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吳金萍
【摘要】目的 探討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對肩周炎的療效。方法 選取本院肩周炎患者80例進行為期三個療程的治療,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實驗組使用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的治療方式,而對照組只采用溫針灸的治療方式,比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結果 實驗組對肩周炎患者的療效與治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對肩周炎治療有很好的療效,在臨床治療方面應當得到大力推廣與使用。
【關鍵詞】溫針灸;動態手法;肩周炎
【中圖分類號】R2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0..02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系指肩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因勞損、退變、分寒濕侵襲等因素所致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上以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功能障礙、肌肉萎縮為主要特征。本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年齡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故有“五十肩”、“肩凝癥”、“肩關節粘連”、“凍結肩”之稱[1]。本病的中醫病因病理: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病原因與年齡、氣候環境、勞損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有關。人到中年以后,形體氣血漸衰,骨節疏弛,復感風寒濕邪,致使肩部氣血凝滯,筋失濡養,筋脈拘急發為本病。本病的西醫病因病理:肩關節活動范圍大,關節靈活,活動頻繁,關節囊薄弱,參與肩部活動的肌肉、韌帶、滑液囊多,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摩擦、擠壓和牽扯,而致非特異性炎癥或退變;肩部的急慢性勞損,可造成關節周圍韌帶、肌腱、關節囊廣泛充血、滲出、水腫、增厚、粘連,導致關節活動功能障礙。臨近組織的病變,也是引起肩關節粘連的一個因素。如果治療不及時、有效,那么肩關節功能活動就將會受到很大限制,甚至引起肩關節周圍粘連、肌肉萎縮。此病初期為炎癥期,肩關節呈現劇烈疼痛,功能障礙以主動活動受限明顯,而被動活動則不明顯為主。粘連期由于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廣泛粘連導致活動功能障礙,此期疼痛明顯減輕,而關節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肌肉萎縮期由于粘連日久,因關節功能障礙出現廢用性肌萎縮,尤以三角肌、岡上肌萎縮明顯,萎縮的程度與病程時間的長短有關。臨床上通常給予藥物治療,但效果不夠確切,本院從2014年起結合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對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療效顯著,此次研究選擇本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0例開展實驗,并對研究結果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0例進行治療,將其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臨床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實驗組使用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的治療方式,而對照組只采用溫針灸的治療方式,具體為:首先,溫針灸。治療原則:散寒通絡、活血止痛,病人取側臥位,且患肩充分暴露。取患側肩內陵、肩井、肩髃、肩貞、臂臑、天宗、秉風、肩中俞、曲池、手三里等穴,用0.45 mm×
28 mm型號的毫針,采取指壓進針法進針,將針迅速刺入皮下,施以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在上述各穴的針柄刺上小段(大概1 cm)艾條,離皮膚距離在3 cm左右,每處穴位灸2~3針,1次/d。在治療過程中用硬紙板覆蓋穴位皮膚,以防燙傷局部皮膚,囑患者以溫熱感為度;其次,動態手法。經過溫針灸治療后,讓病人休息20 min左右再做動態推拿。患者采取座位,醫者立于患者身后,囑患者主動做患肩的前屈、上舉、外展與后伸等動作,當患者做某一動作有疼痛明顯時,囑患者保持當前體位,醫者采用揉法或一指禪法松解痛點,手法應從輕至重,以患者疼痛耐受為度,松解4 min左右囑重復該動作,這樣針對痛點重復操作3次,等到結束再用揉法按壓肩關節的局部,手法盡量輕[2]。兩組一個療程都是7天,經過三個療程治療后做療效評估。療效評估標準為:治愈為病人肩痛癥狀全部消失,肩關節的功能恢復如初;顯效為肩痛癥狀顯著減輕,肩關節功能大部分恢復至正常水平;無效為癥狀體征沒有任何變化,肩關節功能沒有改善或是較治療之前更為惡化。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根據實驗方法中的評定標準(治愈率)進行對比分析:實驗組治療效果與治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實驗組患者進行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方法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采取溫針灸的療效。見表2。
3 討 論
本次研究,根據實驗方法中的評定標準(治愈率)進行對比分析:實驗組療效與治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實驗組患者進行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方法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采取溫針灸的療效。肩周炎是系指肩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因勞損、退變、分寒濕侵襲等因素所致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暫未找到確切病因,但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病原因與年齡、氣候環境、勞損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有關。通過以往臨床經驗該病多和肩周組織勞損,退行病變,風寒,內分泌功能紊亂,外傷,頸椎病及局部受風寒濕侵襲等因素存在密切關聯。人到中年以后,形體氣血漸衰,骨節疏弛,復感風寒濕邪,致使肩部氣血凝滯,筋失濡養,筋脈拘急發為本病。在《神灸經論》當中有云取艾條入十二經、入三陰,調理氣血、清除寒濕,可以很好治療此疾病。這表示艾灸具有祛濕通絡、溫經散寒與振奮陽氣等效用[3]。運用動態手法能夠讓肩關節的周圍粘連組織得以松解,同時提升痛閾,使緊張肌肉與攣縮的關節囊得到放松,讓肩關節活動恢復自如[4]。。從本次實驗結果實驗組明顯好于對照組即可證實此點,而且利用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治療毒副作用幾乎沒有,所以未來可考慮將此治療方法作為肩周炎治療
首選。
綜上所述,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對肩周炎治療有很好的療效,在臨床治療方面應當得到大力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 范炳華,漢明航,趙 毅,等.《推拿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9.
[2] 黃紅芳.溫針灸、運動針法結合刺絡拔罐治療肩周炎4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4,06:190-191.
[3] 謝凌鋒,黃曉琳,岳 翔,等.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結合牽伸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05:476-478.
[4] 黃素貞.溫針灸聯合動態手法對肩周炎疼痛癥狀影響分析[J].四川中醫,2015,09: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