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梅、郭雪敏在《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年第5期中撰文,從歷史與傳統文化入手,揭示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制度的生成與運行,厘清政府“行政力”的外在制度規定和傳統影響而形成的習俗性內在制度之間的關系,以期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制度的創新。
在“德上藝下”觀念的熏染下,職業教育發展一直處于非主流地位。從“勸課農桑”到“癸卯學制”,盡管政策幾經變化,但其“教育成本分擔”日趨固定并制度化,“成本一收益估算”問題隨之凸顯。20世紀30年代,中國掀起了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高潮,這些研究成果將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無限放大。20世紀70年代,職業教育作為“學會生存”的最直接體現,受到大力提倡。20世紀90年代,OECD對中國長期熱衷移植德國、瑞典及丹麥“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作了深入分析,認為中國社會必須完善整體范圍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才能真正推動這種學徒式系統有效運行。隨著中華民國史研究的升溫,陸續有青年學者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發展作為學位論文選題方向,政策經濟學分析的研究范式成為一種趨勢,但與經濟發展最為密切的職業教育制度的經濟學分析卻很薄弱。
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制度生成是域外觀念和本土文化慣習博弈的結果。在“德上藝下”傳統之下,近代中國社會的政治文化、知識價值觀、教育價值觀在職業教育制度的形成與變遷中作為準參數,而西方工業革命期間形成的兩種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法國模式和德國模式)的“移植”浸染,它們通過決定利益相關者的博弈格局,成了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制度生成的路徑依賴,共同決定了中國職業教育制度走向。不論是晚清時期以張之洞為首的地方人員的具體實踐,還是康有為、梁啟超關于職業教育制度的頂層設計,還是1903年頒發的《奏定實業學堂通則》均體現了域外觀念與本土傳統的融合。
實際上,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制度生成是一個依存于時間的復雜演進和選擇過程,職業教育制度的生成服務于職業教育的功能,而職業教育的效率制約著職業教育功能的實現。按照諾斯的“路徑依賴”理論,今天在進行職業教育制度創新時,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社會經濟、技術發展的條件,文化習慣、人們既有的教育價值心態等都應該納入統籌考慮。而中國傳統的觀念將職業教育視為學生學業失敗的一種教育選擇,是造就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制度難以實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