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湛
三十多年前的煉油工人首次出國
□ 蔡 湛

茂名石化老一輩煉油人進行裝置吊裝。薛治旭 攝
更值得人們引為自豪的是走出國門打開眼界學習最新技術,對培養作風與技術過硬的煉油員工隊伍所產生的“催化”與“裂變”作用。
三十多年前的1982年春天,美國南部的聯合石油公司別克斯菲爾煉油廠來了一群衣著樸素的中國工人。在對外交往大門剛剛打開,中美之間人員往來不多之際,自然引來周圍人們的好奇目光。
中國工人赴美國學習,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是件稀罕的事情。原來,上世紀80年代初茂名引進了我國第一套加氫裂化裝置,雖然設備由日本公司提供,但工藝技術卻是美國的,根據協議茂名石油工業公司(茂名石化前身)派出由15名職工(其中7名為一線工人)組成的隊伍,赴美進行為期4個月的學習培訓。這是茂名歷史上首次工人成批出國。筆者當年多次訪問出國學習的職工,記下的故事至今難忘。
1981年10月,當15名茂名煉油員工接到將赴美國學習培訓的通知時,沒有多少初次出國的欣喜,他們感受到的卻是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改革開放帷幕拉開,人們看到我國煉油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都憋著一股改變落后現狀的勁兒。茂名作為當時我國南方唯一的煉油基地,更被石油工業部定為實施“三年接近、五年趕上國際煉油技術水平”戰略的重點企業。就在這時,歷史機遇降臨茂名,國家在百廢待興、外匯緊缺的情況下,決定引進一批先進煉油裝置,并將首次引進的8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放在茂名。
這一喜訊迅速傳遍十里油城,煉油員工奔走相告,喜形于色。加氫裂化裝置連同配套設施總投資近2億元,是當時我國煉油工業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這在上世紀80年代初是一筆相當大的投資。要知道茂名煉油基地從興建到形成500萬噸能力也只花了不到10個億。同時,這套裝置的引進,還承擔著生產高質量油品的重任。過去由于只有常減壓、熱裂化和酸堿精制的常規手段,茂名無法生產噴氣式飛機所用的航空煤油和高標準的輕柴油,引進加氫裂化技術后,這些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加氫裂化裝置自1980年11月動工興建,只用16個月就全部建成。開好新裝置,成為茂名煉油人的共同心愿。新組建的加氫裂化車間雖然聚集了全廠的精英,但對從未接觸過的高溫高壓臨氫新技術,誰也不敢掉以輕心。加上茂名當時的煉油裝置都是低溫低壓的,來個高溫高壓的洋家伙,能否駕馭得了,大家心中沒有底。當年赴美學習的首任加氫裂化車間主任吳德俊回憶道:“公司經理找我談話,說公司讓我擔任引進裝置車間主任并赴美學習。我心頭一震,回答說希望回去跟愛人商量一下再答復。公司經理把手一揚,說就這樣定了。我也只能硬上挑這副重擔了?!苯涍^嚴格挑選的15名員工,就是這樣帶著企業的重托走出國門的。
在工人出國學習極為難得的年代,這15位煉油員工不僅珍惜學習機會,每天如饑似渴地學習10多個小時,全部獲得A級好成績,熟練掌握了當時國際最先進的加氫裂化煉油技術,而且在國外保持了茂名工人艱苦樸素的作風,將節省下來的41600美元全部交公。
來到美國,他們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吃飯貴。上館子吃飯,一頓普普通通的飯菜,每人得花8美元,一天伙食就得20美元。大家決定,自己買菜,自己做飯。于是,從領隊、工程師到工人,每周兩次,輪流上超市買菜,專門挑便宜的買。美國的凍雞很便宜,他們一買十多個,白切、紅燒輪流做,但大家說怎么也吃不出家鄉土雞的味道。為了省錢,他們幾乎吃了三個多月的“洋雞”。從住地去超市,他們不乘出租車,來回徒步一個多小時。一些駕著小汽車上市場的美國人,目睹這群異鄉人提著蔬菜凍肉走路,都投以詫異的目光。就這樣,他們每人每天僅用6至8美元的伙食費。
他們在舊金山煉油廠學習時,始終住在廉價的公寓里。后來,他們到了南方的別克斯菲爾煉油廠學習。接待人員把他們送進一家旅館,說這是價錢較便宜的旅館。誰知在一周后交房租時,住宿費竟高達2300多美元。大家認為太貴,于是,幾個人分頭去另找廉價的旅館。
在洛杉磯學習時,美國朋友告訴他們:影城好萊塢就在這里,里面有古城堡,有中世紀的馬車,有現代火箭,有世界各名城的象征性街景……他們都想一睹為快,可是一算,參觀好萊塢,每張門票7.5美元,加上來回乘汽車的費用,15人得花200多美元。結論又是“劃不來”。大家表示:“凡是花國家的錢去游玩,一概不去。”不少同志原是電影迷,可是這次到美國一百多天,誰也沒有上電影院看過一場電影,因為美國最便宜的電影票也要5美元一張。
聽說在美國理發貴,他們特地帶了一套理發工具,自己動手,互相理發。后來,理發推子壞了,才把他們“逼上”理發館。大多數理發館理一次發18美元,他們好不容易才找到6至10美元理一次頭發的小理發館?;貒跋?,有幾位職工舍不得花6美元理最后一次發,直至飛回北京才趕忙進理發店推掉蓬松的長頭發。有位工程師留了兩個多月的長發,回到家里愛人責怪他出國學“嬉皮士”留長發,后知道是為節省理發錢才轉嗔為喜。
一位老職工抽煙20多年了,幾次戒煙都戒不掉。這次到美國,他卻成功戒煙了。原來他暗自盤算:在美國買一包最普通的“萬寶路”香煙也要0.8美元,四個月的抽煙費用不就超過100美元了么?因此,在他抽完帶去的“大前門”之后,就戒煙了。其他六七個抽煙的同志也把煙戒掉了。美國朋友感到十分驚奇:整個學習隊怎么沒有一個抽煙的?
按照規定,國家發給的生活費可以全部用完,節約的部分則要全部歸公。這個規定,學習隊的同志是清清楚楚的??墒?,大伙說:國家在經濟還有困難的情況下,拿出這么一大筆外匯送我們出國學習,我們不發奮學習,不省吃儉用,能對得起祖國和人民嗎?

工人們參加裝置建設勞動。張瓊 供圖
引進來走出去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使茂名煉油嘗到了領頭羊的甜頭。我國第一套加氫裂化裝置在以赴美學習人員為骨干的員工隊伍操控下,于1982年11月實現一次開車投產成功,年產80多萬噸優質航空煤油等產品滿足了國防與民航的燃料急需,只用5年多就收回了全部投資。1987年7月,一批來自美國聯合石油公司的專家專程來到茂名,考察引進該公司技術的加氫裂化裝置。這批洋專家上高塔,巡機房,里里外外仔細檢查。在查看了5年多的運轉數據后,還對現場的員工考起了操作要點。最后,他們下了這樣的結論:“這套裝置開出了極好水平,這在美國也不多見?!?/p>

茂名石化老裝置建設現場。薛治旭 攝
從1982年底投產,1983年底通過國家驗收,茂名加氫裂化裝置至今已高效運行了30多年,仍然是茂名石化的主力裝置之一。同時,在隨后引進的南京、上海等多套同類型裝置開工時,茂名赴美學習人員成了現場指導開車投產的專家。在南京煉油基地引進加氫裂化裝置開始投產時,一些技術難題使裝置運轉遲遲沒有進入預定狀態。后來,在茂名派出的開工隊幫助下,迅速排除困難,實現一次投產成功。這家企業為此專門向茂名煉油廠發來感謝電。為接待各煉油企業派到茂名培訓的人員,茂名石油工業公司專門在離廠門不遠處建起培訓基地,將引進的先進煉油技術傳向各企業。這批當時最先進的煉油裝置相繼投產,使我國煉油工業技術水平躍上新臺階,明顯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更值得人們引為自豪的是走出國門打開眼界學習最新技術,對培養作風與技術過硬的煉油員工隊伍所產生的“催化”與“裂變”作用。
1986年1月1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茂名石油工業公司,第一站就是加氫裂化車間。當赴美學習時的班長、時任車間主任林日雄嫻熟地向胡總書記介紹引進裝置生產和效益情況時,總書記問:“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陪同的公司領導說:“他是中專畢業,但到美國學習過,現在技術上成了行家?!彪S后,林日雄又參與了渣油加氫裂化成套技術開發、高速公路瀝青的規模生產等重大攻關,成為煉油生產的帶頭人,后被提拔為煉油廠副廠長、茂名石化總調度長、公司副總工程師,挑起指揮我國最大煉化企業之一的茂名石化生產運轉的重任。
首批出國學習的15名員工,大都與林日雄一樣,成為技術與管理骨干。當年赴美學習時的車間主任、工程師吳德俊,經歷一線磨煉,成為獲得國務院特別津貼的煉油專家,長期擔任茂名煉油廠廠長、茂名石化副總工程師。他帶領員工攻克高含硫原油加工難關,實現煉油裝置十多年安全高效運轉,在茂名煉油從400萬噸到我國首座1千萬噸煉油基地的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事情雖然過去三十年了,首批出國學習的煉油工人大都也退出了崗位,但他們的好作風至今仍然是我們學習的一面鏡子。
(作者單位:茂名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