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萍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已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成為線上宣傳、獲取信息、交友、聊天的不可缺少的平臺。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發展,網絡新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本文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為例,從網絡新媒體的角度,淺談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為高校文化建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出可借鑒性參考。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校園文化建設;網絡監管;資源整合
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下,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高校開始運用新形勢下的新媒體平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尤其是新崛起的微信、易班等公眾號平臺,特別受大學生們的喜愛,高校也會順勢通過這些平臺來推廣活動,達到預期效果。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壯大,信息傳播既快又廣,線上宣傳效果得到質的提升。
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高校各學院、各社團乃至輔導員、學生個人都會開通訂閱號,沒有官方認證、統一管理,學生每天收到的信息多而亂,反而造成學生難以獲取最有效的信息。
近幾年,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緊跟網絡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在積極建立新媒體平臺,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作用等方面進行幾項有效的探索與實踐。
一、建立權威信息平臺,做強校園主流網絡媒體陣地
1.研發校園信息平臺,占領校園信息傳播制高點
大學生對互聯網極其依賴,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在實際工作中切實抓住了這一要點,建立和優化了系列信息平臺。學校近幾年通過結合學生特點建立新媒體平臺,開發“微風校園” “微風桂電” “小螺號” “桂電學生會”“桂電自律委”以及“桂電智慧校園”等各類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多管齊下,把校園文化作為建設主流價值觀的倡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子提供全面、即時、有效的校園信息服務。這些微信公眾號目前是校園關注度最高、粉絲量最大、互動性最強的信息平臺,部分平臺達到了2萬多粉絲量。學校加大力度推廣,目的是做強校園主流網絡媒體陣地,使其發布權威信息有可信平臺,使本校學生享有安全、良好的網絡環境。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在2015年推出了“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智慧校園”,學生可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成績查詢、調課信息、課程表、已選課程以及空教室查詢等,教師同樣可以通過客戶端查閱考勤情況、一卡通的額度及消費情況、中層領導干部請假以及瀏覽校園快訊等。
2016年9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首次啟用校園“智慧迎新”系統,新生到校后只需要在“迎新大本營”通過二維碼核驗,就可以直接入住宿舍,享受到便捷暖心的服務。 “智慧迎新”是該校開發的新生自助報到系統,新生通過該系統可實現網上繳費、選宿舍等功能,節省了學生入學報到辦理手續的時間。
2.建設新形勢下的校園網絡新媒體,積極拓展校園文化陣地
自2014年以來,廣西作為全國“易班推廣行動計劃”首批試點省區之一,基于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科特色、網絡思想政治實踐經驗和成果,該校不僅成為廣西首批試點建設易班的高校,還于2015年1月承建“廣西高校易班發展研究中心”,統籌推動廣西高校易班推廣建設工作,成為全區高校易班建設的楷模及“領頭羊”。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建立權威的廣西大學生在線信息平臺,研發“同門會”“精品課程”“快跑”“名家博客”等輕應用,為在校師生提供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務,其效果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全校師生實名注冊,可信度高,有利于拉近師生的距離。同時,各學院利用易班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在迎新之際開發了“‘易見校長”特色輕應用,該應用是校易班中心應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師生需求而自主研發,從新生專欄、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等服務版塊搭建師生與校領導直接交流互動的橋梁。該輕應用在2016年9月2日迎新期間上線后,各版塊日均瀏覽量達1000余人次,目前共收到關于學校建設發展的互動留言400余條,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更為校園文化增添了活力和人文氣息。
二、規范校園訂閱號,加強網絡監管
微信的誕生是網絡媒體的新革命, 近兩年來微信已超越微博、QQ、飛信、人人網、SNS等傳統網絡平臺,成為校園中使用最廣泛的網絡新媒體平臺之一。各學院、各社團乃至輔導員、學生個人都會開通訂閱號,但是部分沒有官方認證、統一管理,學生每天收到的信息多而亂,反而造成學生難以獲取最有效的信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從2014年開始,按照“規范圈子,加強監管”的實踐思路,本著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原則,在工作實踐中,學校在各學院、各社團中選拔出了一批政治敏感度高、專業技術強的學生干部,開發校園新媒體監控的綠色軟件,重點監控不法分子利用學生通過校園非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不實信息、網絡貸款、電信詐騙等內容,這一舉動不僅使校園非官方訂閱號不再出現“網絡霧霾”,同時也保障了良好的大學生校園網絡環境。
三、整合校園文化活動,進一步優化活動管理,提升活動質量
目前大部分高校出現了一個普遍現象,即學校活動多,講座泛濫,學生被強制“填場子”。如今的校園文化活動大部分僅僅只是流于形式,未能注重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質量,失去了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本身價值。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近幾年根據這一現象,開始探索如何才能把校園文化活動整合起來,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學生工作處召集校團委、各學院文化負責人,開展了系列文化建設論壇,各部門將本年度的文化活動提交上來,通過統一分類規整后,將同類同時期開展的活動根據學生的喜好需求再整合提煉,通過量化全校的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的質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形成品牌文化傳承氛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十大歌手” “畢業晚會” “舞蹈大賽”等活動受到廣大師生支持;學校開展系列“花江論壇”講座, 結合專業特性、學生喜好等設計講座內容,學生自主意識變強了,求學欲望更加明顯。學校通過不斷探索創造品牌活動,結合網絡新媒體推廣、宣傳,使校園文化活動得以持續開展。
四、正確定位校園文化特色,結合網絡新媒體積極探索新途徑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動態,結合高校網絡新媒體,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精神及內涵,將原有的“灌輸”轉變為“引導”,將“宣傳”轉變為“服務”,將“被動”轉變為“主動”,凸顯高校新媒體的承載和橋梁作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依托學校特有的網絡新媒體,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和風格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強建周,高巍巍.加強網絡文化建設 有效引導校園輿論——運用網絡新媒體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3(4).
[2]中國教育報.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易班建設成為全區高校“領頭羊”[DB/OL]http://gaokao.chsi.com.cn/gkxx/yxzs/201603/20160302/1524029691.html.
[3]韓銀環,王聲光.基于網絡文化的大學生亞文化“雙刃性”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