,要落腳于少先隊員實實在在的生活,與少先隊員所處的時代、生活環境、年齡特征、文化背景等相結合,研究屬于少先隊員的情感符號系統,深入他們的情感世界,從而有針對性地“動之以情”。
(三)注重發揮藝術符號的價值和作用
少先隊員的愛國情感本身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生命感受,很難通過嚴謹準確的語言符號來表達,而只能讓少先隊員自己主動趨近。在此過程中,語言往往力不從心。況且由于少先隊員受自身認知和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對于“祖國”等語言符號并不能獲得應有的情感體驗。因此,以語言符號為主的、單向的愛國情感培養效果難盡人意。
藝術符號表現的是人類的普遍情感,體現了人類生命的需要。利用藝術符號,采用藝術審美的形式,可以使得愛國情感的培養既不是外在的強制,也不是理性的灌輸,而是少先隊員發自內心的一種主動的需求。少先隊員通過形式各異的愛國藝術符號,進行著心靈與心靈的對話。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觸及人的心靈深處,把對少先隊員愛國情感的培養融入藝術符號暗示的氛圍當中,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少先隊員的愛國情感,于不知不覺中讓愛國情感走進少先隊員的心里。因此,在少先隊愛國情感教育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掘優秀的、體現愛國情感的藝術符號,充分發揮造型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戲劇藝術、文學藝術等藝術符號的價值和作用,采用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為少先隊員提供與愛國情感交流對話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