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英
【摘要】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主要面臨的問題在于我國的有效供給不足和產能過剩并存。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產業的供給結構跟進入中等收入以來人們的消費需求的錯位。本文淺析了我國經濟的現狀,討論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新矛盾與新問題。簡要分析了我國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原因,并主要從四個方面提出了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經濟發展;結構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政府依據本國國情適時適度調節本國經濟的政策,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攀升,增長速度持續增加,經濟上的飛速發展令我們國家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經濟發展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國的國
情和處在國際日新月異環境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而且還為以后的經濟發展埋下了一點隱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和預測防范這些隱患,都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我國經濟的現狀
經濟增長速度下行,進入“經濟增長換擋期”。從2008年金融危機至今,我國的GDP除了2010年小幅上漲外,都處于下行區間。目前來看,我國的內需不足,產能嚴重過剩。在對外貿易中,2015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45741億元,比上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55億元,下降1.8%;進口104485億元,下降13.2%,對外貿易風光不再。201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2000億元,比上年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2009年的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很快把GDP拉高了3到4個百分點,但是以后每年幾乎都會出臺一定的刺激措施,但是GDP的回升點數少,時效也越來越短,投資回報遞減的經濟學規律已經充分顯現。
產品結構與消費結構脫節。過去的30年,我國經濟實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居民的收入增加,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同比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同比增長8.4%。收入的增加使得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而我國大多的生產廠商定位還是局限于中低端水平,產品質量欠佳。也就是過去主要面對中低收入群體為主的供給體系,沒有跟得上國內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而變化了的消費結構。再加上我國對知識產權、專利等的保護力度不夠,市面上假冒偽劣產品較多,使得一部分內需變成了海外消費的外需。
債務過度增加,風險累積加速。投資刺激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靠發行貨幣和用其他方式借債進行投資,就會加速債務的累積,國民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率也會加速上升。根據中國科學院《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5》的研究結果表明,2014年我國總的杠桿率為235.7%,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高達123.1%,遠超歐盟90%的警戒線,不僅可以看出我國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還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危險。
我國經濟發展邁入“新常態”,面臨著諸多的選擇與挑戰。在過去的需求管理理論中,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掌握好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這“三駕馬車”就認為可處理好經濟運行的動力問題。但是“三駕馬車”雖可通過宏觀政策刺激帶來短期的經濟增長,但只要宏觀經濟政策一緊縮,經濟增長就不可持續。而且,由于“三駕馬車”強化了GDP導向、固化了政府主導經濟體制、增加了資源環境壓力、容易形成經濟泡沫等,在短期增長后需要消化這些副作用和后遺癥,也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可持續的中長期動力只能來自于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只能靠制度變革、要素升級(如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如產業轉型升級)等。這就需要從供給端入手,從“三駕馬車”轉向主要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通過改革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來實現持續、健康的經濟發展。
在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作用和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我們迫切需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著力改善供給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特別是通過改進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提高其有效供給能力。
二、我國實行供給側改革的原因概述
長期以來,我國都是采用凱恩斯需求管理的方式,通過消費、投資、進出口這三駕馬車來拉動我國經濟。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環境的變化,這三家馬車的拉動效果逐漸走低,還留下了一系列的后遺癥。首先是消費需求對經濟的增長的貢獻率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被激發的消費需求沒有形成對本國產品的需求,大部分被轉化成了外需,對本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不佳。就比如我國自主研發的馬桶蓋雖然質量也可以,但是國人還是瘋狂的去日本購買。還有奶粉、電飯鍋等,一方面是我國這些產品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是狂熱國人的海外購物潮。再者是,我國存在著大量的產能過剩和庫存,這部分產能和庫存消化起來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在此期間,如果盲目的加大投資不僅不能拉動經濟的增長,反而會進一步加大產能的過剩和庫存問題。最后是進出口貿易方面,目前世界經濟處于復蘇期,對外貿的需求降低。再加上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釋放殆盡。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國際環境的不友好(如TPP)等,擴大出口需求也很困難。
在“十二五”期間,我們一直實行擴大內需的戰略與政策,目前經濟還在下行,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企業效益下滑,顯然這些問題已經很難再用需求不足來解釋了,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投資的效果開始遞減了。顯然,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產生的問題表明,只在需求側進行調控是不夠的。還必須在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的發展。
三、我國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五年規劃要解決的是長期性的供給體系完善和供給結構的優化問題,眾所周知,需求管理主要是短期問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理念才是體現長期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的本質。在進行供給側改革時,要根據需求側的需求進行供給側結構的改革,根據需求側的變化對供給側進行調整。
確立供給主體的合格性,實現有效供給。我國目前存在大量供給主體不合格的“僵尸”企業,2015年9月中旬李克強首次對“僵尸”企業作出的表態,提出“加大政府引導和金融支持,尊重市場規律”。優勝劣汰是一條重要的市場規律,“僵尸”企業的存在很明顯違背了這條規律。處置“僵尸企業”,首先必須明確的是,停止政府的過度干涉與保護,由市場來優勝劣汰。不能由政府決定誰兼并誰,必須根據市場競爭力進行整合和兼并重組。然后,金融體系需要加快推動市場化改革,增強銀行識別、判斷、承受風險的能力,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特別是以退市機制的信號,來引導金融資源合理配置。
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調整產業結構,首先是產業的外部結構的調整。即三次產業的結構。從2012年開始,我國的的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三二一的形式,但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超過50%,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普遍在70%以上。再著就是產業的內部結構,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的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等基礎性服務業以及信息咨詢、科研開發、旅游等新興服務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發育仍然不足,而這些正是我國步入中等收入以來居民的有效需求。從工業的內部結構看,我國工業大多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大多是價值附加值低的組裝加工階段,技術含量低,利潤空間小,必須通過技術和組織創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爭取大的利潤空間。
以市場導向,實現“供需匹配”。我國目前有效供給不足和產能過剩并存的癥結在于供給結構不適應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消費需求的新變化。目前應該改變過去適合排浪式消費的生產方式,在滿足多樣性和個性化消費能力上多下功夫,在花色、品種、規格、安全性等方面進行革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當然,還必須強調提高供給質量,由以前的粗放經營轉向精致生產,踐行“工匠精神”,把產品做到精致,提高附加價值比重。同時,誠信經營,拒絕假冒偽劣,打造誠信品牌,樹立良好的品牌效應,贏得消費者的信賴。運用技術革新和產品質量競爭的方式,生產更新更好的產品并提供更新更好的服務。最后,政府要規范市場秩序,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企業的創新生產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創新驅動,提高效率,推動供給側改革。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于創新基礎上的效率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發動機”,無論是制度變革,還是結構優化,抑或是要素升級,其核心都是創新。創新解決的是經濟發展動力問題,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靈魂所在。首先,傳統企業要從從供給側入手,通過技術、產品、業態、營銷、管理等創新,應對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次之,企業家要抓住“互聯網+”時代的先機。“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顛覆的時代,在科技、信息的廣泛運用以及資本的大力推動下,企業創新需要花費的時間將大幅減少,成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同時,企業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持續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再次,政府要著力創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穩定企業家、科研人員的預期。最后,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高層次的創業創新人才,往往聯結著優質科技資源。所以,培養、引進和用好高層次的創業創新人才,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所在。
還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放寬準入,改革行政性壟斷行業。釋放農業人口,加快城鄉之間要素的流動與配置。戶籍改革,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
四、結語
我們關注供給側改革,但不是說我們了摒棄了需求管理。近來頻繁出現的供給側改革。只是中央在宏觀調控的著力點發生了變化,供給側改革是長期的攻堅調整,目前我國的短期問題還是需求側的。2015年12月7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經濟專家座談會時強調,要創新發展理念,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原話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要清楚。供給側和需求側從來都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要解決我國目前的諸多難題,必須需求側和供給側一起發力,才能使我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