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我侄子今年高考,成績沒有達到山東省本科分數線,在我的動員下到江蘇的一所高職院校學習。前幾天,他到我家里來玩,跟我說他參加了學校的十大歌手評選,被評為第二名。我覺得他挺厲害(我們家里人都不會唱歌),夸獎他歌唱得好,可他卻滿臉沮喪,說本來是沖著第一名去的(信心滿滿),結果他很不滿意。過后,我和我愛人聊起此事,她半開玩笑地說,早知道他是唱歌的“材料”,從小好好培養,興許他能成為“歌唱家”呢!這使我想起最近媒體有討論、在我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教學原則——“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因人而異,區別對待,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因材施教基于這樣一種觀點,世界上全才總是很少的,人各有所長,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總有自己比較擅長的方面。據遺傳學家研究,人的正常中等智力是由一對基因所決定的。另外,還有五對次要的修飾基因,它們決定著人的特殊天賦,人的這五對基因總有一對是好的,也就是說,一般人總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賦與素質。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給出了心理學上的說明,他認為世界上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例如:建筑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感(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的體力(肢體運作智能)較強、公關的人際智能較強、作家的內省智能較強等。教育應該發現學生具有何種智能并培養這種智能。
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開展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各展所長,我也覺得這確實是很理想的圖景??墒且虿氖┙陶f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最起碼有“三難”不好解決。
一、材難辨。教師要因材施教,邏輯上他首先需要判斷每一位學生到底是什么“材”,這是其施教的邏輯起點?!安摹笔侵笇W生先天稟賦和后天素質的結合,包括道德修養、意志性格、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才能愛好等方面的特質。這個不好判斷,好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想了很多辦法,也設計出了諸如智力量表、能力量表等五花八門的測量工具,目的就是想弄明白每個人的“材”,依此制定合適的培養計劃并付諸實施,我認為效果甚微。原因是個人之“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綜合體,是一個難以探明的黑箱,加之個人之“材”又是一個動態的、受周圍環境影響而不斷變化的東西,更增加了人們測量它的難度。
二、教難施。就算我們借助某種工具能夠辨析出每個人的“材”,接下來因材施教也很難。首先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數量上不對等,因材施教就意味著有多少不同的“材”就應該有多少教師,目前,我國大中小學連小班化教學都做不到,遑論因材施教的“一對一”或者“多對一”;再者施教者的能力也不足以完成因材施教的任務,現在的教師無論是知識、能力還是其他素質做個勝任“大班”教學的教師都勉強,何談其他。明知道該少年天賦異稟,因找不到合適的施教者致使其淪為普通人的例子,比比皆是,無需贅言。
三、才難成。現代學校教育,推崇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此“材”變為彼“才”,怎奈“材”與“才”,音雖同,意殊遠。《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人才的定義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由此可知,人才是長期工作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人才的勞動是一種基于專門知識和嫻熟技能的創造性勞動;人才是通過創造性勞動對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的人;人才的成長都要經過長期而又艱苦的崗位上的磨練。反觀作為“材”的學生,則另有特點,據《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學生是在學校讀書的人,或者是向老師或者前輩學習的人。以職業院校教育為例,職業院校的學生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職業院校學生是一群在職業院校以學習為業的人,學習和工作不一樣,學習是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工作是運用知識和技能的過程;第二,職業院校學生專門學習的時間是固定的,且比較短,中、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學習時間都是三年,三年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第三,職業院校學生對社會幾乎沒有什么貢獻,相反,社會要為他們的學習生活做貢獻;第四,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的內容以通識、可遷移技能為主,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崗位。由上可知,由“材”到“才”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正如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樣,也沒有十全十美的教育。現代教育本質上就是照顧絕大多數人的教育,這在教育史上是很大的進步。根據大多數人的大致相似的稟賦基礎開展教育教學,使盡量多的人獲益,這種局面短時間內無法改變,也不應該改變。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