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漁業經濟研究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關于黑龍江省休閑漁業發展情況的報告
張瀾瀾 寧 博 康 萌
(黑龍江省漁業經濟研究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十二五”期間,我省漁業穩步健康發展,不僅為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保障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更為漁業增效、漁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已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產業和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水產品的需求已從過去的冷凍品轉向鮮活、優質,甚至更高的追求。雙休日及小長假制度的實行,使人們的休閑時間越來越多。全省各地很多漁業生產經營者以及其他行業投資者,因地制宜地發展休閑漁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漁業的多功能性日益彰顯。
我省休閑漁業隨著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樣性,逐步向集垂釣、餐飲、住宿、娛樂、觀光等為一體的多元化方向發展,經過“十二五”期間的不斷開發建設,我省休閑漁業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拉伸了漁業生產經營鏈條。
(一)休閑漁業規模發展,促進了漁業轉型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6年7月底,全省十三個市地已建各類休閑漁業場(館)3858處,比2010年增加28.6%;垂釣面積102.6萬畝,占全省總養魚水面的17.6%;平均每處休閑漁業場(館)面積265.9畝,比2010年增45.3%。冬釣面積8423.8畝,是2010年的8.32倍。餐飲面積30.2萬平方米,住宿面積22萬平方米。所有休閑漁業場(館)日接待能力達15.9萬人次,是2010年的14倍;垂釣魚類3.3萬噸,垂釣收入近4.5億元,比2010年增加1.6億元,比魚類直接上市增收2億元。休閑漁業的發展實現了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提高了產地知名度。休閑漁業已成為我省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市場消費點、就業拉動點。佳木斯郊區山水漁業有限公司,共有150畝養魚水面,畝產600—750公斤,養殖品種有“四大家魚”、團頭魴、彭澤鯽、錦鯉、烏克蘭福安鯉等20余種,2009年獲得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稱號并取得無公害認證,養殖的魚類遠近聞名。一方面,通過微信群開展休閑游釣,以釣“金坑”和“添坑”的方式吸引垂釣愛好者,鯉魚每斤12元,鯽魚每斤15元,比批發市場價格高一倍。在發展休閑漁業過程中,在周邊村屯雇工18人;另一方面,2016年1月首次開展以“冬捕納福”為主題的冬捕節,吸引冬捕愛好者近千人,冬捕產量3萬余斤,單尾4—5斤的鯉魚每斤10元、7斤左右的每斤15元、8斤以上的每斤20元。2016年春又投資200萬元,興建1300平方米的冬釣館,冬季用于冬釣,夏季作為餐飲場所。多年來,山水漁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商品魚全部用于休閑漁業,漁業經濟總產值中一三產業比為3:7,實現了漁業轉型升級。
(二)開展全國示范基地建設,推動休閑漁業發展
2012年9月,農業部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因地制宜,扶持引導,創新發展,規范管理,不斷豐富和拓展漁業的休閑娛樂功能和文化內涵,發展和提升休閑漁業,促進現代漁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省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把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作為促進休閑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落實責任,完善措施,扎實推進。2012年—2014年,我省從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環境綠化美觀、休閑漁業主題項目內容健康豐富、市場吸引力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較好等方面,評選出符合條件、代表性強的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向農業部申報。全省先后有三批次10個場戶通過了農業部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認定工作。木蘭縣藍藝地毯集團于2009年開始承包山地1500畝(包括山間塘壩150畝),建設黑龍江省木蘭縣漁源多種經營養殖基地(木蘭縣山里度假村),發展休閑漁業。2013年被批準授予“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稱號后,又陸續投資,開發建設住宿、餐飲、亭廊、風車臺、鹿苑等設施,目前年接待能力達到近10萬人次,純收入達60萬元。游客不僅可以登山、垂釣、觀鳥,還能舉辦篝火晚會,品嘗農家菜。同時,還可以到藍藝地毯集團產品展廳觀摩,購買地毯制品。山里度假村既是藍藝地毯集團的名片,又是宣傳、銷售企業產品的窗口,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幾年來,除甘南縣綠色水產養殖場外,巴彥縣呈祥水產品良種繁育基地等九個示范基地均有很大發展,截止2016年7月底,九家示范基地固定資產總值達到11.9億元;產值實現4705.5萬元,純盈利783萬元。全省具有一定規模的游釣度假村發展到818家,經營水面76.5萬畝,實現收入近6億元。
(三)休閑漁業投資多元化,不斷優化創新
我省休閑漁業絕大多數是漁業生產者利用現有的設施和空間,使用自身的積累,修建和改擴建餐飲、住宿等設施,滾動式發展,逐步走上了集垂釣、餐飲、住宿、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經營之路。哈爾濱市漁業集團投資3000萬元,在萬寶鎮原國營北郊漁場場址上,建設占地750畝丁香島度假村。開發垂釣水面250畝,餐飲、住宿面積900平方米,露天高爾夫練習場2萬平方米,池堤草坪化,場區花園化。同時,積極配套建設省內最大、品種最多的地產魚類標本博物館。目前,已集垂釣、休閑、餐飲、科普為一體,年盈利由2011年的120多萬元提高到2016年7月底的183萬元。與此同時,其它行業投資者發展休閑漁業的熱潮方興未艾。紅星水庫位于阿城區紅星鎮境內,距市中心約10公里,可利用養魚水面3000畝。香阿干道以及橫頭山旅游環線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哈爾濱市與水庫景區的距離。庫區內景色怡人,環境幽雅,庫內魚類品種繁多,發展旅游、垂釣、餐飲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水庫管理部門利用其地理、資源優勢,積極調整思路,大力招商引資。東方集團結合企業核心文化,拓展集團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休閑漁業。計劃分三期投資12億元,整體打造紅星水庫的旅游環境,將紅星水庫建成距哈爾濱市最近的四星級綜合自然景區。目前,二期工程投資8億元,完成了拆遷、規劃工作,大部分景點與餐飲住宿等基礎設施基本建成。
(四)休閑漁業助推了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休閑漁業的蓬勃興起,實現了一產與三產的有機結合,使相關資源得了合理配置并發揮了效用。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鄉有各類游釣場點48家,游釣季節在當地雇工1500多人,同時餐飲業原料大部分來自于周圍農戶生產的農副產品,僅此一項農民增收可達200萬元。杜蒙縣珰奈濕地休閑旅游區,每年從周邊農村雇工200多名,同時周邊農戶提供農副產品,依托休閑漁業人均收入10012元,比全縣人均收入高3012元。休閑漁業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毗鄰扎龍自然保護區,大慶市林甸縣三合鄉沿302國道建有大型游釣度假村6處,這些度假村設施齊全,功能完善,項目多樣,其中的郭氏漁莊、色氏活魚村被省旅游局確定為旅游定點單位。目前這6家度假村年每年從當地村屯雇工100多名,年接待游客近100萬人次,純利可達1500萬元。
我省休閑漁業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的,作為新興產業,在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基建產權問題。休閑漁業是傳統漁業的延伸和拓展,其發展必然要依托水域來建設。我省存在休閑漁業場(館)所修建的餐飲、住宿等用地未審批、建筑無規劃問題,這些問題不協調解決好,將對企業后續的發展帶來隱患。
二是季節性不均衡。我省冬釣面積8423.8畝,僅占垂釣面積的0.82%,而且露天冰下垂釣開展得更少,冬釣品種開發的少,與紅火的冰雪旅游存在反差。現有的相關設施閑置較長時間,使用率低,沒能完全發揮應有的效用。
三是地點比較偏遠。很多休閑漁業場所相對偏遠,交通不便,與1小時經濟圈的標準相距較遠,游客大部分時間花在行程上,制約經營者投資開發相關項目。
四是占比質量較低。截至2016年7月,全省休閑漁業產值在全省漁業總產值中不足5%,在漁業第三產業產值中占43.4%。由于沒有統一評價指標體系,休閑漁業范圍無法界定。休閑漁業中缺乏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冰雪文化的底蘊,有待于經營者挖掘利用,提升休閑漁業檔次質量。
五是環保有待加強。一些休閑漁業場點游客較多,環保設施不配套,個別休閑漁業場所及游客環保意識較差,生產、生活垃圾處理不當,影響了休閑漁業的形象。
(一)加強對休閑漁業基本建設的規劃引導
“十三五”期間,農業部應盡早組織開展休閑漁業范圍界定、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等工作,以便各地結合養魚水面確認發放使用證的工作,對各類休閑漁業進行登記造冊,加強管理,分類指導。要堅持科學發展,對休閑漁業的布局和定位統一規劃,有組織地實施。休閑漁業建設所需土地,要履行相應審批手續,將休閑漁業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做到與農村公益設施(如道路等)建設相結合,與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建設相結合,與農村生態保護建設相結合,與本地旅游開發利用相結合,這樣可以充分發揮道路等公共設施的效能,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水面等資源。引導休閑漁業經營者依法投資建設餐飲、住宿等固定資產,使之有合法的手續,以便進行抵押融資,再投入于餐飲、住宿設施的完善配套,擴大經營規模。實現休閑漁業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由單一經營向多元經營轉變。
(二)加強對休閑漁業的政策扶持
應適當延長土地和水面的承包使用期。現在多數休閑漁業企業的土地或水面是從漁民流轉來的,由于使用期的限制,影響了對休閑漁業投資的積極性。休閑漁業投資主要是固定資產,沒有較長的經營年限,必將影響到長遠發展。“十三五”期間,應利用土地流轉政策,制定相應措施,安排一定數量的建設用地指標,適當延長土地及水面承包使用期,以鼓勵休閑漁業的健康發展。要制定優惠政策。“十三五”期間,農業部漁業主管部門應與政府有關部門協調,出臺扶持發展休閑漁業的政策,引導休閑漁業走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各級財政應建立休閑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發展休閑漁業;將符合條件的休閑漁業列入重點骨干企業給予適當支持;在一定年限內將休閑漁業企業用電納入農用電價格管理,為休閑漁業的規范發展創造寬松的政策條件。
(三)加強對休閑漁業的服務力度
休閑漁業涉及到漁業、土地、水利、工商、衛生和旅游等部門,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同時要積極引導各級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工作延伸到休閑漁業。從品種引進、物資供應、技術指導、融資等各個方面開展服務工作。各級漁業社會化服務機構,要積極組織休閑漁業生產經營者大力開展無公害水產品的養殖,統一養殖技術標準,統一規范魚病防治藥物的使用。各級水生動物防疫機構要認真開展檢疫監測工作,特別是對省外調入放釣的魚類,要實行準入制度;加強對垂釣環境中用用電線路等設施的安全管理,避免垂釣游客造成身體損害;提高環保意識,避免污染休閑漁業環境。要加強對休閑漁業行業協會組織建設,國家應研究制定休閑漁業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督,做到依法經營,健康發展。要在旅游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從各級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從業人員中培養兼業從事游釣導游業者,既可以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收入,又有利于休閑漁業的發展。
(四)加強對休閑漁業的品位建設
我省少數民族多達47個,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異域文化特色鮮明,而且經過長期不斷地融合和積淀,形成了特有的地方文化,文化底蘊相當厚重。如何使休閑漁業與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已是擺在各級管理部門和經營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與各級地方政府密切協調,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休閑漁業的開發建設統一規劃設計,加強引導,突出人文特色、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潛力,使之與休閑漁業有機結合,提升休閑漁業的質量檔次。各地要通過休閑漁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就業容量。同時,要加強與旅游管理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對條件具備,項目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并能開展冬釣的觀光休閑漁業場點進行認定工作,力爭能夠確定為省級、市級或縣級旅游定點接待單位,實行掛牌服務,從而建成以特有地域為依托,以名優魚類為媒介的特色休閑漁業,并通過廣播、報紙、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向全社會大力宣傳、推介。
(五)加強對休閑漁業的開拓創新
我省特有的地域性決定了休閑漁業的季節性分明的特點,現有的休閑漁業室內垂釣館,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與真正的冬釣有很大的區別。北歐、北美等國家的冬釣完全是游釣者置身于自然環境之中,臥雪穿冰進行垂釣,既可觀光分外嬌饒的銀裝素裹之美景,又可以享受“釣魚翁”之樂趣。多年以來,我省漁業主管部門和科研部門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技術合作,從加拿大先后引進了大眼獅鱸、湖白鮭等冷水魚品種,在哈爾濱市道里區太平湖、木蘭縣香磨山水庫進行移殖投放,初見成效。同時,很多縣市利用山澗溪流、涌泉水開展鮭鱒魚養殖,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規模。另外,我省地產的哲羅、細鱗等名貴魚類人工繁育獲得成功,為大面積的人工養殖創造了條件。這些品種魚類都適合于開展冬釣。因此,具有觀光休閑漁業功能的地方要合理規劃,加大投資力度,積極引進并移殖大眼獅鱸、湖白鮭,開展鮭鱒魚特別是哲羅、細鱗的養殖,結合冬季冰雪旅游的開發,大力開展冬釣,游客在冰雪觀光之余,還可以垂釣休閑,使身心真正得到愉悅和放松。我省漁業冬捕生產歷史悠久,冬捕漁具漁法在國內首屈一指,冬捕文化內容豐富,各級漁業管理部門應組織相關漁業生產企業,大力開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冬捕文化活動,宣傳漁業,拓寬地產魚均衡上市途徑,增加漁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