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實地看,許多職業院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存在異化現象,如教學與科研的各自價值取向背離,科研成教師業績評價的“主宰”,教學與科研工作量攀升使教學更加邊緣化,教學經費固定性與科研經費機動性進一步催化教學與科研合理關系的偏離。其原因有教師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的偏向,科研教學管理理念的“功利化”等因素。糾偏的途徑包括: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合理定位教學與科研,促使教學與科研協同管理,引導教師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關鍵詞:職業院校;教學;科研;教師業績評價;協同管理
作者簡介:蘭春(1969-),男,天津市人,天津職業大學職教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科研規劃項目“職業院校科研能力提升與科研成果轉化問題研究”(編號:201402Y35),主持人:陳保榮。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33-0038-04
大學的功能之重聚焦于教學與科研大抵始于19世紀初起德國洪堡的理念及柏林大學的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大學的使命在于使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包括我國大學在內的世界范圍的大學,教學與科研雙輪驅動成為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我們將視線面對現實,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學與科研”的定位受到挑戰,特別當我們關注我國職業院校,發現一些職業院校教學與科研的合理定位被異化,既阻滯了教學也遏制了科研,造成輕教學、重科研;教學軟指標而科研硬框框,更進一步造成科研泡沫化、市場化和學術不端現象并存。本文在開列教學與科研異化現象的基礎上,探析問題的致因,并著重分析問題的化解途徑。
一、職業院校中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異化現象
“異化”作為哲學用語,指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轉化為同自己對立的東西。本文指在一些職業院校中由于沒有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而使科研與教學都受到嚴重影響,與最初的構想南轅北轍,甚至成為在某種意義上的“破壞因素”。
現在的職業院校大部分是由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成人高校和中專升格,即“三改一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層次職業學校。起初,職業院校對科研并沒有具體的要求和目標,教師搞科研也更多的是“自在之為”或“職稱驅動”。自2011年召開首屆全國職業教育科研工作會議倡導加強職業教育科研工作以來,職業院校大興開展科研之風[1]。在機制方面,許多職業院校將科研任務納入全員績效考核設計中。并成為考核教師是否合格的硬件。依筆者看來,職業院校如果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一定能夠促進其健康發展。但現實地看許多院校出現了異化現象,這是需要職業院校厘清與調控的。其異化現象的主要表現如下。
(一)教學與科研的雙向背離
許多職業院校在內涵建設,爭創一流、示范、骨干、品牌、特色等理念的影響下,將科研作為制勝的“法寶”,將追求科研項目及成果的數量與質量的任務傳導給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兩個方面的偏頗:一方面,許多教師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爭取多立項,由此勢必牽扯了教學精力。同時,許多情形是由于缺乏純粹地科學精神和研究素養,致使在結題時集中拼湊材料,制造出大量缺乏價值的成果。科研上泡沫浮夸,教學上精力被瓜分,導致“兩敗俱傷”。另一方面,許多職業院校科研內容偏移“正軌”。職業院校科研的優勢與目標重心應是技術應用型的、技術服務與咨詢型的,適宜以服務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并要有利于教學。可是,許多科研項目既與科研、生產一線需求、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無關,也與教學本身無關,客觀上導致科研與教學、區域經濟等割裂開來。
(二)科研成教師業績評價的“主宰”
隨著科研成為職業院校教師績效量化考核指標,科研在教師的考核和工作中顯得越來越重要。一般來說,科研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研究論文、學術著作和科研項目等。教學工作表面上是硬任務,因不便于量化,形成軟評價;科研工作表面上是軟任務,因便于量化,形成硬評價。從時效上講,科研業績時效長,而教學業績時效短。科研成果署名是個人,不管何時何地,只要遇上考核、獎勵、評職稱和升職等都可以用上,而教學工作很難得到適當的評價。這就導致科研業績成為“主宰”教師全部工作業績的指揮棒。由此決定了教師工作業績的優劣大體上可以用科研指標來衡量的事實,而教學工作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邊緣化的東西了。
(三)教學與科研工作量攀升愈加使教學邊緣化
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以來,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師資力量卻明顯缺乏,教師與學生的比例日益擴大,導致教學工作量急劇增加。此時,許多職業院校的教師工作量已經處于超負荷狀態,可硬性的科研任務并未減少反而也隨之增加。而且許多職業院校還逐年提高“科研GDP”的指標,制定更具“誘人”的激勵和獎勵辦法,以致有些科研獎金數倍于教師上課所得。教學工作量與科研工作量同時增加使兩者在時間與精力上面難免就會存在著沖突。于是,教師通過權衡利弊,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轉移到科研工作上,而將日常教學工作作為“兼職”,尤其是在課前準備和課后工作上敷衍了事。導致學校教學質量有所下降,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四)教學經費固定性與科研經費機動性進一步催化教學與科研合理關系的偏離
一般說來,公辦職業院校的辦學經費來源主要是按在校生人數或辦學規模由國家直接撥款。在相對穩定的辦學規模下撥款經費就相對固定,不會大幅增加或減少。撥款經費多少主要與人數成正比,教學質量高低差異并不影響撥款經費。而一些專項撥款,如國家級和省級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設,資源庫、實訓基地建設、課題等項目則先由職業院校申報,經過評審通過后才能立項。若立上項就意味著該所職業院校能獲得數額不菲的專項經費,其辦學經費就比較充足。申報這些項目都是要求學校用已有的科研成果作為支撐的,為了讓學校能夠獲得更多的教育經費,達到“科研興校”的目的,職業院校只有采取措施應對這種固定與機動的撥款機制。造成職業院校教學與科研的地位發生變化,科研不斷受到重視,而教學卻進一步受到冷遇。
二、職業院校教學與科研關系失衡的原因探析
職業院校教學與科研失衡關系所產生的最嚴重后果就是功利化傾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學業績難以在短期顯現,再加之一些院校的錯誤導向等,教師的價值取向自然就維系于科研業績的“盲目攀高”。這種功利化影響下的科研工作看似成果豐碩,但現實是盡管論文數量、科研立項很多,可原創性成果和社會價值較大成果卻鮮有出現,反而牽扯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在教學上的投入勢必減少。導致學校教學質量有所下降,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同時,許多教師在面對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重壓下,時常在時間與精力上陷入顧此失彼的境地。產生了嚴重的焦慮和倦怠情緒。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從管理視角看有如下一些原因:
(一)客觀上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偏向科研
許多職業院校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的制定沒有很好地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而是一味效仿本科院校的做法,因追求科研成果而造成績效考核體系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不和諧。職業院校的績效考核體系中要求,教師既要承擔定量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任務,又要完成定量與定性兼具的相應級別課題與論文的科研任務。這種只重結果不問過程,只講成功不許失敗的科研要求是明顯違背科研規律的。教師處在這樣的教學與學術環境中,面臨來自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肯定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觀察發現,許多院校在全員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的設計上明顯存在有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例如,教學方面的要求與項目偏少,對教學質量的要求也多為定性的,而科研方面的要求不僅項目豐富,且等級劃分明晰,對科研“質量”與“檔次”賦予量化分值。科研評價只以教師的科研成果產出為準,沒有考慮教師在科研過程中所付出的心血。教學評價則只看教師是否完成工作量,是否遵守了教學秩序。這種看似公平的評價體系致使教師的教學評價難以科學有效,而對科研評價卻只重科研表面不重科研實質。
(二)校際之間和教師之間的競爭焦點系于科研
隨著職業院校內涵建設的逐漸深入,許多院校開始將科研作為內涵建設的切入點。這就形成了院校之間的競爭不僅體現在教學方面,而且更體現在科研實力方面。科研強的院校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以此可以為學校向國家和社會爭取更多資源。在這種導向的指引下,學校將科研作為強校的重要舉措,重科研、輕教學的氛圍愈演愈烈。
在現實中,職業院校之間的競爭體現在爭示范校、骨干校、特色資源建設、實訓基地和科研項目等上。學校的科研實力是決定許多項目申報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為了提高學校的地位和聲譽,抓科研成為重中之重的要務。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同樣要把科研作為競爭的“利器”。一是科研任務是學校明文要求的,完成科研基本任務教師才能在績效考核中達標;二是教師之間要為崗位聘任,晉級展開競爭,科研成果數量越多,級別越高,獲得聘任和晉級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意味著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和社會認可。
(三)科研管理理念的功利化
職業院校的教師應該搞科研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學校究竟為了什么要求教師搞科研和教師為了什么搞科研必須要有正確的導向。在現實中,許多職業院校的功利化傾向十分明顯,科研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項目,并在爭示范校、骨干校或其它項目等中起到作用,學校要的是科研的數量和等級以及由此得到的實際價值,至于科研的內在品質并不關心。這種通過強化科研實現訴求的方式只能強化職業院校科研的功利化傾向并使之泛化。
(四)科研導向的職稱評定制度
如今,教師不管是評哪一級的職稱,都要有拿科研當“硬通貨”,并且科研的必備條件還逐年加碼。如原來某教師的科研成果符合評教授的條件,現在只符合評副教授的入門條件了。年輕教師只要一到校就要樹立強烈的“科研”意識,就要著手準備科研,而且要多多益善。這種科研導向的職稱評定制度致使教師在不受教學質量影響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更高一級職稱,而沒有課題、論文、著作等科研成果的教師,即使教學再好也無濟于事。很多教師為了自己的職稱奮斗,把時間和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在教學上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
三、職業院校教學與科研關系糾偏的回歸路徑
做到“教學與科研相統一”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這就需要從更新觀念、創新制度和完善措施上創造有利條件。職業院校不能照搬、模仿普通高校的管理經驗,應該首先做好定位,然后再從管理和制度層面實現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恰切與協調。
(一)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
《國家中長期教學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指標。職業院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師以教學質量為本,以科研促教學,引導教師主動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政策。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所取得的業績和成果,要作為教師聘任和晉升的首要條件,這樣才能真正使教學工作處于中心地位。同時,教師評價制度也應兼顧教學與科研的合理關系。學校評價教師時,就應該有機結合教學與科研兩個方面,而不是使教學和科研之間形成博弈關系。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評價體系要能全面反映職業院校的教學與科研之間是否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應該在重視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重視科研,應該以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基準對學校進行科學評價。
(二)合理定位教學與科研
職業院校教育目標是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高端技能型人才為主要任務,其定位應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開展產學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工作,為社會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其中心工作。職業院校教師必須首先安心于教學,科研的重心必須服務于教學與區域經濟發展。依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點,科研應側重于教育教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兩個方面。職業院校教育教學中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職業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些問題是推動職業教育加強內涵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職業院校要發揮服務于地方經濟、產學合作的優勢,利用與企業的密切聯系,以技術開發、產品開發或成果轉化為項目,從而實現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同時,學校要對科研成果進行科學的價值評價,將價值評價與對學校發展,特別是對教學的改革及促進作用作為指標,改變只以發文刊物、項目來源等作為考量指標,對有價值的成果大力推廣。
(三)對教學與科研進行協同管理
從職業院校管理者的角度上講,職業院校教學與科研之間能否搭建起和諧、共贏的關系,改革管理方式是關鍵。改變過去教學管理部門只管教學,科研管理部門只管科研的條塊管理方式,應實行協同管理方式。將教學與科研納入到一個管理體系中。做到:一是職業院校可以統籌安排教學任務與科研任務。合理分配教師投入教學與科研的時間、精力,實現教師對教學與科研活動的良性循環,確保順利完成教學與科研任務。二是職業院校可以制定協同管理措施,從教學與科研的性質和內容上進行相關度分析,以檢驗科研能否反哺教學或是教學能否促進科研,改變過去因教學與科研分別管理而產生的應付式教學,以及低水平、無關性的科研。因此,協同管理方式可以使教師覺得,從事科研不僅不會成為教學的負擔,還能夠發揮教學指向的作用;而從事教學也并非單純的教育活動,可以成為教師科研的重要載體和途徑[2]。另外,還要遵循科研規律,科學研究不是只有成功,沒有失敗;也不要只重結果,不問過程,總之科研管理制度不能違背科研規律。
(四)引導教師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職業院校教師的角色要集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于一體,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路子。職業院校教師要充分利用產教深度融合的優勢,積極開展實踐研究。例如,應加強職業教育教學效果研究;加強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研究;應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研究;加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加強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等[3]。職業院校還要發揮辦學定位服務于地方經濟,利用與企業的密切聯系,以技術開發、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為突破,面向地方行業、產業,從生產一線的實際中找項目、找課題,開展技術報務。如果以產學研一體的理念引導教師,則科研活動不僅不會阻礙教學的發展,相反會大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4]。因此,為了避免科研與教學的矛盾,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長、興趣以及特點,將科研內容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促進共同的發展[5]。
參考文獻:
[1]孫毅穎.對高職院校科研問題爭論引發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12):92-95.
[2]曹如軍.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關系: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1(1):52-55.
[3]羅星海.高職院校“十三五”科研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14-20.
[4]劉云.高校教學和科研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38-139.
[5]范守信.如何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J].教學研究,2004(4):317-319.
責任編輯 蔡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