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軍
第一招看構圖
考生要仔細察看漫畫是單幅、雙幅還是多幅,從中捕捉作者的思路。如2016年全國卷Ⅰ的漫畫材料(參見考情分析)由四幅小漫畫組成,上面的兩幅漫畫是第一組,下面的兩幅漫畫是第二組。漫畫一分組,就構成了敘事的流動性、情節性。
第二招看文字
由于圖畫符號有不確定性,因此,漫畫上的文字就顯得十分重要,而這些文字恰恰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如2016年全國卷Ⅰ作文題所給漫畫上只有“100”“98”“55”“61”這幾個分數,既無標題,也無其他文字。因此,探究這類漫畫材料就需在細節的基礎上結合文字去進行分析。
第三招看細節
漫畫上常有一些重要的細節,傳達著作者的特定用意,需要仔細觀察,這有助于立意深入。如2016年全國卷Ⅰ作文題的漫畫材料,有四個重要細節:一是孩子的發型與服飾不同,這表明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孩子;二是孩子的表情,嘴角上翹表示開心,嘴角下垂表示沮喪;三是孩子的分數,有高低之分,有進退之別;四是孩子臉上的印痕,吻痕表示肯定、鼓勵,巴掌印表示批評、處罰。弄清了這些重要的細節,才算是大體上讀懂了漫畫上的“文字”。
第四招看比較
多幅漫畫就需要仔細比較其間的不同,這些不同正體現了漫畫的主旨,也是作文立意的關鍵所在。如2016年全國卷Ⅰ的漫畫材料首先可以橫向閱讀。橫向看第一組的兩小幅漫畫,得100分的孩子有兩個特征:咧著嘴巴笑,臉上有吻痕;得55分的孩子也有兩個特征:閉著嘴巴愁,臉上有巴掌。如果只有這兩幅漫畫的話,立意就會簡單許多,即一個關于“優生”與“差生”的教育問題。橫向看第二組的兩小幅漫畫,先前得100分的孩子現在得了98分,先前得55分的孩子現在得了61分,于是這兩個孩子的表情特征互換了。如果只有這兩幅漫畫的話,顯然無法立意,因為此處作者的思路又成了縱向比較。而縱向來看,左邊的孩子之所以前喜后悲,是因為評價者只看他的分數,求全責備,認為他退步了,他自己也隨之畏縮起來,少了自信;右邊的孩子之所以前悲后喜,是因為評價者只看他的分數,認為他進步了,鼓勵獎賞,他自己也隨之開心起來,多了一份自信。這么一分析,作文的立意就清晰了。
第五招看隱含
好的漫畫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寓意,通過畫面暗示了一些沒有說出來也沒有畫出來的內容。這就是漫畫上的隱含信息。考生寫作時要仔細觀察,合理聯想,把握這些隱含信息,立意才能更加深刻。細看2016年全國卷Ⅰ的漫畫材料,至少有兩個重要的隱含信息。第一個重要的隱含信息是:誰給孩子的臉上留下了吻痕與巴掌印?這在畫面上沒有畫出來,但顯然這是制約寫作立意的最重要元素。我們可以合理推測:應該是不同家庭里的兩個家長,引申出去,還可以是老師,還可以是社會教育。第二個重要的隱含信息是:孩子心里是怎樣想的?這在畫面上也畫不出來,需要讀者通過人物的表情符號去進行合理聯想揣測,這既是寫作的又一個切入角度,也是寫作立意確定的又一個重要方面。這兩個孩子會怎樣想呢?他們或許在想“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或許在想學習真無聊,或許在想誰能呵護自己的興趣特長,或許在想自己和父母都成了分數的奴隸……這么一分析,文章的立意又有了新意和深意。
第六招左轉換
漫畫符號常有象征性,不能機械地比附,需要合理引申、轉換。“巴掌”是什么?“吻”是什么?當然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就是扇巴掌,就是親吻,也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只是“體罰”和“親一下”。“巴掌”是構成漫畫的象征性元素,它可以是扇巴掌,也可以代指其他類型的體罰,還可以是批評、指責、呵斥等其他處罰。“吻”也是構成漫畫的象征性元素,它可以是親吻,也可以是擁抱、鼓勵,還可以是獎錢、獎物、游玩、美食等其他獎賞。因此,“扇巴掌”和“吻”概括其本質就是:懲罰與鼓勵。
■
漫畫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種形式,最重要的問題同樣是確定最佳立意。一般利用上述六招閱讀和思考后,就可以準確地擬定文章立意了。通過對2016年漫畫材料各元素及相互間關系的分析,聯系社會現實,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確定最佳立意:①教育者角度:莫以分數高低論成敗;分數并非唯一評價標準。②孩子角度:莫成為分數的奴隸;孩子擁有快樂、全面發展的權利。在此,要特別注意的是,因為漫畫是對當下社會生活的反映,因此漫畫作文只有放在當前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去立意才能更加準確、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