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哲學的貧困》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

2017-03-04 14:48:14趙家祥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

趙家祥

【摘 要】馬克思1847年7月出版的《哲學的貧困》一書,是標志馬克思主義公開問世的第一部著作,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批判了蒲魯東政治經濟學的錯誤觀點,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批判了蒲魯東構造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方法,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進一步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批判了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觀點,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這部著作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關鍵詞】蒲魯東;貧困的哲學;哲學的貧困;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碼號】1674—0351(2016)05—0047—15

《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一書,是馬克思于1847年6月寫成、7月發表的批判蒲魯東的二卷本的《貧困的哲學》的一部經濟學哲學著作。這部著作在批判蒲魯東錯誤的經濟學和哲學觀點的過程中,闡述了比標志馬克思主義基本形成的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更成熟的觀點。這部著作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對這部著作多次給予極高的評價:馬克思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我們見解中有決定意義的論點,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為反對蒲魯東而寫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學的、雖然只是論戰性的概述。”[1]593馬克思在1880年3月寫的《卡·馬克思關于〈貧困的哲學〉》這篇短文中說:“卡爾·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是在1847年,即蒲魯東的《經濟矛盾》(副標題為《貧困的哲學》)一書出版后不久問世的。我們所以要重新發表《哲學的貧困》(第一版已售完)是因為:在該書中還處于萌芽狀態的東西,經過二十年的研究之后,變成了理論,在《資本論》中得到了發揮。所以,閱讀《哲學的貧困》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可以作為研究《資本論》和現代其他社會主義者的著作的入門”。[2]248 恩格斯在1848年10月發表的《馬克思和洛貝爾圖斯——卡.馬克思〈貧困的哲學〉一書德文第一版序言》中說:“本書是1846年到1847年那個冬天寫成的,那時候,馬克思已經徹底明確了自己的新的歷史觀和經濟觀的基本點。”[3]205從馬克思、恩格斯對這部著作的評價可以看出,《哲學的貧困》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不僅不低于《德意志意識形態》,而且遠遠高于《德意志意識形態》。我國理論界十分重視《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的研究,出版了很多大部頭的著作,這是完全應該和必要的,因為它是標志馬克思主義基本形成的著作。但是,對《哲學的貧困》這部標志馬克思主義公開問世的第一部著作,相對說來,卻研究得較少,也設有出版幾本研究這部著作的專著,這不能說不是令人遺憾的。鑒于這種情況,本文以對這部著作中的思想做較為詳盡具體的論述。

一、批判蒲魯東政治經濟學的錯誤觀點,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政治經濟學的錯誤觀點的過程中,闡述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批判蒲魯東關于交換價值起源的錯誤觀點

蒲魯東在1840年發表他的第一部理論著作《什么是財產》 (中譯本名為《什么是所有權》)。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財產就是盜竊”的著名論斷。雖然法國大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的著名活動家雅克·布里索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但是蒲魯東卻吹噓這是他的重大發現,并因此而名噪一時。事實上,蒲魯東當時尚未認真地研究過政治經濟學,對財產即所有權的起源也沒有進行解釋。所以馬克思在 1865年1月24日給約·巴·施韋澤的信中指出:“蒲魯東甚至把它僅僅重復舊東西的地方也看做獨立的發現;他所說的東西,對他自己說來都是新東西而且是被他當做新東西看待的。”“在嚴格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史中,這本書幾乎是不值一提的。”[4]17

1846年,蒲魯東出版了《貧困的哲學》一書,闡述他的政治經濟學觀點和研究方法。馬克思1846年12月28日致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的信和1847年7月出版的《哲學的貧困》一書,就是對蒲魯東這本書的批判。蒲魯東在《貧困的哲學》一書中,對交換價值的起源作了論證。他認為以前的政治經濟學家都沒有說明交換價值的起源,只有他研究和說明了這個問題。他說:“由于我所需要的許多東西在自然界里為數有限或者根本沒有,因此我不得不去協助生產我所缺少的東西,可是,由于我不能單獨生產這么多的東西,所以我就會向別人,即向各行各業中我的合作者建議,把他們所生產的一部分產品同我所生產的產品交換。”[5]63 蒲魯東認為,交換價值就是這樣產生的。蒲魯東的解釋是完全錯誤的。他不是用生產形式說明交換形式,而是用人們的思想、意志來說明交換的起源。這是政治經濟學上的唯心主義。馬克思指出:“在原則上,沒有產品的交換,只有參加生產的各種勞動的交換。產品的交換方式取決于生產力的交換方式。總的說來,產品的交換形式是和生產的形式相適應的。生產形式一有變化,交換形式也就隨之變化。因此在社會的歷史中,我們就看到產品交換方式常常是由它的生產方式來調節。個人交換也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而這種生產方式又是和階級對抗相適應的。因此,沒有階級對抗就不會有個人交換。”[6]117馬克思用交換發展的歷史闡明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交換經歷過各個不同的階段。在中世紀,當時交換的只是剩余品,即生產超過消費的過剩品。在資本主義初期,不僅剩余產品,而且一切產品,整個工業活動都是處在商業范圍之內,當時一切生產完全取決于交換。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征服了一切生產領域并取得統治地位以后,人們一向認為不能出讓的東西,這時都成了交換和買賣的對象,都能出讓了。在這個時期,甚至像德行、愛情、信仰、知識和良心等等最后也成了買賣的對象,而在這以前,這些東西是只傳授不交換,只贈送不出賣,只取得不收買的。這是一個普遍賄賂、普遍買賣的時期,或者用政治經濟學的術語來說,是一切精神的物質的東西都變成交換價值并到市場上去尋找最符合它的真正價值的評價的時期。

(二)批判蒲魯東關于分工的錯誤觀點

蒲魯東認為,分工是一種永恒的規律,是一種單純而又抽象的范疇。所以它用人的思想來解釋分工:一個人看到分工有利于生產的發展,他就向別人建議實行分工。所以,抽象、觀念、文字等范疇就能夠足以使他說明各個不同歷史時代的分工。種姓制度、行會制度、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都必須用抽象的分工范疇來解釋。人們只要好好地將抽象的分工范疇的含義加以研究,就不必再研究每個時代所賦予分工以某種特定性質的無數影響了。馬克思認為,分工的歷史進程并不像蒲魯東想象的那么簡單、死板、絕對。德國為了建立城鄉分離這第一次大分工,整整用了三個世紀。城鄉關系的面貌一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跟著改變。即使只拿分工的這一方面來說,情況也各不相同;這里是古代的共和國,那里則是基督教的封建制度;這里是古老的英國和它的貴族,那里則是現代的英國和它的棉紗大王。14、15世紀中殖民地尚未出現,對歐洲來說美洲還不存在,同亞洲的交往只有通過君士坦丁堡一個地方,貿易活動以地中海為中心,那時候分工的形式和性質,與17世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已在世界各處擁有殖民地時的分工完全不同。市場的大小和它的面貌所賦予各個不同時代的分工的面貌和性質,單純用觀念、抽象的分工范疇是很難推論出來的。

馬克思認為,分工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工具的發展水平。他指出:“勞動的組織和劃分視其所擁有的工具而各不相同。手工磨所決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決定的分工。”[6]163 馬克思論述了行會制度、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時期的分工各自的特點。他指出,在宗法制度、種姓制度、封建制度和行會制度下,整個社會的分工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的。這些規則不是由立法者確定的,它們最初來自物質生產條件,過了很久以后才上升為法律。分工的這些不同形式正是這樣才成為不同的社會組織形式的基礎。勞動者集合在一個作坊是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前提。無論在16世紀或是17世紀,我們都找不出一個例子足以說明,同一手藝的彼此分開的各個部門發展到完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場所,形成一個完全現成的手工作坊的地步。但是只要生產者和生產工具被集合到一個場所,行會制度下的分工就被工場手工業的分工所代替。真正的機器只是在18世紀末才出現。機器方面的每一次重大發明都使分工加劇,而每一次分工的加劇同樣也引起機器方面的新發明。在英國,機器發明之后分工才有了巨大進步。例如,過去的織布工人和紡紗工人多半是至今我們還可以在落后國家里看到的那些農民。機器的發明完成了手工工場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前結合在一個家庭里的織布工人和紡紗工人被機器分開了。由于有了機器,現在紡紗工人可以住在英國,而織布工人卻住在東印度。在機器發明以前,一個國家的工業主要是用本地原料來加工。例如:英國加工的是羊毛,德國加工的是麻,法國加工的是絲和麻,東印度加工的則是棉花等等。由于機器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大工業脫離了本國基地,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總之,機器對分工起著極大的影響,只要一種物品的生產中有可能用機械制造它的某一部分,生產就立即分成兩個彼此獨立的部門。”[6]169

(三)批判蒲魯東關于貨幣起源的錯誤觀點

蒲魯東認為,所有經濟學家都沒有研究和解決金銀等貴金屬成為貨幣的經濟原因,只有他研究和解決了這個問題。蒲魯東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他指出,:“金銀在一切商品中是價值已經達到構成的第一種商品”,“金銀是最早的貨幣”。[6]120 在宗法時期,金銀作為交易對象出現,而且還一錠錠地互相交換,說明它們當時已經具有占統治地位的明顯趨向并且比其他商品占有顯著的優勢。君主們逐漸地占有了貴金屬,并且在上面打上了自己的印章;經過君主們的神圣化以后金銀就成了貨幣。這是用君主的權力和意志來說明貨幣的起源。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蒲魯東首先把貨幣從現在的生產方式的總體中分離出來,然后使它成為想象中的系列,即尚待發現的系列的第一個要素,那就已經預先假定了貨幣的存在。馬克思認為,天然的金銀并不是貨幣,因為貨幣不是預先存在的,而是一系列交換行為的結果。“貨幣不是東西,而是一種社會關系。”[6]119只有把貨幣作為一種生產關系,從生產的需要出發才能說明貨幣的起源和本質。馬克思指出:“金銀之所以在法律上具有交換能力,只是由于它們具有事實上的交換能力,而它們之所以具有事實上的交換能力,那是因為當前的生產組織需要普遍的交換手段。法律只是事實上的公認。”[6]124 蒲魯東把貴金屬成為貨幣歸因于君主的權力和意志,這完全是倒果為因,用歷史唯心主義觀點說明貨幣的起源。實際上,不是因為君主占有了金銀,打上自己的印章使它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而是金銀作為普遍的交換手段占有了君主,讓他蓋上印章并授予政治上的神圣。馬克思說:“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和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6]121-122 對于商品轉化為貨幣的具體過程,商品生產者的關系的發展怎樣具體導致了貨幣的產生,貨幣的產生經歷了哪些階段,貨幣的本質和功能是什么,這些問題馬克思當時尚未深入研究和解決。他是后來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才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中深入而具體地闡明了這些問題的。

(四)批判蒲魯東關于價值構成的錯誤觀點

蒲魯東從以前的經濟學那里知道了商品是由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構成的,但是他對商品價值的二重性的實質卻一無所知。他把商品價值劃分為兩個要素,一個要素是“使用價值”,又稱為“本身的價值”;另一個要素是“交換價值”,又稱為“公議的價值”。蒲魯東把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表面化,并且把這個矛盾僅僅看成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他按照黑格爾辯證法正、反、合的抽象公式,把使用價值叫做“正題”,把交換價值叫做“反題”,并且在二者之間尋找“合題”,以求得矛盾的解決。這個“合題”就是“構成價值”,“構成價值”使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間達成均衡和統一。只有一切商品都按比例生產出來,使供求關系完全達到平衡,使每一種商品都全部被交換所吸收,才能形成“構成價值”。因此,“構成價值”又稱為“比例價值”。

蒲魯東從“構成價值”得出如下的錯誤結論:一個人的勞動日和另一個人的勞動日是等值的,任何一個勞動日和另一個勞動日都是相等的;一個人的勞動和另一個人的勞動如果數量相等,二者就是等價的,兩個人的勞動就沒有質的差別。在兩個人的勞動量相等的前提下,一個人的產品就可以和另一個人的產品相交換。由于所有的人都是雇傭工人,而且都是以相等勞動時間得到相等報酬的工人,所以交換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實現的。他由此論證價值規律是使無產階級免除剝削、實現平等、得到解放的革命理論。馬克思對蒲魯東的這種錯誤觀點予以嚴厲批判。他說:“我們把勞動時間當做價值尺度,那么這至少是不是假定各個勞動日是等價的,這一個人的勞動日和另一個人的勞動日是等值的呢?不是。”[6]96“千萬不要忽視,一種東西的價值不是由生產它的時間來確定,而是由可能生產它的最低限度的時間來確定,而這種最低限額又是由競爭來規定。我們暫且假定沒有競爭,因而也就沒有任何方法來規定為生產某種商品所必要的勞動的最低額。”[6]107 馬克思認為:“任何一種新發明,只要能在一小時內生產出過去兩小時才生產的東西,都會使市場上所有這一類的產品跌價。競爭迫使生產者出賣和兩小時生產的產品時不能貴于花一小時所生產的產品。競爭實現了產品的相對價值由生產它的必要勞動時間來確定這一規律。勞動時間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這一情況因而也就成了勞動不斷跌價的規律。”[6]106 所以價值規律不是使無產階級免除剝削、實現平等、得到解放的革命理論,而是使無產階級受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重、苦難越來越深重的規律。

蒲魯東在價值構成上還有一個錯誤,這就是他把用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來衡量的商品價值和用勞動價值來衡量的商品價值混為一談。馬克思認為這是根本錯誤的。他說:“如果把這兩種衡量商品價值的方法攪在一起,那末也就同樣可以說,任何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都是由它本身所包含的勞動量來衡量的;或者說,商品的相對價值是由它可以購買的勞動量來衡量的;或者還可以說,商品的相對價值是由可以得到它的那種勞動量來衡量的。但是情況遠不是這樣。象任何其他的商品價值一樣,勞動價值不能作為價值尺度。(馬克思這時還沒有把‘勞動和‘勞動力、‘勞動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區分開,這里說的‘勞動價值應該是指‘勞動力的價值。——引者注)”[6]96 馬克思舉例說明這個道理:如果一個繆伊(法國古代的容量名,用于量谷物時約合 1,800公升)的谷物在以前值一個勞動日,而現在值兩個勞動日,就是說它的價值比原來增加一倍;但是這一個繆伊的谷物并不能起一倍勞動量的作用,因為它包含的養料和以前一樣多。因此,由生產谷物使用的勞動量來衡量的谷物價值將增加一倍,但是用谷物能購買的勞動量或者可以用來購買谷物的勞動量來衡量的谷物價值,決不會增加一倍。再如,如果用同樣的勞動生產了比以前多一倍的衣服,那么衣服的相對價值就會因此降低一半;但是即使如此,這種數量加倍的衣服支配一定勞動量的能力并不會降低一半,或者換句話說,同樣的勞動并不能取得加倍數量的衣服;因為現在這一半數量的衣服對工人的效用和以前同樣數量的衣服的效用完全一樣。馬克思由此得出結論:“用勞動價值來確定商品的相對價值是和經濟事實相抵觸的。這是在循環論證中打轉,這是用本身還需要確定的相對價值來確定相對價值。”[6]98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蒲魯東的這個錯誤觀點,來源于亞當·斯密勞動價值論上的混亂。他指出:“亞當·斯密有時把生產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當做是價值尺度,有時卻又把勞動價值當做價值尺度。李嘉圖揭露了這個錯誤,清楚他表明了這兩種衡量方法的差別。蒲魯東先生加深了亞當·斯密的錯誤。亞當·斯密只是把這兩個東西并列,而蒲魯東先生卻把兩者混而為一。”[6]99

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成果,它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實質的一個關鍵。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雖然還沒有以完備的理論形式表述這個理論,但卻已經準確地找到了問題的癥結,為進一步提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恩格斯在《資本論》第2卷的序言中說: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不僅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資本家的剩余價值是從哪里‘產生的,而且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樣‘產生的。這一點,從1847年的《哲學的貧困》和1847年在布魯塞爾所作的、1849年發表在《新萊茵報》第264-269號上的關于雇傭勞動與資本的講演,可以得到證明。”[7]12

(五)批判蒲魯東關于所有權的錯誤觀點

蒲魯東不了解所有權起源的經濟原因,他從心理上和道德上尋找所有權起源的根源。他說:“地租和所有權一樣,其起源可以說是不在經濟范圍之內:它根源于同財富生產極少關系的心理上和道德上的考慮。”[6]180對此,馬克思予以嚴厲批判。他指出:“這樣,蒲魯東先生就是承認了自己在了解地租和所有權產生的經濟原因上是無能的。他承認這種無能使他不得不求助于心理上和道德上的考慮;這些考慮的確同財富生產極少關系,但是,同他那狹隘的歷史眼光卻大有關系。蒲魯東先生斷言,所有權的起源包含有某種神秘的和玄妙的因素。但是,硬使所有權的起源神秘化也就是使生產本身和生產工具的分配之間的關系神秘化”。 [6]180-181這句話中包含了馬克思給所有權下的一個定義,即所有權是“生產本身和生產工具的分配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所有權,封建階級的所有權不同于資產階級的所有權。他說:“在每個歷史時代中所有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會關系下面發展著。”[6]180“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6]144 這就是說,每一種生產關系都是由若干要素或環節構成的,生產關系的各個要素或環節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所有權作為生產關系體系的一個要素或環節,它與生產關系的其他要素或環節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給所有權下定義,就必須把所有權同生產關系體系中的其他要素或環節聯系起來,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而不能把所有權從生產關系體系中抽取出來,把它同生產關系的其他要素或環節割裂開來,作為獨立的要素或環節,給所有權下定義。所以馬克思說:“給資產階級所有權下定義不外是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描述一番”。[6]180蒲魯東不了解生產關系的各個要素或環節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他把所有權作為脫離生產關系其他要素或環節的獨立關系給它下定義,就必然陷入形而上學和法學的幻想。正如馬克思所說:“要想把所有權作為一種獨立的關系、一種特殊的范疇、一種抽象的和永恒的觀念來下定義,這只能是形而上學或法學的幻想。”[6]180 我國學術理論界對馬克思這段論述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這段話是說,“當談到資本主義的所有制時,無非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8]346 我不贊同這種觀點。我認為,馬克思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其他各個要素或環節有著密切的聯系,不能脫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其他要素或環節,把所有權從生產關系中獨立出來,孤立地加以理解。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順著蒲魯東談到的經濟范疇的順序,對價值、貨幣、分工、競爭、壟斷、稅收、貿易、信用和所有權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范疇作了分析和論述,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所有權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其他要素或環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給資本主義所有權下定義,就必須聯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其他要素或環節,說明所有權與生產關系的這些要素或環節之間的聯系,才能作出正確的定義,而不是說資本主義所有權囊括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其他全部要素或環節,把資本主義所有權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完全等同起來。

二、批判蒲魯東構造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方法,闡述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在敘述和批判黑格爾構造哲學體系的方法以及蒲魯東模仿和歪曲黑格爾構造哲學體系的方法構造自己的政治經濟學體系的錯誤的過程中,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

(一)對黑格爾構造哲學體系的方法的實質的概括

蒲魯東《貧困的哲學》一書構造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方法,模仿黑格爾構造哲學體系的方法。所以馬克思說,我們要同兩個人打交道,首先是蒲魯東,其次是黑格爾,黑格爾構造哲學體系的方法對蒲魯東構造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方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馬克思剖析了黑格爾哲學中范疇的辯證運動及其構造哲學體系的方法。馬克思在概括黑格爾范疇的辯證運動及其構造哲學體系的方法時指出:“兩個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6]146 我國理論界有些人,甚至有些資深的著名學者,把這句話當做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認為這里既講了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和斗爭,又講了兩個相互矛盾方面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克服了所謂“斗爭哲學”的片面性,是一種“和諧哲學”或“和諧辯證法”,并把這句話作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我認為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

為什么說這段話是馬克思對黑格爾關于范疇的辯證運動及其構造哲學體系的方法的實質的概括,而不是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呢?下面我們具體考察馬克思的有關論述。馬克思指出:“經濟范疇只不過是生產方面社會關系的理論表現,即其抽象。真正的哲學家蒲魯東先生對事物的理解是顛倒的,他認為現實關系只是睡在‘人類的無人身的理性懷抱里(正如這位哲學家蒲魯東先生告訴我們的)的一些原理和范疇的化身。”[6]143 既然把任何一種生產都歸結為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方法,那就會自然得出一個結論,整個生產運動都是純粹的邏輯公式或者純粹理性的運動。而純粹理性的運動,正像黑格爾所做的那樣,就是設定自己,自相對立,自相合成,就是把自身規定為正題、反題、合題,或者就是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否定自我否定。但是理性一旦把自己設定為正題,這個正題、這個與自己相對立的思想就會分為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這兩個包含在反題中的對抗因素的斗爭,形成辯證運動。“是”轉化為“否”,“否”轉化為“是”。“是”同時成為“是”和“否”,“否”同時成為“否”和“是”,對立面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消。這兩個彼此矛盾的思想的融合,就形成一個新的范疇,即它們的合題。這個新的范疇又分裂為兩個彼此矛盾的范疇,這兩個彼此矛盾的范疇又融合成一個新的合題,即新的范疇。從這種邏輯推演過程中,就產生出思想群,亦即范疇群。同簡單的范疇一樣,范疇群也遵循辯證運動,每個范疇群也有一個與之矛盾的范疇群作為反題,從這兩個互相矛盾的范疇群中產生出新的范疇群,即它們的合題。正如從簡單范疇的辯證運動中產生出范疇群一樣,從范疇群的辯證運動中產生出范疇群的系列,從范疇群系列的辯證運動中產生出整個體系。黑格爾龐大的范疇體系就是這樣通過范疇和范疇群的辯證運動構造出來的。

通過上面的簡要考察,完全可以確信,馬克思所說的“兩個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這句話,是對黑格爾關于范疇的辯證運動及其構造體系的方法的概括,而不是馬克思本人的思想。馬克思認為,經濟范疇只是生產關系在理論上的表現。黑格爾和蒲魯東既然忽略了生產的歷史運動,就只能到純粹理性的運動中去尋找這些思想的來歷了,這些范疇無非是純粹的、永恒的、無人身的理性產生出來的一些思想罷了。馬克思指出:“黑格爾認為,世界上過去發生的一切和現在還在發生的一切,就是他自己的思維中發生的一切。因此,歷史的哲學僅僅是哲學的歷史,即他自己的哲學的歷史。沒有‘適應時間次序的歷史,只有‘觀念在理性中的順序。他以為他是在通過思想的運動建設世界;其實,他只是根據自己的絕對方法把所有人們頭腦中的思想加以系統的改組和排列而已。”[6]143這種只講思想、理性、范疇的辯證運動、不講歷史過程本身的辯證運動的觀點,絕對不可能是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二)批判蒲魯東對黑格爾構造體系方法的模仿和歪曲

下面我們考察蒲魯東是怎樣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即范疇的辯證運動應用到政治經濟學上去的,以及通過他的這種應用把黑格爾的辯證法變成了什么樣子。蒲魯東認為,任何經濟范疇都有好壞兩個方面,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益處和害處加在一起,就構成每個經濟范疇所固有的矛盾。他認為:“應當作的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6]145 蒲魯東具體論述了奴隸制、分工、競爭、壟斷、土地所有權等經濟范疇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的表現。關于奴隸制,他認為奴隸制是同其他經濟范疇一樣的經濟范疇,因此它也有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馬克思指出,這里說的奴隸制既不是古代的奴隸制,也不是資本主義的雇傭奴隸制,而且“直接奴隸制”,即存在于蘇里南、巴西和北美南部各州的黑奴制。“蒲魯東先生將用什么辦法挽救奴隸制呢?他提出的任務是:保存這個經濟范疇的好的方面,消除其壞的方面。” [6]146 關于競爭和壟斷,馬克思以嘲諷的語言做了說明:蒲魯東告訴我們,壟斷是好東西,因為它是一個經濟范疇,因而是從上帝那里流出來的東西。競爭是好東西,因為它也是一個經濟范疇。但是,不好的是壟斷的現實和競爭的現實。更不好的是壟斷和競爭在相互吞并。該怎么辦呢?因為上帝的這兩個永恒思想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蒲魯東先生就以為上帝的心懷里同樣有這兩個思想的綜合,在這種綜合中,壟斷的禍害被競爭所抵消,而競爭的禍害則由壟斷所抵消。兩個觀念互相斗爭所引起的最終結果,將僅僅使它們的好的方面表露出來。應該從上帝那里奪取這個秘密的思想,然后加以運用,這樣就萬事大吉了。馬克思對這種荒謬觀點予以嚴厲批判。他指出:“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您不僅可以看到競爭和壟斷,而且可以看到它們的綜合,這個綜合并不是公式,而是運動。壟斷產生競爭,競爭產生壟斷。但是,這個方程式遠不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想象的那樣能消除現代狀況的困難,反而會造成更困難、更混亂的狀況。因此,如果改變現代經濟關系賴以存在的基礎,消滅現代的生產方式,那就不僅會消滅競爭、壟斷以及它們的對抗,而且還會消滅它們的統一、它們的綜合,亦即消滅使競爭和壟斷達到真正平衡的運動。”[9]48

馬克思以譏諷的方式說,如果我們暫且把蒲魯東先生當做一個范疇看待,看一看他和黑格爾相比,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長處和短處是什么,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如何陷入尷尬的境地。馬克思認為,他的長處是區分了經濟范疇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是什么,以及如何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與此相應,他的短處則是由于它保存了經濟范疇好的方面、消除了經濟范疇壞的方面,就否定了范疇的矛盾,切斷了范疇的矛盾運動,這就無法形成新的范疇。所以馬克思指出:“我們看到的已經不是由于矛盾本性而自我安置和自相對置的范疇,而是在范疇的兩個方面中間激動、掙扎和沖撞的蒲魯東先生。”[6]146 蒲魯東由于陷入了用正當方法難以擺脫的困境,于是就隨心所欲地給經濟范疇賦予某種特性,把需要清洗的范疇的缺陷消除。例如,他認為:“捐稅可以消除壟斷的缺陷,貿易差額可以消除捐稅的缺陷,土地所有權可以消除信用的缺陷。”“這樣,蒲魯東先生把所有經濟范疇逐一取來,把一個范疇用作另一個范疇的消毒劑,用矛盾和矛盾的消毒劑的混合物寫成兩卷矛盾,并且恰當地稱為‘經濟矛盾的體系。”[6]147

由于蒲魯東把范疇的辯證運動的過程歸結為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加以對比,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問題,并且把一個范疇用作另一個范疇的消毒劑,這樣范疇就不再有自發的運動,觀念和理性就不再有內在的生命,它既不能再把自己設定為范疇,也不能再把自己分解為范疇。辯證法不再是絕對理性的運動了,辯證法沒有了。馬克思指出:“當蒲魯東先生談到理性中的一定系列即范疇的邏輯順序的時候,他肯定地說,他不是想論述適應時間次序的歷史,即蒲魯東先生所認為的范疇在其中出現的歷史順序。他認為那時一切都在理性的純粹以太中進行。一切都應當通過辯證法從這種以太中產生。現在當實際運用這種辯證法的時候,理性卻背叛了他。蒲魯東先生的辯證法背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于是蒲魯東先生只得承認,他用以說明經濟范疇的次序和這些經濟范疇在其中相互產生的次序是不相適應的。經濟的進化不再是理性本身的進化了。”[6]148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那末,蒲魯東先生給了我們什么呢?是現實的歷史、即蒲魯東先生所認為的范疇適應的時間次序在其中出現的那種順序嗎?不是。是在觀念本身中進行的歷史嗎?更不是。這就是說,他既沒有給我們范疇的世俗歷史,也沒有給我們范疇的神圣歷史!那末,他到底給了我們什么歷史呢?是它本身矛盾的歷史。” [6]148蒲魯東陷入矛盾的尷尬境地,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離開歷史的客觀進程,單純用觀念和理性進行范疇的邏輯推演構建哲學體系和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方法,都是馬克思堅決反對的,離開歷史的客觀進程單純講范疇的辯證運動的觀點決不是馬克思的觀點。

(三)批判蒲魯東顛倒現實的歷史和范疇之間的關系的先驗主義錯誤觀點

顛倒現實歷史和范疇之間的關系,是蒲魯東《貧困的哲學》一書構造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方法的理論基礎。蒲魯東不是把經濟范疇看成是對生產關系的抽象反映,而是把生產關系看成永恒存在的經濟范疇和觀念的體現。因此他撇開現實的生產關系發展的歷史過程,在頭腦中構造經濟范疇發展的歷史順序。他說:“人類的事實是人類觀念的化身;所以,研究社會經濟的規律就是討論理性規律的學說,就是創造哲學。”[5]142 蒲魯東之所以持這種錯誤觀點,是由于它缺乏歷史知識而沒有看到,人們在發展其生產時,即在生活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的形式必然隨著這些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而改變。他沒有看到,經濟范疇只是這些現實關系的抽象,它們僅僅在這些關系存在的時候才是真實的。這樣他就陷入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錯誤之中,這些經濟學家把這些經濟范疇看做永恒的規律,而不是看做歷史性的規律,即只適用于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一定的生產力發展階段的規律。所以,蒲魯東先生不是把政治經濟學范疇看做實在的、暫時的、歷史性的社會關系的抽象,而是神秘地顛倒黑白,把實在的關系只看做這些抽象的體現。這些抽象本身竟然是從世界開始存在時起就已安睡在上帝心懷中的公式。

馬克思揭示了蒲魯東這種顛倒現實歷史和范疇之間關系的方法的理論來源,指出這完全是照抄照搬黑格爾構造體系的思辨唯心主義的產物。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指出:“蒲魯東先生無法探索出歷史的實在進程,他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套怪論,一套妄圖充當辯證怪論的怪論。他覺得沒有必要談到17、18和19世紀,因為他的歷史是在想象的云霧中發生并高高超越于時間和空間的。一句話,這是黑格爾式的陳詞濫調,這不是歷史,不是世俗的歷史——人類的歷史,而是神圣的歷史——觀念的歷史。在他看來,人不過是觀念或永恒理性為了自身的發展而使用的工具。蒲魯東先生所說的進化,是在絕對觀念的神秘懷抱中發生的進化。如果揭去這種神秘詞句的帷幕,那就可以看到,蒲魯東先生給我們提供的是經濟范疇在他的頭腦中的排列次序。我用不著花很多力氣就可以向您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沒有秩序的頭腦中的秩序。”[9]44

馬克思認為,蒲魯東這種顛倒現實歷史和范疇之間關系的做法,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是對資產階級生活和資產階級關系的肯定。他說:“蒲魯東先生不是直接肯定資產階級生活對他說來是永恒的真理。他間接地說出了這一點,因為他神化了以觀念形式表現資產階級關系的范疇。既然資產階級社會的產物被他想象為范疇形式、觀念形式,他就把這些產物視為自行產生的、具有自己的生命的、永恒的東西。可見,他并沒有超出資產階級的視野。由于他談到資產階級的觀念時,認為它們是永恒真理,所以他就尋找這些觀念的綜合,尋找它們的平衡,而沒有看到,現在它們達到平衡的方式是唯一可能的方式。”“他所做的是一切好心的資產者所做的事情。”[9]50

馬克思在1865年1月24日致約·巴·施韋澤的信中說,他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已經指出,蒲魯東“由于他不是把經濟范疇看做歷史的、與物質生產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理論表現,而是荒謬地把它看做歷來存在的、永恒的觀念,這就表明他對科學辯證法的秘密了解得多么膚淺,另一方面又是多么贊同思辨哲學的幻想,而且,他是如何拐彎抹角地又回到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立場上去。”[10]31-32

三、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進一步深入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在致安年科夫的信和《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以《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基礎,批判蒲魯東政治經濟學上的錯誤觀點,同時又在批判蒲魯東政治經濟學上的錯誤觀點的過程中,更加準確、更加深刻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闡述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結構的理論

人類社會是一個巨系統,包括許多要素,各要素之間有著復雜的聯系。社會結構就是指組成人類社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和關系。社會結構概念是從靜態角度研究人類社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和關系。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從構成人類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意識結構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研究社會結構;或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人類社會的三個層次及其相互關系研究社會結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一對社會矛盾,一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又和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上層建筑)構成一對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的致安年科夫的信和《哲學的貧困》中,初步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結構理論。他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commerce]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形式、相應的家庭、等級和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相應的政治國家。這就是蒲魯東先生永遠不會了解的東西,因為,當他從訴諸國家轉而訴諸市民社會,即從訴諸社會的正式表現轉而訴諸正式社會的時候,他竟認為他是在完成一樁偉業。”[9]42-43

馬克思在這里說的“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形式[commerce]和消費形式”,說的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馬克思當時把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以及交換形式和消費形式都作為生產關系的組成部分。馬克思這里說的“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形式、相應的家庭、等級或社會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就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以及消費形式和交換形式就是由社會制度形式、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構成的市民社會,馬克思當時還把經濟基礎和市民社會看做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或者說是含義相同的概念。馬克思在這里說的“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相應的政治國家。”,就是指市民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國家政權這種政治上層建筑。總體來看,這段話論述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人類社會的這三個層次,以及由這三個層次所構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這里說的當蒲魯東“從訴諸國家轉而訴諸市民社會,即從訴諸社會的正式表現轉而訴諸正式社會”,是批評蒲魯東顛倒了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和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國家的之間的關系。

(二)闡述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的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一版序言中說:“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11]10 馬克思在 1846年致安年科夫的信和《哲學的貧困》中批判蒲魯東時已經對這個觀點的基本思想作了論述。他指出:“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可見,生產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后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并當做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由于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系,就形成人類的歷史,這個歷史隨著人們的生產力以及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愈益發展而愈益成為人類的歷史。由此就必然得出一個結論: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的一切關系的基礎。這種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心然形式罷了。”[9]43 馬克思這段話透徹地說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

首先,這段話說明了人們的物質的社會關系是形成他們的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等其他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的物質關系制約著一切個人的活動,是個人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這說明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任何個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

其次,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因為每一代人開始在社會上生活時,所遇到的都是前人創造的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不以他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個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就曾講過:“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12]544-545 這就是說,每一代人開始自己的社會生活時,他們所遇到的是前人創造的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些既得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預先規定了這一代人本身的生活條件,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活動方式、思維方式具有不以他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特點。

再次,雖然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但這并不是說人們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需要去改變原來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正如馬克思在致安年科夫的信中所說:“人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已經獲得的東西,然而這并不是說,他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在其中獲得一定生產力的那種社會形式,恰恰相反。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9]43-44 但是,人們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從事的改變社會形式的活動,將引起怎樣的社會結果,自己是意識不到的。這是因為,這個社會結果是由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正因為如此,人們所預想的目的和愿望,有的只能實現一部分,另一部分就不能實現。有些目的和愿望,根本就不能實現,甚至有時社會結果與原來設想的目的和愿望完全相反。我們說社會發展具有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并不是說社會發展可以離開人們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而是說人們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活動的結果,不依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馬克思設想,我們暫且和蒲魯東先生一同假定:現實的歷史,適應時間次序的歷史是觀念、范疇和原理在其中出現的那種歷史順序。按照蒲魯東的這種設定,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例如,與權威原理相適應的是11世紀,與個人主義原理相適應的是18世紀。推其原因,我們應當說,不是原理屬于世紀,而是世紀屬于原理。換句話說,不是歷史創造原理,而是原理創造歷史。但是,如果為了顧全原理和歷史再進一步追問一下,為什么這個原理出現在11世紀或者18世紀,而不是出現在其他某個世紀,我們就必然要仔細研究一下:11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18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在每個世紀中,人們的需求、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樣的;最后,由于這一切生產條件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這就是說,無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反映現實歷史的原理,都是由現實的個人創造的。離開現實的個人創造歷史的活動,就沒有現實的歷史,也沒有反映現實歷史的原理。蒲魯東不懂得歷史是現實的人創造的這個道理。例如,他只知道麻布、呢絨等產品是人生產的,不懂得生產這些產品的生產關系也是人生產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范圍內制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系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6]143-144 馬克思認為,探討上面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就是研究每個世紀中人們的現實的、世俗的歷史,就是把創造歷史的人“既當成劇作者又當成劇中人物”。[6]149 馬克思的這個思想非常深刻,科學而又生動地說明了人創造歷史的能動性和受動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一方面,人類的歷史是世世代代的人們連續不斷的實踐活動創造的,如果把整個人類歷史比做一個長長的劇本,那么人類本身就是劇作者;另一方面,處于歷史發展一定階段上的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又受到前人創造的既定的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歷史條件預先規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活動方式,這就決定了每一代人都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歷史決不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創造物。這就是說,人類本身又是自己寫作的劇本的劇中人,他們在歷史舞臺上的活動要受到自己創作的劇本的制約。這就既肯定了人們創造歷史的主觀能動性,又說明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具有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

(三)闡述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關系必須隨著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而改變的理論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都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系說成是固定不變的、永恒的范疇。蒲魯東先生也持這種觀點。馬克思認為,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經濟范疇和它所表現的生產關系一樣,都不是從來就有的、永恒的,而是變動的,有生有滅的。他指出:“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的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們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所以,這些觀念、范疇也同他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生產力的增長、社會關系的破壞、思想的產生都是不斷變動的”。[6]144

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的變化首先是從生產力的變化開始的,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馬克思指出:“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連。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既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6]144 馬克思又說:“蒲魯東先生不了解,人們還按照自己的生產力而生產出他們在其中生產呢子和麻布的社會關系。蒲魯東先生不了解,適應自己的物質生產水平而生產出社會關系的人,也生產出各種觀念、范疇,即恰恰是這些社會關系的抽象的、觀念的表現。所以,范疇也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和暫時的產物。而在蒲魯東先生看來卻完全相反,抽象、范疇始因。根據他的意見,創造歷史的,正是抽象、范疇,而不是人。”[9]49-50這里的“生產方式”概念與生產關系概念的涵義是相同的,這里的“社會關系”概念,也與生產關系概念的涵義是相同的。這段話與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任何一部著作相比,都更明確、更確切地說明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在生產關系的各要素中,馬克思還論述了產品的生產方式決定產品的交換方式的原理。他說:“在原則上,沒有產品的交換,只有參加生產的各種勞動的交換。產品的交換方式取決于生產力的交換方式。總的說來,產品的交換形式是和生產的形式相適應的。生產形式一有變化,交換形式也就隨之變化。因此在社會的歷史中,我們就看到產品交換方式常常是由它的生產方式來調節。個人交換也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6]117

(四)闡述歷史唯物主義關于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理論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兩個根本對立的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并且日益尖銳化,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直接威脅著資產階級的統治,所以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就用各種理論掩蓋階級矛盾,否認階級斗爭。馬克思分析了各派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是如何這樣做的。

宿命論的經濟學家,在理論上對他們所謂的資產階級生產的否定方面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正如資產階級在實踐中對他們賴以取得財富的無產者的疾苦漠不關心一樣。這個宿命論學派又分為古典學派和浪漫學派兩種。古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他們代表著一個還在同封建社會的殘余進行斗爭、力圖清洗經濟關系上的封建殘污、擴大生產力、使工商業具有新的規模的資產階級。他們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下如何獲得財富,只是將這些關系表述為范疇和規律并證明這些規律和范疇比封建社會的規律和范疇更便于進行財富的生產,在他們看來,無產階級的貧困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病痛。浪漫學派和馬克思處于同一時代,這時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處于直接對立狀態,貧困像財富那樣大量產生。所以這時的經濟學家們便以飽食終日的宿命論者的姿態出現,他們自命高尚、蔑視那些用勞動創造財富的活人機器,即蔑視無產者階級。

人道學派經濟學家對現存生產關系的壞的方面倒是放在心上的。為了不受良心的責備,這個學派想盡量緩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貧富對比上的差別,他們對無產者的苦難以及資產者之間的劇烈競爭表示真誠的痛心,他們勸工人安分守己,好好工作,少生孩子,他們建議資產階級節制一下生產熱情。這個學派的全部理論建立在理論和實踐、原理和結果、觀念和應用、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實、法和事實、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之間無限的區別上面。簡言之,他們盡量掩蓋階級矛盾,否認階級斗爭。

博愛學派的觀點和人道學派的觀點很相近,是完善的人道學派。他們否認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對抗的必然性,愿意把一切人都變成資產者,他們愿意實現他們所主張的理論,因為這種理論與實踐不同而且本身不包含對抗。毫無疑問,這種理論把現實中每一步都要遇到的矛盾撇開不管并不困難。這樣一來,這種理論就變成理想化的現實。馬克思指出:“因此,博愛論者愿意保存那些表現資產階級關系的范疇,而不要那種構成這些范疇的實質并且同這些范疇分不開的對抗。博愛論者以為,他們是在嚴肅地反對資產者的實踐,其實,他們自己比任何人都更象資產者。”[6]157

馬克思分別敘述了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斗爭狀況。對于封建社會的階級斗爭,馬克思認為,為了正確地判斷封建的生產,必須把它當作以對抗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來考察。必須指出,財富怎樣在這種對抗中間形成,生產力怎樣和階級對抗同時發展,這些階級中一個代表著社會上壞的、否定的方面的階級即資產階級怎樣不斷地成長,直到它求得解放的物質條件最后成熟。這說明,生產方式、生產力在其中發展的那些關系并不是永恒的規律,而是同人們及其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水平相適應的東西,人們生產力的一切變化必然引起他們的生產關系的變化。由于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成果即生產力被剝奪,所以必須粉碎生產力在其中產生的那些傳統形式即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從此以后以前的革命階級即資產階級將成為保守階級。

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開始自己的歷史發展時就有一個本身是封建時期無產階級殘存物的無產階級存在。資產階級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發展它的對抗性質,起初這種性質或多或少是掩飾起來的,只是處于隱蔽狀態。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在它的內部發展著一個新的無產階級,即現代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展開了斗爭,在雙方尚未感覺、注意、重視、理解、承認并公開宣告以前,這個斗爭最初表現為局部的暫時的沖突,表現為一些無產者自發的破壞行為。另一方面,如果說現代資產階級的全體成員是由于組成一個與另一個階級相對立的階級而共有的利益,那么由于資產階級內部不同階層、不同部分之間互相對立,他們的利益又是對立的、對抗的。這種利益上的對立是由他們的資產階級生活的經濟條件產生的。資產階級運動在其中進行的那些生產關系的性質決不是一致的單純的,而是兩重的;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展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只有在不斷消滅資產階級個別成員的財富和形成不斷壯大的無產階級的條件下,這些關系才能產生資產者的財富,即資產階級的財富;這一切都一天比一天明顯了。就是說,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越來越公開化、明顯化、尖銳化,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從自發斗爭階段逐步轉化為自覺斗爭階段。工人階級從自發斗爭轉變為自覺斗爭的過程,也是從經濟斗爭轉變為政治斗爭的過程。馬克思指出:“經濟條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變成工人。資本的統治為這批人創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關系。所以,這批人對資本說來已經形成一個階級,但還不是自為的階級。在斗爭(我們僅僅談到它的某些階段)中,這批人逐漸團結起來,形成一個自為的階級。他們所維護的利益變成階級的利益。而階級同階級的斗爭就是政治斗爭。”[6]196 如果說經濟斗爭是自發的斗爭,那么,政治斗爭就是自覺的斗爭,是爭取國家政權的斗爭。

蒲魯東認為,生產最有效用的東西需要的時間最少,社會總是先從最輕便的生產部門開始,然后才逐步地轉到生產那些花費勞動的時間最多并適合更高級的需要的東西。在他看來,生產總是按比例性關系進行的,供求關系總是互相均衡的,社會總是和諧發展的。對此,馬克思指出:“實際上,情況完全不象蒲魯東先生所想的那樣。當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產就開始建立在級別、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后建立在積累起來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到目前為止,生產力就是由于這種階級對抗的規律而發展起來的。如果硬說由于所有勞動者的一切需要都已滿足,所以人們才能創造更高級的產品和從事更復雜的生產,那就是撇開階級對抗,顛倒整個歷史的發展過程。不然也可以這樣說:因為在羅馬皇帝時代曾有人在人造的池子里喂養鰻魚,所以說全體羅馬居民的食物是充裕的。然而實際情況完全相反,當時羅馬人民連必要的糧食也買不起,而羅馬的貴族卻并不缺少充當鰻魚飼料的奴隸。”[6]104

四、批判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觀點,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在致安年科夫的信和《哲學的貧困》中,批判了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觀點,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一)闡述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過程

馬克思在批判了宿命論、人道學派、博愛學派的經濟學家掩蓋階級矛盾、否認階級斗爭的錯誤觀點以后,論述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過程。他指出:“正如經濟學家是資產階級的學術代表一樣,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無產者階級的理論家。在無產階級尚未發展到足以確立為一個階級,因而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尚未帶政治性以前,在生產力在資產階級本身的懷抱里尚未發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無產階級和建立新社會必備的物質條件以前,這些理論家不過是一些空想主義者,他們為了滿足被壓迫階級的需求,想出各種各樣的體系并且力求探尋一種革新的科學。但是隨著歷史的演進以及無產階級斗爭的日益明顯,他們在自己頭腦里找尋科學真理的做法便成為多余的了;他們只要注意眼前發生的事情,并且有意識地把這些事情表達出來就行了。當他們還在探尋科學和只是創立體系的時候,當他們的斗爭才開始的時候,他們認為貧困不過是貧困,他們看不出它能夠推翻舊社會的革命的破壞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這一面,這個由歷史運動產生并且充分自覺地參與歷史運動的科學就不再是空想,而是革命的科學了。”[6]157-158 只要我們把馬克思的這段論述與恩格斯晚年寫的《反杜林論》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的相關論述加以對照,就不難看出,馬克思當時的這個思想已經相當成熟了。

(二)批判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觀點

表面看來,蒲魯東似乎對社會主義的溫情十分厭惡。但在實際上,他是用小資產階級的溫情來反對社會主義者的溫情。蒲魯東先生在社會主義問題上給自己制造一些奇怪的幻想,但由于他本人感到自己的論據異常空洞,感到自己完全無力談論有關社會主義的一切東西,于是他就突然忘形地惱怒起來,表示高尚的憤激,嚎叫,發瘋發狂,肆口謾罵,指天畫日,賭咒發誓,滿口吹噓說他絲毫沒有沾染社會主義的齷齪,沒有任何社會主義的溫情。這完全是謊言和假象。馬克思指出:“他沒有對社會主義的溫情和他所視為溫情的東西加以批評。他像一個圣徒,像一個教皇,無情地懲戒可憐的罪人,竭力頌揚小資產階級以及那種小氣的愛和宗法式家庭的幻想。這并不是偶然的,蒲魯東先生徹頭徹尾是個小資產階級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小資產者在已經發展了的社會中,迫于本身所處的地位,必然是一方面成為社會主義者,另一方面又成為經濟學家,就是說,它既迷戀于大資產者的豪華,又同情人民的苦難。他同時既是資產者又是人民。他在自己的心靈深處引以為驕傲的,是他不偏不倚,是他找到了一個自詡不同于中庸之道的真正的平衡。這樣的小資產者把矛盾加以神化,因為矛盾是他存在的基礎。他自己只不過是社會矛盾的體現。他應當在理論上說明他在實踐中的面目,而蒲魯東先生的功績就在于他作了法國小資產階級的科學解釋者;這是一種真正的功績,因為小資產階級將是一切正在醞釀著的社會革命的組成部分。”[9]52-53 馬克思這段話對小資產階級、特別是蒲魯東所代表的法國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論述得極為透徹;對小資產階級在正在醞釀的社會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論述得十分恰當。一方面,小資產階級既仇恨大資產階級,迷戀于大資產階級的豪華,希求自己有朝一日也成為一個大資產者;另一方面,由于小資產階級受到大資產階級的排擠和壓迫,隨時面臨著破產的危險,所以它同情人民,同情社會主義,同時又害怕實現社會主義會喪失它所有的財產,所以又害怕和抵制反對社會主義。由于小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面性,在正在醞釀的社會革命中,它既可能導向資產階級一邊,成為資產階級的同盟者,又可能導向無產階級一邊,成為無產階級的同盟者。而無產階級若是不能把小資產階級吸引到自己的革命隊伍中來,無產階級自身處于孤立的地位,很難取得革命的勝利。這就是小資產階級在正在醞釀著的社會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蒲魯東作為法國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同法國小資產階級一樣,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經常處于動搖和搖擺的狀態。正如馬克思對他所做的恰當評價那樣:“他希望充當科學泰斗,凌駕于資產者和無產者之上,結果只是一個小資產者,經常在資本和勞動、政治經濟學和共產主義之間搖來擺去。”[6]158

(三)論述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形式

馬克思認為,無產者為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首先要組織成為階級,建立工人聯盟和政治組織。在英國,工人們就不限于組織一些除臨時罷工外別無其他目的的并和罷工一起結束的局部性同盟。他們還建立經常性的同盟,如工聯,作為工人同企業主進行斗爭的堡壘。當時所有這些地方工聯已經組成為全國職工聯合會,擁有會員達八萬人,中央委員會設在倫敦。工人在組織這些罷工、同盟、工聯的同時也進行政治斗爭,現在工人們正在憲章派的名義下形成一個巨大的政黨。工人的同盟片刻不停地隨著現代大工業的發展和成長而日益進步和壯大。現在甚至可以說,工人同盟在一國內發展的程度可以確切地表明該國在世界市場等級中所占的地位。工業最發達的英國就有最大的而且也組織得最好的同盟。

資本主義大工業把大批互不相識的工人聚集起來。競爭把他們的利害關系分開。但是維護工人這一對付老板的共同利益,使他們在一個共同的思想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因此,同盟總是具有雙重目的:消滅工人之間的競爭,以便同心協力地同資本家競爭。反抗的最初目的只是為了維護工資,后來,隨著資本家為了壓制工人而逐漸聯合起來,原來孤立的同盟就組織成為集團,工人們為抵制經常聯合的資本而維護自己的聯盟,就比維護工資更為必要。工人們甚至獻出相當一大部分工資支援自己建立的聯盟。在工人反對資本家的斗爭的過程中,未來革命的一切要素也在繼續和發展著。達到這一點,同盟就具有了政治性質,為建立工人階級的政黨準備了條件,打下了基礎。

工人階級進行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革命是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前提的。馬克思指出:“被壓迫階級的存在就是每一個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社會的必要條件。因此,被壓迫階級的解放必然意味著新社會的建立。要使被壓迫階級能夠解放自己,就必須使既得的生產力和現存的社會關系不再繼續并存。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革命因素之組成為階級,是以舊社會的懷抱中所能產生的全部生產力的存在為前提的。” [6]197

馬克思認為,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形式。在無產階級革命爆發以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抗仍然只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斗爭,當這個斗爭一旦達到最緊張的地步,就會成為全面的革命。可見,建筑在階級對立上面的社會最終將成為最大的矛盾、將導致人們之間的肉搏。馬克思指出:“只有在沒有階級和階級對抗的情況下,社會進化將不再是政治革命。在這以前,在每一次社會全面改造的前夜,社會革命的結論總是:‘不是戰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戰,就是滅亡。問題的提法必然如此。”[6]198

(四)論述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點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尚未形成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新社會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思想。他所說的未來新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兩個階段所共有的基本特點。

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的交換價值理論的錯誤時,順便提到了未來新社會的一些基本特點。他指出:“在沒有階級對抗和沒有階級的未來社會中,用途大小就不會再由生產所必需的時間的最低額來確定,相反地,花費在某種物品生產上的時間將由這種物品的社會效用大小來確定。”[6]105 馬克思這段話包括兩個基本思想:一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再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實行產品經濟;二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改變了衡量財富的尺度,勞動時間不再是衡量財富的尺度,能否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和能否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為衡量財富的尺度。上述這段話包含的兩個基本思想,馬克思在《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作了透徹的論述。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認為,由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在這個轉變中,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而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是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總之,是社會個人的發展。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這同新發展起來的由大工業本身創造的基礎相比,顯得太可憐了。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一般財富發展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發展的條件。于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立的形式。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13]100-101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還指出:“工人階級在發展進程中將創造一個消除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聯合體來代替舊的資產階級社會;從此再不會有任何原來意義的政權了。因為政權正是資產階級社會內部階級對立的正式表現。”[6]197 馬克思在這里把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新社會稱為“消除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聯合體”,這個對未來新社會的定性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此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未來新社會的這一定性,更加全面準確地論述了未來新社會的基本特點。

在標志馬克思主義公開問世的另一部著作,即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于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53 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把未來新社會定性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意思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一部分人的發展是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為前提的;在社會主義社會,每一個人的發展不僅不妨礙其他人的發展,而且還為其他人的發展創造條件。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能夠使所有的人共同發展的優越性。

馬克思在1867年發表的《資本論》第1卷中,在談到未來新社會的基本特點時指出:我們“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做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做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式會隨著社會生產有機體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隨著生產者的相應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僅僅為了同商品生產進行對比,我們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們的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勞動中個人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產品的個人可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在那里,人們同他們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11]96-97 在這里馬克思把未來新社會稱為“自由人聯合體”,并且從多方面論述了這個“自由人聯合體”的基本特點。

從本文這四個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這部著作,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又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把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蒲魯東.貧困的哲學:第1卷[M].余叔通,王雪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 曹祖明】

猜你喜歡
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祖國(2017年2期)2017-03-09 18:53:45
民主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區別探討
青年時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0:07:08
比較視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文
桂海論叢(2016年5期)2016-12-16 00:27:22
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堅持
當代社會政治思潮對中國的影響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4:07:46
站在時代角度對《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的思考
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優越性的再認識
理論導刊(2016年2期)2016-02-22 13:33:11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影響以及對策分析
世紀橋(2015年8期)2015-09-08 20:54:40
論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價值的自由、平等和博愛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在线天堂进入|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色综合婷婷|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www.日韩三级|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美女毛片| 91青草视频|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7777|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日韩免费毛片| 香蕉色综合|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欧美色香蕉|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精品欧美视频|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性色一区| 91av国产在线| 91热爆在线|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最新国产在线| 福利视频99|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国产网站黄|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人与鲁专区| 91九色国产在线| 青青操视频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激情99|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日本www色视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清纯|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2|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啊嗯不日本网站| 欧美97色| 日韩激情成人|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国产导航在线| 久热精品免费|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欧美黄色a|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