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遼河油田分公司西部油田項目管理部, 遼寧 盤錦 124010)
復雜小斷塊改善開發效果研究
羅剛(遼河油田分公司西部油田項目管理部, 遼寧 盤錦 124010)
本文針對某油田存在的地質體復雜、注采井網不完善、采油速度偏低等問題,以地質再認識和剩余油研究為基礎,重新規劃了注采井網,通過該項目開展有效改善了油田開發效果。
重構地質體;剩余油研究;完善注采井網
某油田構造整體表現為一組受南傾逆斷裂控制的呈北西-南東走向的長軸背斜群,主斷裂位于構造北翼,發育三個局部構造,開發目的層為石炭系CI和CIII,其中1號斷塊含油面積6.3km2,地質儲量601×104t,埋深-3000~-3500m。
2.1 油藏地質體復雜
油田石炭系經歷了由“濱外陸棚-潮坪-三角洲前緣-潮坪”的海-陸交替沉積轉化,造成儲層橫、縱向變化較大,儲層展布、單砂體分布規律較難判定。同時,區域復雜構造運動頻繁,多期斷裂發育,且三維地震數據頻帶相對較窄,分辨率低,精細構造解釋難度大。
2.2 注采井網不完善,目前開發水平低
早期開發方案設計中未進行層系劃分,后期調整過程中未及時細分層系建立注采井網;油藏投入開發以來一直采用天然能量衰竭式開采,目前油藏處于低速開采狀態,采油速度0.5%。
2.3 地層壓力水平低,油井產能低
由于未建立有效的注采井網,目前油藏地層壓力水平低,僅為14.3MPa,壓力保持水平為41%,油井平均單井日產油僅2.0t,亟需補充能量注水開發。
2.1 把 握重點,重構地質體
(1)高精度層序地層劃分與對比。以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為基礎,綜合分析地震、測井、生產動態特征,按照2個三級層序、4個準層序組、10個準層序搭建地層格架,按照“井震結合、旋回對比、分級控制”的原則,重新梳理單砂體級別精細地層對比。
(2)精細構造解釋。針對本區構造運動特點,結合區域構造演化背景,重新梳理了構造解釋思路,在常規時-深標定、主-測剖面聯動解釋的基礎上,合理建立斷裂模型、梳理斷裂期次、落實斷層作用。確定本區的斷裂解釋模型,共分為3大類6種斷層類型。
(3)綜合構建地質體,梳理單砂體分布。經過精細地層對比和構造解釋,認為斷塊整體是一個南北逆斷層夾持的斷背構造,內部被一南北走向的走滑斷層分割成東西兩塊。
結合地質分層和斷層作用,對單砂體油層分布得到了重新認識。梳理出5個單砂體,為注水方案規劃、單井措施提出、新井位規劃奠定基礎。
3.2 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
在精細油藏地質特征研究基礎上,利用物質平衡法、新井資料統計法、動態分析法共3種方法開展了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
①物質平衡法。計算出目前CⅠ油組剩余油飽和度為57.9%,具有較大開發調整潛力;CⅢ剩余油飽和度為48.3%。②新井檢查法。新井檢查法是利用新鉆井測井資料描述縱向剩余油分布。綜合分析認為CⅠ主力油砂體水淹程度低,剩余油飽和度較高。③動態分析法。綜合應用新井、動態監測及生產資料等對剩余油分布情況進行半定量描述。分析認為CⅠ水淹程度低,剩余油連片分布,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構造高部位和井間;CⅢ邊底水能量較強,水淹整體程度高,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構造軸部。
3.3 構建注采井網研究
在搞清剩余油分布規律的基礎上,開展了注采井網規劃研究。CⅠ油組采用不規則面積井網,重點構建連片分布的主力潛力層注采井網,同時考慮單井多層兼顧CⅢ;在井控程度低的區域部署新井或側鉆井,完善注采井網,注水補充地層能量,提高水驅采收率。
經過該項目開展,在1號斷塊優選實施的油井措施取得好效果,共實施措施6口,初期日增油70t,目前日增油43t,累計增油8155t。通過各類措施的實施,斷塊開發效果明顯改善。區塊日產油由之前的82t上升到目前103t,上升了21t;采油速度由0.5%上升到0.8%,上升了0.3%。
①通過對地質體重新刻畫、成藏規律重新認識,發現多個單砂體存在儲量空白區,具有較大的挖潛潛力。②綜合應用多種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規律,有針對性編制下步注水調整方案。通過進一步完善注采井網及單井措施挖潛,有效改善斷塊開發效果。
[1]張新征,張烈輝,熊鈺,孫為全,李玉林.高含水油田開發效果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5.
[2]李浩,孟憲君,孫國紅.低滲透油田經濟可采儲量評價方法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0.
[3]黎文清,李世安.油氣田開發地質基礎[M].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
羅剛,畢業于重慶科技學院,現從事油田地質開發動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