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晴在《教育探索》2016年第10期中撰文,分析了芬蘭工作場所導師培養的背景、內容模塊及培養過程,總結了其培養特點,并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提出相關啟示。
21世紀來,“工作場所”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在芬蘭職業教育領域日益突出。芬蘭職教的工作場所導師擔任工作場所、學生(或技能考試者)、教育提供者之間聯系的角色,就工作場所學習質量而言,工作場所導師的活動和教學技能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在芬蘭校企合作過程中,工作場所導師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其地位得到不斷提升。
基于上述政策背景,芬蘭工作場所導師培養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模塊:1.制定工作場所訓練、職業技能展示和能力考試的計劃;2.指導學生和評估學習;3.評估學生(或考生)的能力。芬蘭工作場所導師培養的內容則通過計劃、實施、評估與發展三個階段進行展開。為保證工作場所導師培養過程順利實施,芬蘭教育提供者常對以上各階段的各項行動進行整體規劃,并逐條列出責任分工。
根據上述內容,作者總結了芬蘭工作場所導師培養所具有的特點:1.國家層面高度重視,《芬蘭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職業教育框架內工作場所導師的配置要求及其能力資格要求;2.培養內容具體明確,包括三個模塊,體現在培養目標與培養標準兩個維度,與工作場所導師指導學生所需的能力相一致,明確具體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3.校企雙方合作密切,工作場所導師的培養工作往往由職業教育提供者負責,并與企業工作場所進行聯系與合作;4.操作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培養階段的實施事項與行動任務和責任分工相對應,使培養過程具有較強操作性,在共同目標與標準框架下,培養的具體形式和方法則不限,具有較大靈活性。
作者借鑒芬蘭工作場所導師的培養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提出啟示:1.重視企業導師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激勵政策和配套措施;2.建設企業導師隊伍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舉措;3.構建企業導師培養體系是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