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劉 姝 趙 紅 王 碩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創新視角下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李 永 劉 姝 趙 紅 王 碩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創新形勢下為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響應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同時結合包裝工程專業的學科特點,提出了創新視角下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案:通過按輕工技術學科大類招生,增加學生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在此前提下探索新型“1.5+1.5+1”的培養模式。通過有計劃地增加包裝工程專業實踐環節教學比例,充分體現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的反饋作用,提升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體現包裝工程專業學科特色,同時注重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包裝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性;應用型;復合人才
創新就是打破思維定式,在現有基礎上進行革新。美國是最早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國家,1947年哈佛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為MBA學生開設新創企業管理課程。國內的創新創業教育是從1999年清華大學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開始的,迄今為止,很多國內高校都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列為本科生創新學分或必修學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根據市場的發展,應用型工科專業有針對性地調整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創新能力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當前普通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如何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全面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成為了普通高等院校亟需解決的問題。當前,國內包裝工程專業以創新為前提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不斷涌現。齊齊哈爾大學是國內成立包裝工程專業比較晚的院校,在借鑒國內外其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不斷成長成熟。在人才培養中經歷了3次修訂,逐步形成了“1.5+1.5+1”的應用型培養模式。這樣更能體現學生在本科生教育階段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性學習。將學生大學4年的學習時間進行合理地分割,有計劃地調整并突出實踐教學和創新性思維訓練的環節。在不斷實踐和探索過程中,通過從實施大類招生、“1.5+1.5+1”的應用型培養模式、“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3方面入手,有效地解決了包裝工程專業中存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不清晰、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學生動手能力差、人才培養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問題。
從一定程度上講,按學科大類招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國內外高校學科和專業的改革和發展來看,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趨向于向綜合化的方向發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注重基礎教育、強化通識教育,提升專業教育。從社會需求和時代發展來看,視野開闊,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具有分析、探索、創新能力的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當今社會,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一次性教育,更多地體現出終身教育的特點。通過大學4年的學習,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不斷求索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能力。
包裝工程專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既有自然科學屬性, 又有社會科學屬性, 同時也具有交叉、滲透、邊緣、群體學科支撐的特點[1],對于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必須基于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為前提。按學科大類招生并不是相近專業的簡單歸并,而是涉及到不同專業之間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深刻變革,是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改革和深化。按學科大類招生具有很多優點,因為1.5學年以后分專業是按照前面學習的成績和狀況,結合學生自己的興趣和個人志愿來分,這樣就可以對學生學習起到很好地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也是對兩個專業的專業教師地促進,遵循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如果某個專業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養的人才得不到社會認可,就會面臨生源減少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和監督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按學科大類招生對專業和學科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二次選擇專業,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
針對時代特點,在新一輪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齊齊哈爾大學包裝工程專業與輕化工程專業試行輕工類學科大類招生,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強化學生基本素質培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東北地區包裝印刷行業經濟結構變化為依據。突破單一學科設置模式,實行按輕工大類專業招生,增加學生二次選擇的機會。建立了“普通教育必修課程+學科大類基礎必修課程+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專業限定選修課程”的新型模塊化課程體系。為了滿足學生發展個性化的要求,同時配合開放選課制度,本科生導師制度,專業分流制度等。結合包裝工程的技術發展趨勢,依托齊齊哈爾大學化工和材料的學科優勢,在學科大類基礎必修課程平臺中增加基礎化學和化學實驗的學時,強化輕工類學生化學基礎。
高等學校的任務是培養人才,對于包裝工程專業而言,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尤為重要。如何培養出能夠適應時代潮流發展,系統掌握包裝理論與系統設計的人才,是所有高校包裝工程專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按學科大類招生只是形式和手段,必須有與之相對應的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做支撐。為此,在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齊齊哈爾大學包裝工程專業提出了“1.5+1.5+1”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的“1.5+1.5+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按學科大類招生的前提下,不分專業不分方向,學生入學之后一年半為普通教育必修課程和學科大類基礎必修課程,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可以在一年半之后有選擇性地選取專業和方向。并且在相應專業學習一年半的專業知識(包括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最后一年時間為實習實踐環節,充分增加學生深入企業、參與生產的機會,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技能,培養專業基礎知識過硬、實踐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1.5+1.5+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應對當前學生動手能力不足、創新能力缺乏等問題而提出的。當前學生缺乏內在創新驅動因素,一方面由于某些高校在創新創業方面提供的平臺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與企業合作不夠深入,沒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融入企業、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不利于為學生們提供多樣化的創新創造平臺[2]。通過將理論課程前移,大四一年以實踐課程為主的方式,充分增加學生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機會,搭建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高效平臺,遵循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螺旋上升過程,通過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修訂,增加實踐環節的比重,改變傳統的“重理論教育、輕實踐培養”的弊端,真正做到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綜合素質并重的培養理念。
“1.5+1.5+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借鑒了國外高校的經驗,如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印刷媒體學院在課程設置中充分考慮學生發展多樣性的需求[3]。在課程設置中適當降低了專業方向限選課的學分,增加了實踐環節的比例,實踐加實驗環節比例達到30%。另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有選擇地選修包裝管理、包裝經濟學、包裝營銷學等課程。
當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加大教育教學研究力度,逐步探索出適合各個高校實際發展的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中需要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激發學生創新靈感。構建包裝綜合實驗課程體系,建立包裝綜合實驗教學方法等等[4]。同時需要專業教師強化自身綜合素質,將教學研究的先進成果運用于日常的教學中,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
包裝工程作為一個交叉性應用學科,既要依托其他優勢學科,又要注重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區別,注重體現包裝工程的專業特點。目前國內外設有包裝工程專業的高校,專業特色主要體現在偏機械、偏印刷、偏材料、偏設計等方面。而無論包裝工程專業偏向于哪一個方向,在課程設置中都必須要面對的兩個問題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通過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結構體系,可以很好地實現學與用、知與行的統一。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構建對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應用型復合人才起著基礎性、引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是專業建設和專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如何解決好各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以及不同類別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是最關鍵的問題。在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過程中,既要夯實基礎、注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又要加強實踐、鼓勵創新創業技能的鍛煉。基于以上問題,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構建了“平臺+模塊”的課程結構體系,對教學計劃重新論證、審核。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保障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原則,并將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融入課程體系的具體構建之中。整個教學環節分為4個模塊:普通教育必修課模塊、基礎必修課模塊、專業方向限定選修課模塊和實踐課模塊。在此基礎上,構建學科大類基礎必須課平臺和專業基礎必修課平臺,其中普通教育必修課模塊40.5學分,基礎必修課模塊52.5學分,專業方向限定選修課模塊30學分,實踐課模塊37學分;學科大類基礎必修課平臺39.5學分,專業基礎必修課平臺13學分。通過調整各個模塊和不同平臺之間的比例關系,使得課程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構成、具體課程的教學內容環環相扣。通過加大實踐科技創新活動,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納入到實踐教學中,作為創新學分的一部分。針對學科和專業的特點加強校企合作,建設優質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并且真正達到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有機統一[4]。探索試行“計劃—實施—檢查—改進—再實施”的實踐教學質量管理模式,以此來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實現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管理。
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的反饋機制,實行“學校—學院—專業”三級督導制度,從制度上嚴格把控實踐教學環節。一級學校督導,主要負責檢查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落實以及是否按照教學大綱積極執行,實踐教學結束后的實踐教學效果如何等等;二級學院督導,主要監督指導教師或帶隊人員,尤其是實踐教學運行情況;三級專業督導,主要負責對實踐教學具體實施情況進行檢查,主要包括學生技能掌握程度、實習表現情況及實習過程中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綜合監督檢查。通過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規范實踐教學管理,最終實現以實踐教學管理帶動實踐教學規范化、現代化。
實踐教學管理質量受很多因素影響,加強實踐教學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實踐教學管理工作永遠在路上。這需要我們廣大的實踐教學管理工作者勠力同心,密切配合,將高校實踐教學管理工作推上新臺階,向社會向國家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1] 劉勝洪.以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考[J].中國教育改革與教學研究,2011(5):3-4.
[2] 鄧廣濤等.改革實踐教學管理培養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6.
[3] 宋莉芳.研究型大學教學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淺析[J].教育現代化,2017(1):70-71.
[4] 胡憂,黃蘇子.校企合作模式在藝術設計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J].湖南包裝,2016,31(4): 49-51.
齊齊哈爾大學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6069)。
李永(1985-),男,齊齊哈爾大學講師、碩士。
E-mail:liyong8572599@sina.com
2017-05-15