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軍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急診冠心病患者通過經撓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的方法以及療效,為臨床提供有力的依據。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急診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接受經股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研究組接受經撓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X線照射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出現情況,將所得各項數值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研究組手術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X線照射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并發癥出現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急診冠心病患者給予其經撓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療效顯著,治療安全性高,能夠顯著降低患者住院時間,緩解其經濟負擔,應該在臨床中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急診;冠心病;經撓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5.0.01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展經撓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可以在短時間之內使患者的不適癥狀獲得緩解,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不同部位穿刺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具有差異。本文選取我院在過去急診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資料100例,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接受經股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研究組接受經撓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X線照射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出現情況,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急診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資料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0例,女30例,平均年齡(63.3±2.6)歲,根據治療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各50例,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全部接受手術之前常規準備,對照組接受經股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對患者雙側腹股溝皮膚進行常規消毒之后穿刺股動脈,順著股動脈將指引導管置入;研究組接受經撓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對于患者的術側上肢前臂以及雙側腹股溝進行常規消毒,在其腕橫紋近端3 cm~4 cm橈動脈搏動位置進行穿刺,開展穿刺之前給予患者Allen試驗,試驗結果陽性患者能夠接受穿刺,穿刺之前使用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選取橈動脈穿刺針穿刺患者右側或是左側橈動脈,穿刺成功之后順著穿刺針方向將特質導絲置入,置入鞘管,在其內部注射硝酸甘油,劑量為100 g,之后順著導絲將指引導管置入到達冠狀動脈口[1]。依照患者的實際病變血管特點指引導絲、球囊以及導管支架,依照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進行常規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X線照射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出現情況,將所得各項數值進行統計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5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組手術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X線照射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研究組中穿刺部位出血1例,出現血腫1例,患者并發癥出現幾率為4.0%;對照組50例患者中穿刺部位出血4例,出現血腫2例,患者并發癥出現幾率為12.0%,研究組患者并發癥出現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診經股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屬于臨床常見的治療方式,其操作簡單,但會引發患者出血血腫以及穿刺部位出血等并發癥。經撓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之后患者出現并發癥幾率低,手術后患者可以馬上下床活動,住院時間減少[2]。通過對本文所選兩組患者的對比研究顯示,研究組手術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X線照射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出現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急診冠心病患者接受經撓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療效顯著,能夠顯著降低患者住院時間,治療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志聯,范衛澤,姜云發,谷新順,郝國貞,薛 玲,傅向華.經橈動脈入徑急診冠脈介入聯合替羅非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河北醫藥.2010,4:201-203.
[2] 甘立軍,張春卉,張 猛,代玉川,程云濤,劉雪玲,李傳方.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行急診介入治療AMI的療效與安全性[J].山東醫藥.2010,5:347-349.
[3] 曹 政,周玉杰,李艷芳,趙迎新,劉宇揚,史冬梅,成萬鈞.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19:189-19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