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揚
摘要:重建山區教師的價值體系,塑造由核心價值統領多元價值的價值系統,能夠引導山區教師走上內生式專業發展道路。加強校本研修,培育教師學習文化;創建體現山區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進行價值澄清,均有助于山區教師的價值重建。
關鍵詞:價值重建;內生發展;山區教師專業發展
山區教師的專業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培訓資源不足,培訓效果不顯,自我發展能力弱等。學界也提出不少解決辦法,如構建一體化教師教育體系,提高山區教師待遇,改革培訓模式與課程,實施城鄉結對幫扶等,但實效均不大。分析其原因,在于這些外源性措施缺失了對山區教師價值體系的關注。因此,山區教師專業發展需由外源型模式轉向內生性模式,通過引導教師確立教育核心價值觀,重構價值體系,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進而走上內生式專業發展的道路。
一.山區教師價值體系面臨危機
與城市的教師相比,當前山區教師所面對的價值沖突顯得更為強烈而隱蔽。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城鎮化強勢解構與改造著鄉村文明,媒體的發展使得信息來源渠道激增,電視、網絡以及傳統紙質傳播方式,向原本閉塞的山區輸送著繁雜的信息,使得山區教師的話語不再出自身邊的生活,而是追隨遠離山區的現代化語境。裹挾在工業文明中的理性、科學、功利、效率等價值觀,強烈地沖擊著山區教師的精神世界。由此,山區教師面臨著嚴重的價值沖突,理性算計文化與傳統謙和禮讓文化嚴重對立,效率要求與隨性悠閑兩不相容。山區教師的精神世界與價值體系,正日漸脫離山鄉環境,被城市文明同化,由此導致價值系統失衡,核心價值迷糊,抉擇困惑,行動迷惘。
體制內由上而下的教師專業發展運動,本質上是城市文明對山區教師的精致規訓。由于山區學校教師數量有限,教學任務繁忙,外出培訓機會少,觀念與見識相對封閉,缺乏學習氛圍與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行動,這決定了他們根本無法達到與城市文明同質的專業要求,使得山區教師被迫放棄成就自身的鄉土,奮力追趕現代社會對山區教師不斷提高的專業化要求。如此培訓,引發了山區教師的焦慮、憤懣、職業厭倦等負面情緒,導致專業發展成為空談。
因此,重構山區教師的價值體系,確立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對山區教育的發展,還是對山區教師個人幸福的關懷,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不容樂觀。
首先,資源條件制約著山區教師的專業發展。一是山區教師專業發展文化培育不到位。“教育是與它所服務的社會文化密切聯系的”。當前,在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上,忽略了對山區文化向度的考慮,沒能構建起基于地域特征的專業發展措施,致使山區教師對專業發展缺乏心理認同感。同時,理論界對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特征與發展路徑關注與研究不足,導致山區教師的專業發展如果繼乏力,未能找到有效的內生性發展途徑。二是培訓政策執行不到位、欠妥帖。由于專項經費不落實,絕大部分山區教師難有外出學習機會。而僅有的培訓中,形式多為講座,由于山區教師理論功底不厚實,一旦講座的內容脫離山區教學的實踐,他們即使聽了也不認同,更不會用于實踐。山區學校師資缺乏,教師教學任務重,加上近年來留守兒童增多,寄宿學校推廣,使得教師擔負起相當大的養育責任,他們空閑時間更少,根本無暇顧及專業發展。
其次,山區教師自身的條件束縛了其專業發展。一是部分山區教師對專業發展存在抵觸心理。山區條件艱苦,交通不方便,不少山區教師心態浮躁,不愿扎根,總想逃離。這類教師把專業發展當成了負擔,敷衍了事。二是不少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熱情不高。山區學校有相當多的教師是上世紀70年代轉正的民辦教師,現已近退休年齡,對專業學習熱情不足。年輕一些的山區教師,由于長年囿于狹小的天地,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動向不敏感,缺乏主動發展意識。三是自我發展動力不足。不少山區教師的精神生活貧瘠,學習意識薄弱,學習能力低下,加上圖書資源不足,學習氛圍欠缺,電子產品逐漸普及,不少人沉迷于淺薄粗俗的娛樂活動,根本沒有專業成長的意識與習慣。
外界條件不足與自身素質不高,導致山區教師專業發展不盡人意。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三.教師內生發展呼喚價值重建
內生式發展概念自1975年由瑞典財團在一份關于“世界的未來”的報告中提出后,逐漸成為各發展中國家致力于解決鄉村發展問題的一種新模式。它強調以人為發展中心,突顯自我導向的發展過程,既讓鄉村找到自己想要的發展形式,又把鄉土資源所創造出來的總價值重新分配在該地區內。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內生式發展理論研究進入多學科發展時期,其核心觀點逐漸從客體的“物”轉向主體的“人”。丹尼斯·古雷特認為發展包含三個核心內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它們共同構成發展的本質。內生式發展模式讓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為從根本上解決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山區教師專業的內生性發展,是指尊重山區教師作為專業主體的地位,基于他們內在的心理、精神、心靈、學習潛力等資源,喚醒成長意識,積蓄發展動力,調動個體資源,進行自我發展,提升專業素質。內生性發展強調山區教師內部生長資源與能力,又不僅僅著眼于專業發展,而是立足于專業品性,關懷山區教師生存的價值意義,全方位拓展山區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學養、專業自主和教育智慧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它必將催生教師自主發展文化,從根本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人生幸福。
如上所述,內生性強調發展的動力源于主體內部,而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對個體的行為有調節、導向等功能,是最關鍵的內部動力資源,決定著發展的方向與路徑。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的難題,就必須走重建價值體系之路:確立核心價值觀,構建由核心價值觀統領多元價值的穩固自足的價值體系。
四.以價值重建促山區教師內生發展路徑
以校本研修促教師合作文化的生成與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經費省、效果好的適合山區學校和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那么,如何通過校本培訓,重建應有的價值體系,引導他們發現自身價值,確立起山區教師的核心價值觀,找到存在感與人生幸福感呢?
(一)培育校本培訓學習文化
學習文化氛圍具有熏陶作用,既能積蓄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引發學習行為,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性資源。
1.明確學習內容
在校本培訓中,明確學習的具體內容,是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山區教師校本研修的學習內容,可包括如下幾方面。學習傳統文化:通過對《論語》《大學》《學記》等中國古代經典的閱讀與研究,了解鄉土文明的價值,體會傳統教育價值觀,系統理解、認同鄉村生活方式,并躬身傳承;學習經典教育理論:通過《大教學論》《陶行知教育理論》等的學習,了解教學的本質,把握鄉村教育的特點,明確山區教育的目標與實踐;學習教育改革文獻:了解當代教育發展趨勢及國家政策,明確教師工作的職責,重塑職業觀,強化事業心;學習當地文化習俗:學習開發鄉土校本課程,利用當地資源,開展教育活動,將鄉土文化滲透在教學中,以日積月累的方式總結成文字,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鄉土教材。如此,一旦有了豐富的成體系的學習內容,便能豐富山區教師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習文化的形成。
2.落實學習行動
制定相關措施,保證學習行動的落實,是山區教師發展的關鍵。要明確具體的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形式、評價方式、進一步學習的要求等,把校本學習與考核、評職、獎懲掛鉤,確保山區教師開展學習活動的實效。
3.開展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要求教師應關注學校的改善,學生的進步,個人的成長;強調對行動深刻反思,加強行動中的合作;以小課題為突破口,持之以恒地行動與研究。只有把學習與行動結合起來,以反思為中介,教師的內生式發展才會真正實現。
(二)重構環境文化體系
創設有利于重建價值體系的環境文化,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改造校園景觀,創建山區學校特色的文化氛圍。在校園景觀設計上,增加體現本土本鄉文化發展的宣傳畫,增設尊師重道標語,突顯傳統鄉土文化特色,弘揚文化精髓。
2.營造閱讀氛圍,引領教師精神生活。加強教師閱讀引導,引領山區教師過高品質的精神生活,不僅能改變教師的思維方式、存在方式,還將最終促進教師價值體系在潛移默化中重構。
3.加強職業道德文化建設,培育高尚師德氛圍。師德是教師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加強職業道德文化的建設,形成教師群體“內省”“慎獨”和“推己及人”的師德氛圍,將有助于建立起正確的教育價值體系。
(三)澄清核心價值觀
面對教師的價值選擇困惑,引導教師進行價值澄清,明確核心價值與多元價值的關系一一“沒有核心的多元是無序的,沒有多元的核心是獨裁的”,將有助于構建平衡合理的價值體系。
價值澄清,一方面可使山區教師了解傳統鄉村文明的獨特價值,認同并維護鄉村生活方式,重構鄉村知識分子的身份形象;另一方面,能使教師體驗價值獲得過程,珍視自己理性選擇的結果,確立起“傳承創新,修身養德;以人為本,教學相長;教書育人,服務鄉村”的核心價值觀,并使其能夠在價值體系中處于統領地位。這將使山區教師的精神追求、專業發展與當下山區教育生活不再沖突,使他們能安心樂教,實現對自身幸福人生的深切關懷。
價值觀的重建,將引領山區教師過上高品質的精神生活,能夠將山區教師從現實的種種羈絆中解放出來,喚醒他們內在的發展需要,促使他們尋求自我發展的方向和途徑。山區教師一旦走上以“文化認同”“職業理解”“實踐反思”的專業發展之路,便會自覺地去理解、體認山區教師的專業價值,開拓扎根山區的自主發展空間,最終走上內生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