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妍娜
【摘 要】行為契約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常用的行為改變技術之一,對于改善青少年的不良行為,尤其是對改善課堂中的不良行為習慣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將從行為契約法的理論基礎,在學校教育中的具體運用以及實施中需注意的問題這幾個方面來論述行為契約法在青少年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行為契約法;青少年;行為改善
一、行為契約法簡介
行為契約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常用的行為改善技術之一,近年來在青少年的行為矯正方面應用很廣泛,尤其適合于學校和家庭生活的行為習慣改善。
行為契約法(Behavior Treaty)又稱行為協議法,是依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的一種行為改善技術。用于改善青少年的不良行為習慣,調節問題較多的學生與老師、與家長的關系,也可以用于治療成人藥物成癮等問題,是廣泛用于行為改善的一種有效手段。當青少年有較多不良行為或和師長關系有較多問題時,傳統的說教與打罵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得這些孩子形成一種逆反心理,教育結果往往事與愿違,產生嚴重的感情對立,不理解老師和家長的本意和良苦用心,不接受師長的批評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可嘗試使用行為契約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行為契約是指教育者與孩子經過共同協商后,簽訂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的契約。針對問題青少年的具體行為,例如與家長頂嘴,不按時回家,不寫課后作業,沉溺網絡游戲等等,教育者與孩子分階段、分條地對不良行為進行約束、做出要求。這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在行為改善技術中常用到的漸進策略,逐步革除舊習。契約中要涉及獎懲,對達到要求的行為進行褒獎,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對違反契約規定的行為給以適當“懲罰”。這是行為主義教育所倡導的強化物對行為改善的積極作用以及適當獎懲的幫助。
二、行為契約法在課堂行為改善中的應用
下面介紹一個例子,是筆者協助一名問題青少年和其母親、科任老師制定的一份行為契約。該青少年為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上課坐姿東倒西歪,常常自言自語或輕聲哼歌或跟旁邊同學講話,作業也不按時交,若老師管他比較嚴格,他便跟老師頂嘴,嚴重擾亂課堂,多次請家長到校做工作并無明顯效果。針對這些問題,作為心理老師,筆者首先通過觀察和做測量,排除該生智力問題和多動癥傾向,確定該生的表現屬于不良行為習慣。因此,在與相關科任老師、家長以及學生本人的充分溝通協商下,就學生要做到的目標行為標準(好的課堂行為習慣)、如何進行賞罰等問題進行商討,制定了以下契約:
同時,針對契約內容,筆者還為學生制定了一個課堂行為自我管理表(見表1),通過學生每節課為自己打分,進行自我提醒和自我管理。
從以上契約內容中,不難看出行為契約制定的具體步驟,概括如下:
首先,針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提出希望學生能夠做到的目標行為;其次,列出三方都比較認可的行為清單;然后,列出改變不良行為的具體實施辦法,分階段、分條列出,循序漸進地改善;最后,雙方分別列出有意義且公平的獎懲措施。
行為契約的時間跨度不能過長,因為青少年處于身心發展“突飛猛進”的時期,行為習慣往往能在兩周內形成,再加上一定時期的行為鞏固,這時該契約就不太適合繼續使用,或者說對行為的進一步改善作用不大。那么雙方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制定新的契約來不斷改善孩子的行為,塑造良好的習慣。
三、制定行為契約時需注意的事項
1. 采取漸進策略。協議上的要求不能一下子太多、太高,這樣會使青少年感覺目標難以達到,喪失信心。
2. 立即獎懲,不要借故拖延。對符合協議的行為應立即褒獎,對不符合協議的行為也要及時按協議規定給以適當“懲罰”。不要等問題成了堆再來總結清算,這樣有損協議簽訂的有效度。
3. 外部褒獎的次數逐漸由密集變為稀疏,這在協議中要事先定好。待良好行為比較穩定之后,就應鼓勵學生自我獎勵(自己在內心表揚自己),外部表揚的次數逐漸減少。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同,提高自信心。
4. 強化成績而不是鼓勵順從。表揚獎勵是為了鼓勵學生的進步,不能以“聽話”與否來決定是否給以獎勵;否則,培養出的是一個唯唯諾諾、唯命是從、沒有自主精神的人,而非改善學生的內在不良行為。
5. 協議對雙方應是公平的,不能僅對學生提要求,而縱容師長的偏見或偏激。
6. 協議中的條款應明確具體,以免事后爭議不清。例如開始做家庭作業的具體時間,允許看電視的時間。
7. 雙方應有實踐協議的誠意。尤其是在調動起學生的熱情后,老師和家長更應積極與學生合作,而不能實施幾天后就怠慢松懈,這樣更縱容學生“破罐子破摔”,喪失自我改善的勇氣和信心。
8. 所簽協議應具有積極性,語句要多采取正面教育的口吻,如,有了什么樣的好行為就會給以什么樣的具體獎勵,而不要全篇都是這不準,那不準。
總之,行為協議是雙方自愿簽訂的,雙方平等的,針對具體不良行為制定切實可行改善步驟的,對行為賞罰有度的一種有效的行為改善方法。
那么這種行為改善方法與傳統說教、打罵方式相比,優點何在?
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師長訓斥,學生聆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批評者與被批評者界限分明,因而容易形成對立立場。但協議法不同,因為協議是雙方自愿簽訂的,簽訂協議的雙方是平等的,協議是經民主協商后共同確認的,所以比較容易消除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抵觸情緒,使受教育者比較容易地接受教育者所希望他們做到的那些要求。青少年也知道要“守信用”,自愿簽訂的協議不能隨便違反,這樣學生的行為不僅受約于師長,更重要的是自我約束。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自覺性。簽訂協議是幫助問題較多學生的一劑妙方。
目前,行為協議法已經較為成熟,并得到較廣泛應用。堅持按照協議法的原理辦事,能有效地防止師生關系緊張和父母與子女關系的惡化,防止問題較多的青少年走上歧途。而且,協議法有助于培養兩代人的民主協商、平等待人、自我克制、自尊敬人、中庸適度等人際協調的意識。同時,心理教師應該不斷探索行為協議法與其他行為矯正技術的結合使用,例如代幣法、模仿學習法等,并將其作用于實踐。
參考文獻
[1]施燕.行為療法在兒童行為矯正中的應用[J].青年文學家,2011(11).
[2]王亞紅.環境控制與幼兒行為養成——行為主義理論在幼兒行為教育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13(01).
[3]胡佩誠.行為矯正的原理與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