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軍 趙遐
白描,本來是指中國繪畫藝術上的一種繪畫方法。在描寫人物或事物時,不以濃墨或重彩,而是用粗筆進行勾勒。后來,這種技法被廣泛運用至文學作品中。它的基本特征即用簡練的墨色來勾勒畫面,塑造人物形象,不加以色彩的渲染,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抓住描寫對象的本質特征,用準確有力的筆觸,寥寥數筆就寫出活生生的形象來,表現出自己對人事物的特定的感受。那么,如何正確運用白描手法呢?
一是唯“樸實”是求。白描不要求華麗的詞語,只追求樸實,自然。無論是哪一部文學作品,其白描手法運用得越多,就越接近現實,越接近真實。請看魯迅《故鄉》的開頭景物描寫的片段: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地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這一段文字,運用了極其簡潔的語言,描摹出了深冬景物的特征,不但將故鄉的深冬陰晦天色籠罩的原野盡收筆底,而且字里行間表露出作者內心深處深沉的悲涼。
二是唯“傳神”是求。白描手法講究將寫作的筆力集中于描寫人物的本質特征,一般運用幾句話,幾組詞,以幾個簡單的動作,就可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畫龍點睛,以少勝多,以“形”傳“神”,進而收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朱自清的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片段:
那時一個伙計跨過船來,拿著攤開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說,“點幾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裝出大方的樣子,向歌妓們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強將那歌折翻了一翻,卻不曾看清幾個字,便趕緊遞還那伙計,一面不好意思地說,“不要,我們……不要。”他便塞給平伯。平伯掉轉頭去,搖手說,“不要!”那人還膩著不走。平伯又回過臉來,搖著頭道“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處。我窘著再拒絕了他。他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
這一段描寫,通過對這位伙計硬來兜攬生意的少許動作、神情和語言的描寫,將他的職業及性格特點突出表現出來,雖著墨不多,但頗為傳神。作家運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傳神之處,而不刻意追求表面的藝術效果。
三是唯“個性”是求。白描手法作為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它主要的目的在于寫出人物的個性,進而讓讀者能區別不同的人物。一般是抓住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寫或人物簡短對話,將人物的性格呈現出來。如峻青的《黎明的河邊》的片段:
他長得很矮,看樣子頂多也不過十八歲。圓的臉,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細長的疤痕,顯然是子彈掠過時留下的紀念。
在這里,作家對年輕戰士小陳的肖像作了描寫。此處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將戰士小陳的體態特征與戰斗中留下的傷痕聯結起來描寫,突出表現他的勇敢精神及個性特點。
四是唯“情感”是求。白描手法旨在通過描寫人物或景物,以體現作者特定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表達,就是通過描寫的側重點來體現的。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
這一段文字讀起來如一杯白開水,但仔細品味,卻覺得感情真切,很是動人:一個父親為了自己的孩子,穿過鐵道,爬上月臺去買水果。這里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但卻蘊藏著一股濃濃的父子深情。這就是于平淡中見神奇,這就是白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