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建設,是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舉措。作者針對精細化工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特點及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生產實訓存在的問題,從專業建設模式、課程體系、運行機制、師資隊伍等方面對產教融合型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進行探討,為高職院校精細化工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提供了參考依據。實踐表明,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依靠校企合作職教集團建立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校企雙方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彰顯高職教育辦學特色。
關鍵詞:產教融合;精細化工;實訓基地建設
作者簡介:劉宏(1966-),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精細化工產品教學與研發。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綠色化工視域下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探索”(編號:XJK013BZY010),主持人:劉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33-0084-03
國務院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1],各職業院校一系列的專業建設改革關鍵在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施,而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平臺。職教集團是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同組建的教育團體聯盟組合,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2],通過外部保障、內部凝聚、互惠服務、自身協調等途徑[3],拓寬集團化與集約化辦學思路,創新職教集團的體制[4],發揮各自的優勢,學校與企業互利共贏、資源互補,近年來已成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陳友年等[5]闡述了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方春龍[6]介紹了產教融合物流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情況,但職教集團框架下產教融合型精細化學品生產實訓基地建設研究較少。探討如何加強產教融合型精細化學品生產實訓基地建設,是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精細化工專業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特征
對于產教融合的定義,學術界目前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如Michael D. Santoro[7]提出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ventures(產業-大學合作)、Kaufmann, A.& T?觟dtling, F[8]提出的Science-industry interaction(科學-產業互動)、Annamária Inzelt[9]提出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hips(大學-企業-政府關系)等,作者直觀理解產教融合就是產品(企業)與教學(院校)的融合,也就是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合作。產教融合型的生產實訓基地建設依托職教集團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是通過專業建設共建共管生產實訓基地,企業融入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使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標準、實訓基地、教學團隊、人才質量評價、專業文化六個方面建設實現與企業的有效對接,構建與精細化工企業一線操作與管理崗位“零距離”的人才培養平臺。為此,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實習環境真實化
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特征要求學生通過專業訓練場所生產出典型精細化工產品,因此,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項目的選取必須來自于企業的生產項目,設備與生產廠家設備完全一致,按照企業真實的生產車間進行設計與建造,實訓過程嚴格根據企業生產的操作規程來進行,控制工藝生產操作參數并能生產合格的精細化工產品,產生經濟效益,實訓過程就是產品的企業生產實際過程,生產環境真實化。
(二)基地功能多元化
校企雙方籌資共建的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必須具備多功能性。選擇區域內典型化工產品的生產工藝建設實訓基地,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與職業氛圍,學生可真實操作、真實生產。讓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成為實踐教學和生產的主要場所,成為企業培訓、技術交流與服務的平臺,成為全國技能大賽項目訓練場所,成為學生進行創業創新的基地,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互利互惠。
(三)生產工藝綠色化
化工產品是典型的“易燃、易爆、有毒”產品,精細化工產品也不例外,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環保認識重要性,加深對現代化工的了解,建設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的生產項目工藝必須綠色化。如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精細化學品技術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項目之一苯—丙乳膠涂料生產,是典型的綠色化生產工藝。它是根據涂料行業的發展趨勢及國家涂料產品環保的要求,以水代替有機溶劑,降低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真正做到了涂料產品綠色化。
二、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建設問題
湖南化工職業教育集團由省內80多家化工、醫藥等企業及院校組成,近年來我院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特色課程開發模式、專任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實訓基地建設、產學研結合以及畢業生就業等方面成效凸顯。目前該專業依托職教集團開展校企合作,建立了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如與湖南湘江涂料有限公司共建的綠色環保的水性苯-丙乳膠涂料生產車間,為學院師生提供各種階段的教學實踐平臺,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同時也為湖南湘江關西涂料有限公司等企業培養了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后備公司員工隊伍,實現雙方互贏互利。
但是目前高職教育中真正做到的產教融合生產實訓基地建設的較少,企業參與基地建設的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四個不協調:
(一)國家政策與企業發展需求不協調
政府的引導、政策支持力度較弱,尤其是稅收減免、專項資金補貼等方面,與職教發達的國家如德國相較相差甚遠,而企業是以生產產能與效益求生存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因此,不論基地是建在校還是建在廠,在既無法律規定,又無利益驅動的情況下,容易導致企業不愿深入進行產教融合生產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
(二)商業機密與學生求知需求不協調
一方面企業生產需要不斷補充優秀人才,通過“訂單培養”“生產實習”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就能較好地培養所需人才,企業希望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另一方面,如精細化工生產企業大量采用配方技術,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保密性,不希望學生進廠實習實訓,即使進入企業生產實習操作通常只能集中在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崗位(如包裝),與所學的專業知識關聯度不大。
(三)資金投入與基地建設需求不協調
盡管國家提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相對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而言,國家財政對職業院校教育經費支持力度要小得多。馬寬斌[10]發現普通高等教育經費中本科占80%以上而高職教育不到20%的投入,而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經費投入的不足,使職業院校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很難具有真實企業環境與氛圍的實訓場所,現有的實訓設備簡陋陳舊,落后近被淘汰的生產工藝不能及時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基地建設中產教的實質融合。
(四)高職教育與產業轉型需求不協調
目前高職院校整體師資力量較弱,大多年輕教師從高校畢業就來到學校,沒有企業的一線生產經驗,不能較好把握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不能把握行業動態與生產技術前沿,高職院校專業教師不能對“產”進行實時掌握,當然難以建好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
三、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建設對策
針對當前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根據我院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基地建設實際,總結并提出了生產性實訓基地產教一體、課程體系產教融合、基地協同運行產教互惠、師資隊伍產教兼容等四個方面的對策。
(一)建立產教一體的生產實訓基地
以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求和專業建設發展要求為依據,根據“專業+F(Field,指具有職業情境的技能訓練場所)+F(Fruit,指學生作品)”的專業建設模式,營造企業真實氛圍,選擇典型化工產品的生產工藝建設實訓基地,學生可真實操作、真實生產。同時,充分利用職教集團的優勢,選擇技術先進、區域影響大、人才供需關系穩定的企業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積極探索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保證每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單元操作、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踐教學環節,能在濃厚的職業氛圍中得到鍛煉,及時掌握先進的設備和工藝,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適應社會生產的能力,為學生就業和發展奠定基礎。
(二)建構產教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
為了有效對接湖南省“十二五”規劃中的石化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在職教集團框架下,深入企業調研,及時了解行業及企業發展的動向,較好把握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形成具有典型行業背景的化工職業教育特色。構建了“以典型精細化工產品為載體、以生產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其主要特色有:(1)課程內容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形成工學結合的高職特色。(2)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開發課程教學內容,將知識點、技能要求與具體工作任務聯系起來,突出知識與技能要求的崗位針對性。(3)強調實踐性,制定工學結合特色的高職化學品生產項目化課程的教學標準。
(三)建設產教互惠的協同運行機制
校企共建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學院充分利用其師資、技術、實驗研發條件等優質資源,企業以其資金、設備、生產技術指導等優勢,不但為學院的師生提供了“工學結合”的實踐操作平臺,而且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也為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職工培訓、技術研發服務、職業技能鑒定等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此外,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是以企業典型的生產產品為項目設計開發組織生產,工藝成熟、安全,在實現提高學生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同時,其生產產品還能創造經濟效益,保證校企合作的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能長效良性運轉。
(四)建造產教兼容的校企師資隊伍
師資力量是產教融合型生產實訓基地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必須打造一支“專任教師精技術、兼職教師懂教育”的產教兼容的教師隊伍。首先培養1~2名造詣深厚、有突出技術特長的專業帶頭人;然后落實“雙師工程”和“碩士化工程”,完善其知識、能力標準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及時掌握化工技術的發展前沿,使教師既能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又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最后加強專兼職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互相取長補短,提高雙方業務水平,以形成整體師資“合力”,根據各專業教師的專業特長,合理配置師資資源,實現整體優化,提升專業(群)的整體師資水平。
參考文獻:
[1]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與規劃綱(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Z].2010-02-23.
[2]趙昕.職教集團發展的制度困境與對策[J].職教論壇,2013(1):12-14.
[3]胡堅達,王孝坤.職業教育集團化體制改革路徑探索[J].教育研究,2013(1):154-158.
[4]丁曉昌.理清思路加快發展,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J].中國高等教育,2013(6):50-52.
[5]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8):40-42.
[6]方春龍.產教融合,強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4(14):74-75.
[7]Michael D. Santoro. Success breeds success: the linkage between relationship intensity and tangible outcomes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ventures[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1(2), 2000, 255-273.
[8]Kaufmann, A.& T?觟dtling, F. Science-industry inter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the importance of boundary-crossing betwee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 2001(30): 791-804.
[9]Annamária Inzelt.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during transition [J].Research Policy, 2004(33): 975-995.
[10]馬寬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優化策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3(4):55-59.
責任編輯 吳學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