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句號
1.中海吞沒中信
3月14日,中海地產收購中信集團物業組合公告正式披露,標志著中信地產從此逐漸淡出江湖,而中海的名頭,則除了“利潤王”又多了一個“并購王”。
9月22日,中海地產通過增發配股的方式收購中信地產樓面面積3155萬平方米土地資源交易全面完成,交易對價370.8億港元。
巨無霸的誕生,必將加劇未來房企第一梯隊的競爭激烈程度。但這一被官方贊為“雙贏”的案例,除了是央企合并背景下的一個改革范本,也是一些老牌央企因還在用舊模式面對新形勢從而走向沒落的縮影。
同時,人事震蕩的隱憂也跳動在轟烈熱鬧的整合之下。據悉,原中信地產員工只有三成左右選擇留在中海,且絕大部分為基層和新員工,另70%有一定級別和年限的管理人員大多選擇了離職;加上主導并購案的郝建民突然辭職,其繼任者將面對剩下的很多棘手問題。
2.花樣年收下萬達物業
8月1日前,對于究竟誰能吃下萬達6000萬平方米的天量物業,業內揣測紛紛。“參賽選手”們背后甚至各有支持隊伍。但最終,最后的贏家是花樣年。
這筆國內物管行業迄今為止最大宗的并購案例,是“來而有往”的。對于花樣年,彩生活的物業管理面積將至少增加到3.8萬億平方米。站在物業管理上市風口上,這無疑會讓花樣年“飛得更高”,品牌影響力和估值也將大有裨益。對于萬達而言,這正合王健林剝離非核心業務,聚焦商業主業,轉型輕資產的心意。
而更進一步的可能是——一方面不排除花樣年或彩生活定增引入萬達,私有化后的萬達商業地產也有可能讓花樣年入股。兩家公司今后可以一起“耍”的玩法還有很多。
!感嘆號
1.恒大首次當“一哥”
10月10日,恒大發布9月銷售簡報,披露累計銷售額已達2805.8億元,確定首次超越萬科。
而截至11月,恒大累計合約銷售金額約達3488.5億元,累計合約銷售面積及銷售均價分別約為4195.0萬平方米。萬科方面則實現累計銷售金額3413.6億元,合約銷售面積2598.7萬平方米。銷售額方面,老將和新銳的相差不大,最后一個月里,雙方都可能會加大銷售力度。
盡管最終誰是“天王”誰是“至尊”還未揭曉,“我做了大哥好多年”的萬科也早已表示“看淡規模,不計名次”。但這次后來居上,對于恒大而言卻是具有歷史性和紀念性的。恒大官方表示,今后會繼續保持強勁而穩健的發展勢頭,強勢拉開與同行的差距,進一步鞏固“一哥”地位。
躋身500強,成為國內首家萬億總資產房企,還有可能奪得“全球第一大開發商”的名號。2016之于恒大,的確是好年景。
2.融信拍下史上最貴單價“地王”
8月17日,融信中國以110.1億元的價格摘得上海靜安區中興社區兩幅地塊,樓面價格為10.03萬元/平方米,刷新了此前泰禾在深圳創造的單平方米7.99萬元的全國記錄。有估算得出,該地塊可售樓面價達14.3萬元/平方米,保本售價超15萬元/平方米。
今年之內,融信一再成為各地土拍市場上的“大客戶”:南京仙林湖地塊、鄭州高新區地塊都創下區域地價之最,僅在杭州一市,其今年就新增了十個項目。
事實上,今年不少“地王制造機”的模式多有雷同,基本都是土地進行高估值→增加凈資產→降低負債率→獲得高評級→債權融資→再買地→再進行高估值的方式。在市場形勢好的時候,出貨周期短,資產增值快,一直能夠不“掉鏈子”。但過去的條件正在發生改變,一方面,房企資金騰挪空間收窄,監管層明確房企再融資募集資金只可用于房地產建設,不得用于拿地及償還銀行貸款;同時,此前被房企頻繁使用的公司債也已收緊閘口。另一方面,受國慶節以來一輪接一輪收緊政策影響,市場下行預期強烈。如此一來,或海外融資,或出讓股權,或聯合操盤的“地王”房企越來越多。可以預見的是,明年的“地王”肯定還會有,但數量不會再像今年這么頻繁了。
……省略號
1.萬科股權之爭
12月18日,萬科與深鐵的重組正式告吹。至此,綿延了一年有余的萬科股權爭奪戰,在經歷了拉選盟友、同伴倒戈、架構搖蕩、上書舉報、監管出手等一系列堪比“宮斗戲”的情節后,終于迎來了暫時休戰。
但暫時的平靜不代表永久的解決,沒有了多方拉扯促進下的抬升和與深鐵合作的美好預期,萬科股票的高估值面臨“懸空”難著陸境地。承住壓力,將估值調回理性,又一次考驗萬科的時候到了!
2.佳兆業財報風波
2016年,籠罩在佳兆業頭上的陰云如影隨形。12月19日深夜,一份由郭英成簽發的公告,讓公司此前一筆隱藏的巨額負債暴露無遺。自行披露的650億元境內外債務,再加上這“橫出”的377億元,佳兆業的負債遠遠超出業內正常及自己可控的范疇。
消息稱,去年融創退出并購佳兆業,就是因為在審計中發現佳兆業的實際負債遠不止賬面上寫明的那些。
但為了趕在明年初復牌,佳兆業不得不面對這個難堪的問題。但即使找來在證券市場以處理財務丑聞見長的富事高,財務調查報告里的說辭也太過牽強附會,將一切推給說不出姓名的離職員工,實在不是能讓市場重新信任他們的姿態。
而這才只是佳兆業復牌的第一道關卡,其他還包括做出停牌期間所有應發未發的財報,恢復公眾持股比例至港交所規定的最低25%,希望他一路走好!
?問號
1.萬達回歸A股之路
3月30日,萬達宣布啟動H股私有化,王健林高調表示,“我們不要H股了”。
一退是為了一進。萬達回歸A股的心久已有之,但在香港掛牌僅半年多就要退市,主要還是因為萬達商業的股價被嚴重低估。收入、利潤都不錯,卻要在A股里受委屈,這豈是國民公公和他公司能受得了的?
但出走H股容易,進入A股可能需要花些時間。按先來后到排隊,萬達前頭還有600多家公司等著叩A股的大門。即使假設其中1/3因材料不合格被駁回,按每年掛牌200家的平均速度算,理論上萬達還要等上兩年。
但萬達的能耐和速度可能會超出常規,想想當年萬達商業居然在5各月內就走完了全部程序,萬達院線的上市速度風馳電掣,首富還會創下什么讓人瞠目驚舌的紀錄,小黑板上,我們先打個問號好了。
2.傳招商蛇口與中糧地產合并
5月時,在招商蛇口高層變動之際,關于招商蛇口將并購整合中糧地產業務的傳言一度甚囂塵上。盡管不久后中糧集團就出面辟謠,但有知情人士透露消息最早正是從中糧內部傳出的。
有意思的是,招商蛇口那方的態度始終模糊曖昧。其董秘劉寧當時對外的回應是“一場資產并購的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目前招商蛇口沒有和中糧整合”。
而目前,距離當時劉寧所言的“目前”已過去多半年,“目前”成了“以前”。以后如何,恐怕誰也不能斷言。
“”雙引號
1.石榴置業被擠出鄭州土地市場
12月4日,石榴置業在官方公眾號上聲明,“全面放棄競買參與鄭州本輪土地拍賣”。
由于此前“不懂規矩”地參與了鄭州部分舊改用地的招拍掛,彼時還叫K2地產的石榴置業就成為了鄭州本地開發商的一致排擠對象,因為其打破了他們的壟斷格局,抬升了他們的拿地成本,破壞了“提前進場、定向拿地、返還成本、底價成交”的“默認潛規則”。
盡管石榴置業被鄭州市國土部門裁定為“拿地不合規”或也不是完全冤枉——據稱有鄭州房企試圖與其“私了”,可卻被石榴置業嫌協調費太低,還是在土拍市場上與人短兵相接,甚至一次性提高一億元報價攪局。
但此事件的發酵,讓地方土地市場臺面之下隱藏的東西露出輪廓,亦體現了以鄭州為代表的二線城市對開發商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同時也引發政府和開發商雙向思考:需方如何參與一二級土地聯動開發、如何進行土地項目維權;供方如何應對外來企業的拿地訴求,如何明確房企的準入資格,如何保證競買全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希望“石榴敗走鄭州”成為一個警促相關城市土地市場向積極、開放、公平、高效發展,步入健康有序發展軌道的轉折點。
2.2016房企銷售十強門檻高至千億
五年前,很多房企覺得1000億元的銷售業績還是個遙遠的目標。
但是到了2016年,至前11月,已經有三家房企發布公告稱銷售額突破了3000億元。克而瑞發布的《2016年1-11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100》排行榜也顯示,截至11月,房企銷售的十強門檻也突破了1000億大關。
盡管從國慶前后,調控力度不斷收緊,樓市整體銷售轉向低迷。但從全年來看,2016年依然是樓市的“大年”。三家3000億房企的出現,銷售千億首次出現都難進十強的“尷尬”,注定會讓這成為中國房地產業發展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刻,并不時被引用提起。
本文由中房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