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玲++郝秀杰
內蒙古自治區腫瘤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目的 本次對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常見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腫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進行化療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給予預防并發癥護理。結果 實驗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應當給予預防并發癥護理,才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腫瘤化療;PICC置管;并發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5..02
PICC置管術目前已經得到廣泛運用,其方法不僅能夠減少患者長期反復刺穿的痛苦,同時減少藥液在輸液過程中的滲液或漏等跡象[1]。但是其手法需要有效的護理配合才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因此,本次對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常見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進行探討,為臨床護理提供重要依據。現在通過采用回顧和文字的形式進行探討,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腫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進行化療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56.39歲。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常見并發癥
①穿刺點滲血:PICC置管穿刺中針頭太粗或者進行穿刺的位置活動過于頻繁等,均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滲血的情況。②靜脈炎:一般發生在穿刺后2~3天內,臨床表現為穿刺部位上方沿著靜脈走向位置呈現皮膚壓痛或者紅腫的情況。③導管堵塞:該種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一般與置管時間的增長而發生幾率增加。④血栓形成:腫瘤患者一般處于高凝狀態,而導管作為異物可能誘發該種并發癥的出現,血栓的形成可能導致患者患者肢體出現疼痛、紅腫等。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給予預防并發癥護理。
①穿刺點滲血:對患者實施穿刺后,先采用靜脈輸液固定貼對穿刺位置進行覆蓋,同時進行外貼透明敷料,并且及時對患者采用繃帶包扎,然后實施壓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處理,對患者壓迫24 h。對患者進行穿刺之后,醫護人員需要加強對置管患者手術后活動的宣教工作,實施穿刺后2天內無需頻繁對敷料進行更換,以避免造成穿刺點愈合時間延長。
②靜脈炎:為了避免患者出現靜脈炎,需要將導管用肝素生理鹽水浸泡數分鐘后使用,以使得導管具有潤滑的效果,從而降低在進行送管的過程中導管和血管壁之間的摩擦,有利于降低患者出現機械性靜脈炎的情況出現。
③導管堵塞:為了能夠有效避免出現導管堵塞的情況,運用脈沖正壓封管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因此,首先需要對輸液的順序進行合理的安排,首先將高滲液進行輸入,然后再輸入具有較強刺激性以及粘稠度大的藥物,最后再將刺激小的藥物以及晶體藥物進行輸入。醫護人員在進行日常維護的時候,每次輸液前喝輸液后都需要采用20 mL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
④預防血栓:一旦有患者出現血栓,早期可以給予溶栓治療,醫護人員避免盲目拔管,及時通知主治醫師,根據醫囑給予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口服華法令、靜脈注射尿激酶等溶栓和抗凝治療,在進行溶栓的時候,醫護人員嚴密監測患者血小板、血常規等指標,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面色、呼吸、意識等。
1.3 療效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護理情況對比:顯效: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未出現穿刺點滲血、靜脈炎、導管堵塞、血栓形等不良反應;有效: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出現并發癥,但經過及時處理不影響護理效果,無效:患者護理過程中出現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延長了護理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實驗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以及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PICC置管也已經在臨床上運用得越來越廣泛,雖然ICC置管術只需外周穿刺,穿刺危險小、創傷小、成功率高、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患者的血管損傷和刺激,但是其并發癥是不可忽視的[2]。因此本次對實驗組患者給予預防并發癥護理,積極預防滲血、導管堵塞、靜脈炎、血栓形成的出現。通過本次研究結果表示,實實驗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對于腫瘤化療PICC置管患者應當給予預防并發癥護理,才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樊 潘,周迎春.PICC置管用加壓止血裝置的設計與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12):50-50.
[2] 劉 陽,陳光磊.PICC個性化護理在惡性腫瘤化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5,(10):947-94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