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瑛
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助手。高職大學生作為智能手機使用的活躍人群,由手機引發的負面問題也日益凸顯,手機上網成癮、病理性使用手機已經嚴重干擾高職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影響學校教學秩序,降低人才培養質量。本文試從心理學角度多方面探討手機上網成癮原因,尋求解決辦法。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手機上網;成癮;成因
當今社會,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隨著集通信、娛樂、支付功能為一體的智能手機的普及,科技改變生活,作為時尚信息敏感人群的當代大學生更是成為手機上網的集中體驗人群。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部分學生不分時間、場合隨時使用手機上網的現象隨處可見,已經嚴重干擾教師教學,導致學生學風不振,學業水平下降,直接影響到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為改善這一現狀,筆者以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選取683名高職大學生,通過心理問卷測試進行手機上網現狀、上網成癮原因測試,并對測試數據通過心理學專業軟件進行匯總、篩選、分析、評定,試圖找到高職大學生手機上網成癮與性別、出生地域、經濟條件、原生家庭、自我效能、學習效能、人格等社會、心理因素的關聯度,從而真正了解高職大學生手機上網成癮的復雜原因,為從實踐上解決高職大學生手機上網成癮問題提供行之有效的幫助,為改善高職院校的學風、教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支撐。
一、高職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家庭因素分析
1.問卷設計
針對當前缺乏高職學生手機依賴現狀一手調查數據,為了解高職院校學生手機依賴狀態,尤其是手機依賴與家庭因素的關聯性,本文采用正翔2013編制的手機依賴問卷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18~20歲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通過抽樣,提取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大一、大二、大三學生683人,發放問卷683份,收回有效問卷645份,回收問卷有效率94.4%。645名調查對象中,其中男生255人,女生390人;農村學生397人,城鎮學生248人;來自經常爭吵家庭學生20人;來自三人正常家庭成員人數的學生214人,來自多成員家庭人數的學生416人,來自家庭成員不足(3人以下)的學生15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的手機依賴測量工作根據正翔于2013年編制的手機依賴問卷改編而成。原問卷中關于大學生發電子郵件的達3項,所以刪除“我發送很長的電子郵件”一項。對其他個別選項做了語言上的修改調整。修訂后的問卷包括持續性、沖突性、戒斷性、技術性和突顯性五個因素,共19個項目。持續性指不間斷地使用手機;沖突性指使用手機后對個體工作學習上的負面影響;戒斷性指被迫離開手機時或無法正常使用手機的功能,出現負性情緒反應;技術性指手機媒體功能操作過程中的習慣行為;突顯性指從使用手機對個體自身的重要性入手,考察手機使用對個體的重要意義。問卷采用五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記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說明過度使用手機癥狀越明顯。對修訂后的問卷分析顯示,問卷的α系數為0.85,各維度的α系數為0.52~0.72之間。
3.結果
(1)高職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總體情況。為了解高職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總體情況,本文統計了極小值、極大值、均值、標準差等,具體情況見表1 。
表1 顯示,高職大學生在持續性因素上得分高于理論均值,在其他因素及總分上的得分都不低于理論均值。
(2)不同性別學生的手機依賴情況。為了解男女學生手機依賴情況,對男女學生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 2。
表2顯示,女生的手機依賴情況總體上高于男生(p<00.05),女生在持續性和戒斷性兩因素上也顯示高于男生(分別為p<00.05,p<00.01)。
4.討論
(1)雖然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態與家庭氣氛、家庭結構關系不大,與目前的一些研究不太吻合但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結果可能與量本總量不多以及取樣代表性不夠有關。
(2)調查數據顯示高職大學生除在手機依賴性指標超過均值外,其余各項指標和均值差距不大,分析其中原因可能與高職大學生學業壓力不大,學生空閑時間較多,學生學習習慣不好有較大關聯,這也是高職大學生調查數據顯示盡管高職大學生對手機依賴性指標高但戒斷性、沖突性、突顯性指標與均值差距不大的原因所在。
二、高職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家庭因素的相關分析
1.問卷設計
為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上網成癮與家庭的關聯性,本文采用我國臺灣心理學研究者陳淑惠等人(2003年)編制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CIAS)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18~20歲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通過抽樣,提取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大一、大二、大三學生683人,發放問卷683份,收回有效問卷645份,回收問卷有效率94.4%。645名調查對象中,其中男生255人,女生390人;農村學生397人,城鎮學生248人;來自和睦健康家庭的學生474人,來自偶爾爭吵家庭學生151人,來自經常爭吵家庭學生20人;來自三人正常家庭成員人數的學生214人,來自多成員家庭人數的學生416人,來自家庭成員不足(3人以下)的學生15人。
3.結果
(1)高職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總體情況。為了解高職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總體情況,本文統計了極小值、極大值、均值、標準差等,具體情況見表3。
表3顯示,高職大學生在網絡成癮各因素和總分上得分都低于理論均值。
(2)不同性別學生的網絡成癮情況。為了解男女學生網絡成癮情況,本文對男女學生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4。
表2顯示,女生的網絡成癮戒斷反應高于男生(p<00.05),在其他因素和總分上,兩者差異不明顯。
4.討論
(1)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大學生網癮大小與家庭結構是否完整關系不大,甚至家庭結構完整的學生網癮數據高于缺損家庭,與已有心理測試結果有所沖突。令人欣喜的是高職大學生網癮的整體數據和各方面因素低于理論數據,這與高職院校得力的管理、教育措施、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良好的人際關系、較小的競爭壓力都有關系。
(2)從生源地來說,來自鄉鎮的高職學生網癮數據最高,戒斷性反應最大,而農村學生各項指標最低,戒斷性反應最小,兩者差異較為顯著。這與農村學生經濟條件有限,智能手機占有量和話費低有一定關系,客觀上不能支持高消費;也與農村學生勤奮好學、吃苦耐勞、嚴于律己的個人品質有關。鄉鎮學生網絡依賴性高與其興趣愛好單一、中學時代接觸網絡少、家庭教育不到位都有一定關系。
三、總結與反思
以上分析表明:①手機依賴和網絡成癮在高職大學生這個特點人群中的表現與社會其他群體相比并不如我們預想的那樣嚴重,與高職教師在學生日常教學和管理中的主觀感受有較大出入,這恐怕與教師本身缺乏對社會其他人群的了解及接觸導致結論不客觀有很大關系。②高職女大學生是手機依賴和網絡成癮的易感人群,我們應對這一特定人群加強預防、教育和引導,多開展一些女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將其注意力轉移到學業中來。③堅持系統論的指導思想,政府、學校、網絡運營商、學生四方形成教育合力,齊抓共管,凈化網絡環境,揚長避短,剛性和柔性舉措相結合,共筑校園網絡生態墻,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全面提升高職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徐 華,吳玄娜,蘭彥婷,等.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 27.
[2]畢 玉,蘇文亮,孫雅峰,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心理行為特點的在線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