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借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東風,職業教育研究也紅火起來了。2016年12月17日至18日,第十一屆中國中青年職教論壇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論壇以“面向2030:職業教育的愿景與變革”為主題,聚焦中外職業教育比較、職業教育理念、農村職業教育、職教師資培養、校企合作和職教學科建設等問題,吸引了4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職業院校教師和職業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參加,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大會不設主席臺,只有主持人和發言席;發言者每位發言不超過十分鐘,幾位發言者集中發言后,安排1個小時的自由論壇時間,對前面幾位發言的內容提問或者批評,每半天的會議中間設有十五分鐘的“茶歇”——會議安排的茶點和休息時間。此刻,與會代表們可以喝著咖啡飲料、吃著水果點心向發言人繼續提問或討論。“茶歇”過后更換新主持人。這種會議形式能夠讓更多有價值的思想、觀點、方案、方法展現出來,使人們在切磋、商討、爭鳴中或分清是非、或找出短長、或明晰思路,會議很成功。當然,瑕不掩瑜,中青年職教論壇也存在一些問題,諸如,大家各說各話,致使討論缺乏交集、無法聚焦;在職業教育一些ABC的初級層面上糾纏,沒有實質效果;觀點偏頗、走極端,等等。凡此種種,促使我思考:時至今日,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討論職業教育問題?眾所周知,世界不會,也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正是在質疑與反質疑的過程中,人們對職業教育本質的認識才會深入,職業教育才能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學會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討論問題。
首先,獨立思考。有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才有可能另辟蹊徑,從別人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有趣問題,才有可能走上創新之路。獨立思考的第一步是質疑,面對任何一個問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持一個反思與批判的態度。老師和權威說的都對嗎?那些一代代沿襲下來的天經地義的“常識”都是正確的嗎?從認識論上說,我們只能無限接近真理,而不可能獲得終極真理。因此,面對任何觀點和事物,都不能輕易相信甚至毫無保留地全盤接受,都要通過多角度搜集資料和證據來檢驗它們的真實性。
其次,找真問題。所謂真問題,指的是在理論或實踐層面具有討論與研究意義的問題。圍繞職業教育辦學的問題有很多,但不論這些問題的輕重緩急,宏觀還是微觀,都有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即這個問題值不值得我們去思考。為了避免圍繞“假問題”糾纏不清,在找問題之前,我們應該有“三問”:一問問題在實踐層面的合理性,即問題在實踐層面是否有討論的必要;二問問題在理論層面的合理性,即問題在理論層面是否有討論和研究的必要與條件,以及問題涉及理論研究的什么層面;三問問題內在的邏輯性,即這個問題是否具備一個問題所擁有的形式上的各個要素。一個問題可能在某個方面表現不突出,但無論是實踐問題還是理論問題,只要是真問題,就一定同時擁有這三個方面的特點。
再次,不可偏題?!澳愀v法律,他跟你說政策;你跟他說政策,他跟你談民意;你跟他談民意,他跟你講國情......”這是網上的段子,也是避實就虛、非理性討論的寫照。理性討論的基本要點在于緊緊抓住討論的中心,不偏題;討論A的時候,就緊緊地圍繞A討論,不要討論對方在B方面的弱點。也就是說批評要有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明確所要討論的問題是什么,不能跑題偏題。如果連討論的問題都不清楚,即使有了質疑精神和反思能力,說來說去,也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胡說亂說一通罷了。這樣的討論,表面上看似乎熱鬧得很,其實并不能增加我們對某一職業教育問題的理解和認知。
最后,方法正確。明確了討論的問題,接下來就要圍繞它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對其進行解釋和論證。從學術討論要有效和要有意義的角度看,需要做到的基本前提是:每人所給出的概念和定義一定要明確,否則會導致許多無謂的爭論。在同一個觀點下面,你不能一會兒說制度化的學校職業教育,一會兒又說培訓,它們雖然都屬于廣義的職業教育,但二者的內涵和外延不同。其次需要論證論點的合理和自恰。在數理化這些硬科學領域,能通過嚴格的推理證明的領域,通常不存在分歧,比如一定可以由“A->B”推理出“非B->非A”,而在人文社科領域,很難有嚴格的推理論證。即便如此,我們在論證過程中,盡量作到邏輯推理必須嚴密,結構必須完整,論據必須充足。不滿足這些要求,討論就像建在沙灘上的建筑,經不起推敲。常識告訴我們,每一篇論文特別是好的論文都是相對獨立的完整的,它總是力圖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建構的一個理想化的模式。討論問題時要準確理解他人觀點,切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總之,討論職業教育問題要有足夠的準備,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和理論的足夠準備,而且要有學術爭鳴方法論的足夠準備。如果缺乏這些準備,隨興而起,倉促上陣的討論,對職業教育學術發展并無益處。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